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理想的文化解讀

2021-01-16 法制網

《禮記·禮運》中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謂大同。」「大同」,代表古人對理想社會的最高憧憬,表達了一種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追求。此一憧憬和追求,歷數千年,始終是中華傳統思想的主流,具有重要的價值。

古典情境下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作為「大同」思想核心的「和諧共生」具體指什麼,或者經由何種路徑才能達至呢?古人給出了答案,這就是《中庸》所云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即是說和諧共生的大同分為四個層次,或者從四個方面逐次遞進。

和諧共生,要求自我安身立命,強調自身的道德修養。儒家所謂凡事皆以修身為本,修身而後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道德修養最淺的層次,自然是「窮則獨善其身」,最高的層次,則是「達則兼濟天下」,最終要像堯舜那樣成德成聖,到了堯舜之境,人的主體自覺性完全發揮,也必將把社會帶到至善的領域。

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較之於個人的修身,這更強調人對社會的責任。承擔責任的路徑,就是孟子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自己推演開去,尊重他人的生命與人格尊嚴。儒家所云的「生道」,並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慾等基本的生存,還有受尊重的需求。孟子甚至指出「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也就是說如果給予他人人道的對待,即便身死而無怨。毫無疑問,這是實現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必由之路。

「民胞物與」。強調人與其他生靈的和諧相處。這是一種更為開闊的思想境界,北宋大思想家張載說過,「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在張載看來,因為人與萬物的形體和性情,都是由天地之氣塑造而成的,所以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間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所以,我們對他人均應像兄弟一樣去對待,對萬物也應像對人一樣去關愛。這無疑是孔子「泛愛眾而親仁」思想在宇宙領域內的進一步發揮。人與萬物,共生共榮,萬物凋敝,人何以堪?關愛萬物,實際上是滋養人類本身,民胞物與,方能臻於「大同」之境。

「與天地參」,亦即古人所謂的「保合太和」。這實則是一種終極的「天人合一」思想。莊子稱:「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很顯然,單純「人樂」,還不是最高層次,最高的和諧,在於人與自然的「天樂」。這昭示了古人對於我們所處的自然、所處的生態環境的一種關注。儒家所謂的「與天地參」,亦是「天樂」的另一種表達。

古人追求的「大同」之境,是一個和諧共生的理想社會。和諧要求普遍和合,由自己開始,經由他人、社會、萬物乃至最終「與天地合其德」,鑄就一個充滿生機的共同體。

傳統社會追求「大同」的實踐舉措

《禮記·禮運》中所述「大同」,無疑是一種價值判斷而非事實描述。如湯一介先生所云,這一理想社會,包含著許多空想成分,且建立在道德修養提高的基礎上,無疑是片面且難做到的。但是,做不到不代表不去做。事實上,在傳統社會中,歷朝歷代都不乏趨向「大同」的實踐舉措,舉其要者有三。

「別夷夏」與「進夷狄」的施政路徑。夷夏之別,本就不是從血緣或種族上來區別,而是從文化或者文明的角度上而言。如果夷狄文化上有所進步,即便身處四裔,諸夏也不會復以夷狄視之,而如果諸夏文明不再,那麼也會淪為夷狄之境。孔子面對中原禮崩樂壞的局面,就感慨「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意指夷狄都能講君臣之道,而作為禮儀之邦的諸夏反而喪失了。所謂的「夷夏之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東漢何休在《春秋公羊經傳解詁·隱公元年》中更是指出「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這就是以一種文明發展論的眼光來看待華夷之別。理想的狀態,是通過文化的傳播和認同,最終使得原先文明落後的夷狄,達至先進的領域,即所謂「進於爵」。歷代統治者所宣揚的「王者無外」,實則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王化即文化,化民成俗,將之逐步納入王化當中。正如孔子所說的「近者悅,遠者來」,最終通向大同之路。而別夷夏與進夷狄,所遵循的路徑恰恰就是孟子所云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這樣一個漸進的步驟。

「和而不同」的文化態度。中國雖然追求和諧共生的「大同」社會,但並不希冀用武力或者宗教,強行將不同民族或者種族歸入「王化」之內,而是倡導「和而不同」的理念,對於他者的文化與制度,中國往往能夠給予相應的理解和尊重。中國從未以文化或者宗教之名,對外發動過戰爭。恰恰相反,中國自古主張通過對話促進相互間的理解和尊重,傳統思想主流也主張「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傳統王朝絕大多數時候能以一種包容和平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或者文明。當然,外來文化或文明能否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則得視其適應程度。譬如在唐代,西方的佛教、景教、祆教諸文化紛至沓來,但最後只有佛教發揚光大,這並不是中國政治勢力扶植或者打壓的結果,而是文化本身之張力的滲透所致。對於唐王朝而言,始終是立足本民族文化而對外來文明持尊重和寬容態度的。最經典的例子是唐律在處理「化外人相犯」時規定:「諸化外人同類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該條律文的「疏議」解釋為:「『化外人』,謂蕃夷之國,別立長君者,各有風俗,製法不同。其有同類自相犯者,須問本國之制,依其俗法斷之。」唐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法律,但是唐王朝並不因之驕矜自許,必使在唐之化外人強行之,而是尊重各化外人本俗。只有當雙方並非同一文化者,方才適用屬地管轄,以唐律斷之。這充分體現了傳統大國各美其美且美人之美的氣度。正所謂和而不同,方能天下大同。

「四海一家」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中國歷史上,有開拓精神和政治理想的王朝,在民族和外交政策上,無不奉行「四海一家」的政策,而不是以鄰為壑,自設藩籬。奉行四海一家者,也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四周民族或者國家,最終成為中華的屏藩。唐太宗在對待夷狄問題上秉持著開明的精神,指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正是有這樣高遠的民族和外交見解,使得唐王朝成為歷史上最開放、最包容的王朝之一,周邊原本不在中華文化圈內的民族,也紛紛內附於唐,尊奉太宗為「天可汗」。無獨有偶,後來的努爾哈赤,亦針對民族區分說過:「天降大國之君,宜為天下共主,豈獨吾一身之主?」此可見歷史上大國領袖的擔當與見識。而康熙針對臣下請其修長城防邊患的問題,更直接提到:「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專恃險阻……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是也。」此話深得孔子近悅遠來之道。偉大的治理者,善於化除民族的畛域,使四海團結為一家。既然內在的藩籬得以消解,則邊境自固,天下自穩。這同樣是漸至「大同」的治理之道。

「大同」理想的歷史評價

傳統「大同」理想及其路徑,主要是文化核心通過文化涵攝的方式,逐步將夷狄納入王化的過程,最終實現天下「大同」。中國古人很早就突破了地域和種族的局限性,他們關注的,不是一城一地、一族一姓的興亡得失,而始終著眼於「天下」的福祉。這種超越時空的「大氣」,也使得中國文化從來不會因為戰爭或者政局的動蕩而喪失生命力。我們可以這樣說,「大同」思想,是中國貢獻給世界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它像一個黏合劑一樣,將中華民族牢牢地黏合在一起,即便只是作為一種文化理想,也使得人類同呼吸、共命運有了一個文化的基礎。它從血緣上的聯繫入手,慢慢擴展及異姓異族,最終「夷狄進至於爵」,從而「天下一體」「王者無外」。如此看來,「大同」理想實在是理解中國歷史乃至人類命運的一把最重要的鑰匙。(宋玲)

相關焦點

  • 位於山西「鳳凰城」大同的本科高校「大同大學」多少分能上
    山西大同大學簡稱「同大」、「大同大學」,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是一所山西省屬多科性大學,是全國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山西省唯一的廳市(山西省教育廳與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學校歷史山西大同大學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2006
  • ——大同群眾文化生活掃描之柴氏數來寶篇
    帶著好奇,讓我們走近山西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大同數來寶,去數數這個「寶」。笑聲緣何四十年不斷  大同數來寶緣起在1978年,當時弟弟柴京海參加學校匯演,想創新個節目,哥哥柴京雲幫著弟弟一起想,然後就有了第一次用大同方言配快板的數來寶節目。但為什麼歷經40多年,這個數來寶還沒被觀眾冷落?
  • 臺灣大同大學辦學特點和臺灣文化創意產業
    受學校派遣,我於2016年2月22日至3月22日赴大同大學設計學院交流學習,期間對大同大學的教學情況、教學特色和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現狀等進行了調研,並對我校赴大同大學交換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了了解。大同大學是一所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私立大學,前身為大同工業專科學校、大同工學院。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與示範意義
    《西藏通史》總主編張雲教授介紹道:「《西藏通史》是總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成果,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到西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與各民族交流、交融,從而對整個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對中國形成統一體的進程有一個更清晰、具體的了解。」
  • 文化的責任與任務在於化(除)惡為善,走向共產主義大同社會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文化就是文在化,文這種信息類物質在不斷的變化、演化,向前發展,人類出現以前是天文,天的文化,也就是自然界的文化,出現了人以後是人文,文化發展到了人這一文,人這一文也不斷的向前發展變化演化,出現了人類文明。
  • 祀窯神,大同人的文化,那麼供奉的窯神是誰呢?
    殷郊筆者的家鄉是山西大同,大同是最古老的的煤鄉之一。打從北魏時期開始就有人開採煤炭,一直延續至今。在大同大大小小的煤窯口從古至今數不勝數,根本無法統計。就是因為諸多的窯口,窯神廟也遍布大同的溝溝坎坎,山山嶺嶺。
  • 《佛國京華——大同》釋中峰
    大同不僅是中國的古代名都、更是佛教文化之都,以北魏時期由皇家開鑿的雲岡石窟和遼代由皇家建造的華嚴寺為代表,充分展現了大同佛教的國家性格和民族性格,因此,大同被稱為佛國京華。  這就是大同最大不同之處!  我是大同人,也是一位慚愧比丘,如何發心呢?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為自修、做自了漢嗎!還是為大同這座古老而佛教文化歷史悠久佛都,盡心盡力呢?上報四重恩,如何發菩提心、發大願心、及發出離心去完成自身的人格呢?只有去力行,去做,佛都,具足慈悲無量、智慧無量的恆沙界,時時攝受每位大同人民的心啊?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這個論斷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刻解讀。 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主流文化道德價值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今中國價值觀念的最大公約數,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美德之時代精髓的體現。眾所周知,與世界上其他悠久的大型文明相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倫理性、人文性更強;中華民族不以宗教立國、立人,而是一開始就以德治國、以文化人。
  • 又見山西大同大學式校名,湖北民族大學科技學院轉設湖北恩施學院
    煤都大同,最佳全域旅遊目的地。山西大同大學地處山西省大同市,她簡稱同大、大同大學,是中國現名最特別的高校之一。現有御東校區和新平旺校區,御東校區位於平城區興雲街,新平旺校區位於雲岡區同泉路;學校於2006年3月由原雁北師範學院、大同醫學專科學校、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併而成;其歷史可追溯至1950年成立的大同煤炭工業學校(山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按照慣例應該是xx地名作前綴+大學作後綴的方式命名為大同大學。
  • 【遊山西·讀歷史】到大同感受別樣的冬天
    在平城建都達96年,歷經六帝一王,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前後96年,為當時中國北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東魏被北齊所代,大同為北恆州、北朔州地,屬縣未有大的變化;公元557年西魏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年)滅齊後,州縣並廢,復置恆安鎮,改朔州置北朔州總管府。
  • 山西大同的大學一覽表
    高考填報志願時,大同的大學排名情況怎樣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所關心的問題。根據艾瑞深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可以看出,大同的大學排名第一名的是山西大同大學,以下是大同的大學排名一覽表名單,供大家參考:                                                                        1、大同的大學排名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大同人說大同
    湖裡生活著泥河灣多刺魚和鯉魚,湖中的淺水區域棲息著大量的麗蚌、泥灣螺……有一天,突然地動山搖,大同火山爆發了,灼熱的巖漿從地球深處噴出,大同湖就象煮開的一鍋沸水,波濤滾滾,水蒸氣騰空而起,霧籠罩著湖面,異常的氣體充滿了空間。在漫長的歲月裡,火山時停時噴發,巖漿最終衝破湖積層,露出水面,成狀貌奇特的山丘,這就是大同城東60裡外著名的大同火山群。
  • 上海大同中學:篤學敦行 立己達人
    2017年,大同中學獲得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表示,文明校園的創建是非常重要的載體,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動力,通過文明創建讓學校的師德建設、課程建設,教育的管理,學習的生活呈現文明和諧、充滿活力的景象。
  • 山西最有「潛力」的城市,是晉商文化的搖籃,卻不是大同
    作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大同,它不僅是山西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雖然被稱為「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但是隨著煤礦資源的整合,GDP一直在中下水平推移,但是,山西有一個最具潛力的城市,晉商文化的搖籃,各種資源豐富。
  • 山西大同大學及專業簡介,帶你全面的了解山西大同大學
    一、院校簡介山西大同大學(Shanxi Datong University),簡稱「同大」、「大同大學」,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是一所山西省屬多科性大學,是全國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山西省唯一的廳市(山西省教育廳與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
  • 山西大同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山西大同大學(Datong University   ),簡稱「同大」   ,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是一所山西省屬應用型多科性大學,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山西大同大學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
  • 山西大同大學為啥全稱前面要加山西?
    但在我國有一個特立獨行的大學,名字中有省有城市,這就是山西大同大學。山西大同大學就在大同市,那為什麼不直接叫「大同大學」,還要在前面加上「山西」兩個字呢?這樣就會感覺高大上一點,可以吸引更多的考生?地方大學前面加省名在全國都沒有出現過的。山西大同大學的前身是1958年創立的晉北師範專科學校。
  • 臺灣大同新品電鍋正式亮相大陸
    ——臺灣大同6HT新品上市發布會  承載著幾代人味道和想念的臺灣大同電鍋,早已深深植入臺灣人的記憶中。在眼下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大同電鍋就像定住歷史的錨,將不管身在異鄉的你,還是經歷滄桑變化的我們,都拉回到記憶深處。
  • 大同古民居「影壁」,中國建築史上的瑰寶
    漫步在大同的古民居院落之中,你會發現一個現象,無論院落簡陋不堪還是富麗堂皇,每座古院落必然至少有一座「影壁」,可見「影壁」的建築文化在該地區甚為流行。
  • 這個地方有點兒意思「大同古城」
    山西大同,古稱「雲州」、「代京」,遼金時代成為遼國的陪都,稱為西京大同府,後簡稱「大同」,沿用至今。大同位於山西省的最北端,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相接,因此在古代中國大同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今天我絕非是給大家普及古代歷史知識,之所以前面贅述這麼多,無非想告訴大家,在大同裡面有著眾多的歷史遺蹟,是一個探究中國歷史,遊覽古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