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百花競放。盼望著,盼望著,清明節小長假的到來,不少人籌劃著外出踏青賞花挖野菜,還有人要攜家人去掃墓祭祖。
清明小長假外出時,如何在玩好的同時守護好健康?春節養生防病又該注意什麼?華商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醫學專家。
「清明小長假我想帶孩子踏青,但孩子對花粉有些過敏,怎麼辦?」面對萬物復甦、桃紅柳綠的春景,王女士既興奮又憂心。
「王女士這種情況,建議她提前給孩子服用抗過敏藥。另外,孩子外出時戴上口罩,不要接觸到花粉。」陝西省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閆小寧說,外出時還要隨時觀察孩子的情況。
花粉、動物皮毛、粉塵、柳絮等都可能成為過敏原
遺傳因素和外來接觸的過敏原是導致過敏最主要的因素。
西安九州醫學檢驗所臨床檢驗部主任崔天法介紹,從遺傳上講,如果父母一方有過敏史或為過敏體質,那麼孩子發生過敏的機率為20%;若父母雙方均為過敏體徵或有過敏史,則孩子發生過敏的機率高達40%左右。
此外,外來接觸的過敏原也是發生過敏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它主要分為吸入性過敏、食入性過敏、藥物性過敏和接觸性過敏,像花粉、動物皮毛、粉塵、柳絮、蟎蟲、草、汽車尾氣、花生、牛奶、金屬、化妝品、化纖物、青黴素等都可能成為過敏原。
過度潔面、過度呵護面部等都會加重皮膚敏感
從中醫角度講,過敏,是為「稟賦不耐」,主要是遺傳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閆小寧說,現代女性對面部過度呵護,使用大量護膚品、乳液、保溼霜、隔離霜,此外還會過度清潔面部,這樣都可能造成面部皮膚過於敏感。更有甚者,在微商處購買面膜和護膚品,其中有的是三無產品,含大量激素和不明成分,對皮膚有很強的刺激性。再加上花粉、日曬、熬夜等外界因素,都會加重面部過敏。
過敏體質者外出戴口罩避免接觸花朵
崔天法表示,對於過敏體質者,首先要切斷過敏原。踏青時一定要戴上口罩,可賞花但不要接觸花朵。
另外,現在大家養孩子太過精細,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生長,建議孩子該玩沙子的時候玩沙子,該玩土的時候玩土,不要嫌髒不讓孩子玩,這樣少量接觸過敏原可以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當孩子二次接觸這些過敏原時,抗體就會發揮作用,可以減少發生過敏的機率。
光敏感人群和過敏體質者在食用灰灰菜、萵筍等野菜時要慎重,這些野菜易誘發麵部皮炎。閆小寧提醒,如果發現自己面部出現起皮、紅腫、瘙癢、紅血絲、大面積紅斑、風團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過敏體質者尤其要預防因過敏引發的急性喉頭水腫。
春季,針對過敏體質者可以通過下面幾種方法來緩解和預防過敏症狀:
1.對於急性過敏者,可每日將三五朵菊花煎水後,在冰箱中冷凍一下拿出,用七八層紗布蘸菊花水冷敷面部,或者喝菊花水和綠豆湯等。
2.對於面部紅腫者,可以採用大椎穴放血和拔罐的方式,或耳尖放10滴血的方式緩解。
3.對於因喜食辛辣而致的面部紅腫、口苦、黏膩、舌苔厚、乏力、面油、頭油、毛孔粗者,可以用扁豆、薏米、綠豆、赤小豆、蓮子、山藥煮粥喝;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可以吃苦瓜、佛手瓜和冬瓜,因為苦瓜清熱,佛手瓜疏肝,冬瓜利溼。
4.對於陰虛者,如面部紅腫、灼熱、潮溼者,用百合、蓮子、梨、白果煮湯喝,可以潤肺滋陰。
華商報記者孟潔
春季養肝 少酸增甘 少怒多動
春季萬物復甦、陽氣始發,人的肝氣亦變得旺盛。若肝氣不順,與春天的生化之氣不相合,就會導致肝氣升發太過,進而肝氣上逆、氣鬱化火、肝陽偏亢、肝風內動,出現煩躁、易怒、眩暈、面赤,甚至中風昏厥等症狀。這也是諸多肝臟疾病容易在春天加重和復發的原因,故春季最宜養肝。
西安市第八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楊璞葉告訴記者,春季養肝應遵循幾個原則:
首先少酸增甘。根據中醫五行學說,肝與酸相應,脾與甘相應;肝氣過旺會制約脾的功能,出現頭暈、頭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狀。因此,春季養肝應遵循「少酸增甘」的原則,可以抑制肝氣過盛,彌補脾氣的虧虛。需要注意的是「少酸增甘」不是單純地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甜味食物,春季飲食多以健脾益氣為主,可選用大棗、山藥、扁豆、瘦肉、魚類、蜂蜜、姜、大麥、小麥等具備補益和緩功效的食物,搭配新鮮蔬菜以疏肝理氣。
其次應少怒多動。在春季保持心情舒暢和較大的運動量,有利於機體適應春季的升發之象。中醫認為怒傷肝,運動是促進氣血調和、疏肝降火、氣機升降相得的好方法,大家一定要利用大好春光,多進行戶外活動。 華商報記者王蓓
掃墓祭祖 心腦血管病患者應與家人同行
春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西安市第九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馮佔斌提醒說,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春季應注意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清明掃墓祭祖時,最好與家人結伴而行,以免因悲傷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症狀加重。
「春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容易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等。」馮佔斌介紹,春季心力衰竭也容易出現明顯的加重,心律失常和高血壓患者的病情也容易出現不穩定。
馮佔斌提醒,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春季特別是清明時節外出時,應注意及時增減衣物。因為若增減衣物不及時,容易誘發感冒。而對於一些心臟病患者來說,呼吸道感染會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心力衰竭。春季容易出現「春困」,但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不要睡得太久,睡夠8個小時即可,中午可以小睡一會。因為睡得太多,會導致血液循環不好、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誘發血栓性疾病。睡醒後應適當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清明節前後,空氣品質好,提倡多到戶外運動。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晨練時,最好等太陽出來後再去,起得太早、溫度過低,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
「清明節掃墓祭祖是我國的傳統民俗。」馮佔斌表示,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掃墓時最好能與家人結伴而行,不要獨自前往。因為獨自前往容易陷入悲痛、抑鬱的情緒中,而這些情緒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的症狀。與家人一起前往祭祖,祭完祖後,可以順便踏青,有利於轉換心情,出現意外時也有人照應。
如果出現頭暈、胸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高血壓患者節假日也應堅持服藥,當因為溫差和情緒波動引起血壓出現大的波動時,應及時請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華商報記者盧紅曼
季節更替
自我調整心態最重要
「春心動了」可不是一句玩笑話。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早期幹預三科副主任醫師雷瑩表示,隨著天氣慢慢回暖,部分人的情緒會出現波動。
「由於季節更替,部分人無法適應,卻不能感知自己不適應的症狀。」雷瑩說,像注意力不集中、反應力差、失眠、思慮多等都是信號。雷瑩提到,在秋冬交際,人的情緒往往抑鬱、焦慮;而冬春交際,天變長了,人的活動期變長,精神疾病患者家屬需警惕患者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的復發。
正常人則會偶爾感覺疲乏,這是周期節律性的表現。所以學會調整自己心態很重要,比如最近感覺思慮過多影響到睡眠的人,可以嘗試放鬆,用自己覺得最放鬆的方式來放鬆自己,如聽歌、看書、運動等。總的來說,要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華商報記者王瑋
(原標題:孩子該玩沙時玩沙 該玩土時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