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哈達英格蘇木石房子村大布拉格山谷中的遼祖州遺址,沿著烏蘇伊肯河與床金河交匯而成的敖爾蓋河一路北行,穿過一片荒漠的沙地,就進入了巴林右旗崗根蘇木鏡內的賽罕烏拉南麓的床金溝。但見這裡東、北、南三面環山,僅西面為谷口。溝谷中部有一座東西走行的烏蘭山,將谷地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北兩地均有山泉湧出,南區的山泉形成一條彎彎曲曲的溪流,緩緩流出到谷口,注入到床金河之中。
在這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就是遼懷陵及懷州城遺址。在這裡埋葬著遼太宗耶律德光和遼穆宗耶律璟。
斷腕太后不簡單
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機的次子,與長子耶律倍備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長子耶律倍自幼醉心漢學,尊孔敬儒,主張契丹全盤漢化,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而耶律德光常年跟父親南徵北戰,尤其是在南徵平州、幽州、鎮州、定州,西徵吐谷渾、回鶻、党項期間,曾俘虜趙思溫,大敗符存審,戰功卓著。耶律德光在性格上更像自已的父親耶律阿保機。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機東徵渤海國的首都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徵服渤海國後,阿保機將其改名為「東丹國」,封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阿保機率部從東丹國返回上京途中,走到剛剛被徵服不久的扶餘城(今吉林省農安縣)時,突染重病,不治而亡。
按照宗法規定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作為皇太子的耶律倍理應繼承皇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前面我們說過,由於皇太子耶律倍表現出來的崇尚漢文化,不喜歡草原騎射的習性,跟馬背上崛起的契丹民族的習性大相逕庭,皇太子耶律倍的繼位必然會遭到一些契丹頑固派的反對。
其中,尤其耶律倍的母親述律平反對最為激烈。
當時,根據契丹慣例,先主駕崩,后妃及侍衛都要陪葬。述律平以此為由,把曾經跟隨耶律阿保機出生入死,要擁立皇太子耶律倍的朝中大臣統統殺死,用來陪葬耶律阿保機。
朝中有個叫趙思溫的大臣,原為燕帥劉仁恭幕府,在耶律阿保機攻打燕地的時候,歸附了契丹。耶律阿保機討伐渤海國的時候,趙思溫為漢軍都團練使,奮力作戰,攻下了扶餘城。身上多處受傷,耶律阿保機親自為他調藥,深得其信任。
所以,趙思溫也在被陪葬的名單之中,為了自保,趙思溫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質問述律平:先帝最親近的人就是太后了,太后何不以身殉葬?我等臣子前去侍奉,那能如先帝之意?
就在文武百官看著述律平啞口無言的時候,她抽出金刀斬斷了自己的右手,說:現在國家無主,我離不開,就先讓我的這隻手去侍奉先帝吧。
述律平的這一操作,當場就嚇壞了眾大臣,她的命令再也沒有人敢反對了。
述律平通過揮刀斷腕,堵住了眾人的嘴,接下來,她就要根據自已的意志安排契丹的繼承人了。
一場好戲上映了:
一天,她命令皇太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騎馬立於殿前,將文臣武將都集中到這裡,她說:我對兩個兒子都很滿意,但是不知道讓那個兒子繼承王位更好,現在,我把決策權交給你們,你們想讓誰繼承王位,就去誰的馬前牽起韁繩。
文武百官都知道了述律平的意圖,爭先恐後搶著執耶律德光的鞍轡,並歡呼「願事德光皇帝」。就這樣,耶律德光當上了皇帝,他就是契丹國的第二代皇帝遼太宗。他為了報答母后的恩情,給述律平上尊號「廣德至仁昭烈崇簡應天皇太后」,並在其揮刀斷腕之處,建了一座義節寺,立了一座樓閣,命名:斷腕樓
而長子耶律倍失去皇位後,害怕再遭到耶律德光的迫害,就從自已的東丹國帶領寥寥隨從,南下中原,開始了長達10年的逃亡生活,直到天顯十二年(937年),死於後唐內亂之中。
肉乾皇帝
耶律德光在位期間,因為「兒皇帝」石敬瑭的侄子,後晉末代皇帝石重貴不肯向契丹稱臣,耶律德光揮兵南下,攻克開封,後晉滅亡。
947年初春,趾高氣揚的耶律德光在開封城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在後晉的宮殿裡,耶律德光改國號契丹為大遼。
耶律德光登上開封的城樓,對百姓們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本不想來到這裡,是你們原來的皇帝把我引來的,我要把你們從暴政裡解脫出來。
開封百姓奔走相告,都以為來了一個好皇帝。
可是好景不長,耶律德光以為他當上了中原的皇位,就可以為所欲為。他命令契丹兵以牧馬為名,四出搶掠,稱為「打草谷」。契丹兵大殺大掠,開封、洛陽附近數百裡,白骨累累;他又以犒軍為名,嚴令後晉官員,不論任何人,都必須獻出錢帛,所得財物,並不分給契丹兵,而且準備運回契丹國內。
治下百姓怨聲載道,各地勢力紛紛立為主,反抗耶律德光。面對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佔領開封才3個多月的耶律德光被迫以「避署」為名,攜裹大量皇室珍寶和後宮妃子倉皇北還,走到欒城(河北欒城縣)時,急為攻心,暴病而亡,時年四十六歲。
而在遼太宗病歿在灤城的當日,遠在遼祖陵西50多裡的深林之中,一群契丹獵人在狩獵的時候。突然看到皇帝耶律德光騎著一匹白馬,獨自在追趕著一隻白狐。但見耶律德光引弓射箭,白狐應聲倒地。獵人追趕過來,但見死狐和箭簇,而不見耶律德光。不久以後,才傳來耶律德光在灤城駕崩的消息。契丹人就在獵狐之地,建廟紀念,並繪製「太宗馳騎貫狐」之像。
耶律德光駕崩的消息傳到遼上京的時候,述律平悲痛欲絕,下懿旨: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當時正是五月份,正值炎炎夏日,在沒有保溫條件的古代,保存屍體談何容易?
還好,草原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製作肉乾的傳統。這時候一個廚子想出來一個辦法,建議將耶律德光的屍體剖開,然後將大量的鹽放入其中,類似醃製肉乾的方法,最終將耶律德光的屍體帶回了草原。
於是,中國唯一的「肉乾皇帝」誕生了,中原人嘲笑蠻夷之族的這種做法,把耶律德光稱作「帝粑」。「粑」就相當於肉脯、肉乾的意思。
耶律德光的遺體被運回契丹本土,9月被葬在祖州城西約25公裡的風山,名為懷陵;同時在陵墓西南方興築了懷州城,為懷陵的奉陵邑。
遼國被金國滅亡後,懷陵遭到了金國人的故意毀壞,如今,地表可見的建築、設施遺址消失殆盡。在今天的懷陵之內,只能看到有許多遼代磚瓦殘片和一座地表高大的圓形封土堆,還有一座已經塌陷,一代草原英雄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