■ 胡楊
上世紀80年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觀影之前,我想到了張瑜和郭凱敏的《廬山戀》、朱時茂和叢珊的《牧馬人》、劉曉慶和姜文的《芙蓉鎮》,以及前兩年張藝謀導演的老三和靜秋的《山楂樹之戀》,還有就是我們這一代女性共同的「男神」高倉健演繹的《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
近日,根據野夫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全國公映,掀起一陣懷舊熱潮。電影裡很容易就找到了屬於那個年代的碎片——供銷社裡賣的散酒,麗雯訂的《大眾電影》《收穫》,桌上舒婷和泰戈爾的詩,牆上三浦友和與山口百惠的海報,還有口琴以及手織毛衣……
雖然我的愛情屬於上世紀90年代,但是看到麗雯將自己織的灰色毛衣送給即將返城的雨波,我還是笑了。因為我也曾幹過這樣的事,而這好像是那個年代女孩示愛的「標配」。
故事發生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山區一個叫公母寨的地方。大學生關雨波下鄉工作,百無聊賴的他到供銷社去買酒,卻意外地遇到高中時的初戀麗雯。山嵐昏沉,暮靄繚繞,在偏僻寂寞的小鎮,愛情頓時像開遍山野的花朵,肆意地綻放出迷人的芳香。雨波想把這暗香升華成一生一世的守候,而麗雯卻以母親「害了父親一生」的前車之鑑拒絕了他。兩顆年輕的心,既渴望互相取暖又因為身份懸殊而被麗雯保持了距離。他們的愛徘徊在心門之外。
半年後雨波返城,麗雯雖有不舍卻毅然放逐了他,自己留在小鎮照顧年邁的父親。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轉眼到了90年代,同學聚會上兩人再次相遇,此時雨波事業不順,一副落魄相,麗雯再次用身體「救贖」了他。
再後來雨波終於功成名就,卻突然傳來麗雯病逝的消息。他趕回小鎮,在墓前女同學給他一封信,那是高中時他偷放在麗雯書包裡的一封情書,原來麗雯一直珍藏著。其實那次同學聚會時麗雯已寡居,因為愛,她再次放逐了他。最後,雨波帶著麗雯的女兒回到城市……
看完影片我唯有「一聲嘆息」。突然就想起王菲與陳奕迅演唱的《因為愛情》的旋律:「給你一張過去的CD,聽聽那時我們的愛情……再唱不出那樣的歌曲,聽到都會紅著臉躲避……」很感謝這首歌的作者小柯,細膩而準確地抓住了那個時代的愛情的含蓄與真誠。故事已老,情懷依然。
作為一個「60後」,回望「80年代愛情之路」,高倉健猶如「地標性建築」巍然屹立在那裡。張藝謀在談到高倉健時多次強調他身上的「士」的精神:「我們在文學上描寫的士的情懷,全在他身上體現……默默為你奉獻,默默承受,不讓你知道。」
而這種隱忍,在麗雯身上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很愛很愛你,所以願意讓你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這是麗雯一生的潛臺詞。
說到「80年代的愛情」,不得不提山口百惠。飾演麗雯的女演員外形也酷似山口百惠。但山口百惠身上「女兒性」十足——在戀人面前是「好情人」,在父母那裡是「乖乖女」。而麗雯正與之相反,她身上「母性」突顯,是中國傳統女性的典型形象。
我們說每個女人都是「母性」與「女兒性」的混合體,但個人又有所偏重。母性十足的女人,大多富有犧牲精神,願意付出自己而成全他人。而女兒性十足的女人,則更需要被照顧、被呵護。
顯然麗雯屬於前者。電影裡麗雯的父親當年被下放到小鎮,愛上她的母親並留在了當地,卻一輩子鬱鬱寡歡,麗雯的解釋是「母親害了父親」,所以她執意要留在父親身邊替母親「贖罪」。
同樣,當關雨波出現在她面前,雖然愛的烈焰在心中燃燒,沒有說一聲「我愛你」,但愛卻早已滿盈在兩人所處的任何一個空間。但是為了雨波的前途,她默默地織著那件與三浦友和同款的毛衣。一方面隱忍,一方面將對方推得更遠。
一切都是為了對方的「現實前途」和「實際考量」,而不是自己內心的感受。這也難怪,在那個將愛情視作「個人問題」、需要被解決的時代,愛情已然是變了味的酒糟。
所以說,麗雯的愛是一種「祖母級」的義愛,傳遞的是一種「我愛你是為了成全你」的愛情觀。
電影中雨波與麗雯在山澗戲水的片段,可謂點睛之筆。山巒碧綠,流水潺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此時「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那首《永隔一江水》,猶如天籟又如絕唱般在山間迴蕩:「風雨帶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來稱讚,生活多麼美,我的生活和希望,總是相違背,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兒已等碎……」
易中天把他的處女影評獻給了《1980年代的愛情》:「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愛情,不能說哪個時代的愛情是好的,哪個時代就是不好的。愛情本身一樣美好,不同的只在方式,只在風格。1980年代的風格是克制。」
那天觀影的小廳裡連我共有4人觀影,而唯一的中年男性自從落座就開始嗑瓜子,他的聲響是那麼刺耳。這或許就是現實的殘酷。回憶中80年代的愛情就像一顆「祖母綠」鑽石,鑲嵌在80年代的枝丫上。
而對於現在的人,奢侈在「愛的祖母綠」。
回眸
上世紀80年代的愛情什麼樣?
■ 侯曉然
30年過去了,作為一個「80後」,我的父母相識相戀於那個年代,在他們細碎的講述中,我了解到了一些那時人們戀愛的零星片段。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們戀愛的形式變化不是很大。那時候,一男一女若想成為戀人關係,基本上都是靠人介紹,無論兩人之前是否相識,幾乎都是如此。父親和母親是同一工廠的雙職工,母親比父親年輕幾歲,進廠較晚,和父親同一班組共事了7年。即便如此,父親還是託班組裡的老師傅從中牽線,兩個人才確定了戀愛關係。「就算兩個人原來就認識,也很少有自己直接開始談戀愛的,感覺沒有個介紹人牽線就很不正規似的。」
在那個時代,判定雙方各方麵條件是否合適的普遍性標準、也是決定性因素,則是各自的家庭出身以及本人的政治面貌。物質條件基本上沒有人會考慮,家庭出身越是貧下中農越好。
等到兩個人發展到開始約會,「潛規則」就會更多:兩個人絕不會公開手拉著手在街上走,即使騎自行車出行,也是各騎各的,那種「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笑」的場景非常少;如果一起走在路上被其他熟人碰到,就解釋說兩人是偶遇;約會結束後男方送女方回家,也大多只送到胡同口,見家長得是雙方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在小城市裡,約會則一般都去野外或小樹林,很少選擇看電影,因為城裡的電影院就那麼幾家,遇見熟人的機率太大……
所有的「潛規則」指向的是一個「明規則」——保密。很少有公開關係的情侶,當身邊人都知曉這一戀情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是結婚登記前後了。在1980年前後,戀愛並不是一件可以廣而告之的事情。
談戀愛又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為什麼要保密?對於我的疑問,父母解釋說,在那個年代,一個人如果談過好幾次戀愛都沒結成婚,會讓人覺得作風不好。所以一般都會採取保密措施,即使被發現也不會痛快承認,「所有人都這樣,算是給自己留條後路吧。」
約會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就是看電影和逛公園。那時的交通工具首選是自行車,即使去比較遠的地方,需要坐公共汽車,一般人也都有月票。那時的人收入普遍不高,年輕人掙得就更少,所以約會下館子算是奢侈的享受。在上個世紀80年代,被老北京人稱作「老莫」的莫斯科餐廳,是當時年輕情侶心目中最為高級的約會地點之一,去消費一次,要攢一兩個月的工資。因此,當時的約會成本很低,基本上只需要男方買好電影票或者公園門票就可以了。
互贈禮物的事情也有,但同樣受當時工資水平所限,禮物都不會太貴。女方送男方的有手織毛衣、口琴,男方可能會送女方小梳子、小鏡子、紗巾、雪花膏等日用品,兩人互贈的還有鋼筆、筆記本之類。
在那個年代,大多數人會選擇用秘密通信的方式享受戀愛的甜蜜,即使是兩個人在同一單位,有很多人也會把信貼上郵票投入信箱。文化程度高的可能會寫情書甚至情詩;文化程度有限的,會悄悄地塞張小紙條,定下約會的時間地點。
在現在看來比較常見、但是在當時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有,比如說情侶一起到外地旅遊、比如說未婚同居等,當然還有閃婚。在80年代談戀愛的人們心目中,認識幾個月就結婚已經很「閃」了,認識幾天就結婚的根本想都不敢想。
……
知名學者易中天給《1980年代的愛情》作的影評中這樣寫道:「……擁抱和接吻就已經算是膽大妄為。電話是公用的,約會是秘密的,沒手機更沒有簡訊和微信。如果寫信,甚至還要稱對方為同志,並在信中引用毛主席語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和現在喜歡浪漫、刺激、張揚個性的年輕人相比,我們的父輩對待愛情克制、低調、含蓄。因為特定的歷史原因,父輩們的愛情顯得有些單調乏味,少了些濃情蜜意,多了些緊張,但恰恰是他們對戀愛的慎重態度,使那個年代的愛情更加乾淨,更加純粹,也更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