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壞狐狸的故事》這部動畫讓人愜意,是現在市場上很難得的一部動畫片。
在一眾追求苛刻技術的CG動畫片中,它返璞歸真,手繪畫風,簡單又天真可愛,塑造了一個蠢萌又天真的童話世界;而作為一部動畫片,它不僅適合孩子們觀看,成年人們也能在其中尋找到純粹的快樂。
電影改編自本片導演之一班傑明·雷內的同名繪本,拿到了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法國凱撒獎最佳動畫長獎,在爛番茄上維持了100%的新鮮度。
Fresh Fiction的Courtney Howard稱《大壞狐狸的故事》「就像是一封寫給手繪動畫和喜劇的情書,十分可愛又討人喜歡的全年齡動畫片」。
《大壞狐狸的故事》講了三個獨立又互相聯繫的小故事——《送子三傻》、《壞狐狸》和《聖誕任務》。導演採用了戲中戲這種巧妙的形式將三個故事聯繫在了一起——這三個故事是由村裡的小動物們演的,是它們為大家獻上的一出精彩的故事秀。
令《大壞狐狸的故事》與眾不同的一點,就是它的2D手繪畫風。
在由迪士尼、夢工廠等大製片廠「統治」動畫界的當下,在動畫片成本越來越高的當下,《大壞狐狸的故事》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2D手繪風格。而正是這種稚拙輕盈的手繪畫風,給電影帶來一種返璞歸真的可愛,讓整個農場像一個蠢萌又天真的童話世界。
無論是電影裡簡單的線條,還是時而模糊處理的背景,都讓人看著很舒服,很愉悅。導演班傑明說:「動畫電影必須得掙錢,所以一般它們都得有激烈的敘事和多樣的角色。但是我希望《大壞狐狸的故事》是令人輕鬆、愉悅的,所以我們選擇用這種畫風作為電影的基調。」
儘管畫風簡單,但是並不粗暴。動物的肢體也許只是寥寥幾筆線條,但是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卻是花費了製作團隊很大的精力。
每一個動物的面部表情都很豐富,就連那隻豬,儘管只有兩隻眼睛和一個鼻子,但是勝在生動的表情。導演派屈克說:「我們在面部表情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為對著觀眾說話的正是這些臉。」
動畫需要視覺化呈現。在原繪本中,導演班傑明寫了很多對話,但是在製作過程了,他發現對話實在是太多了,全都拍出來會很無聊,於是他減少了很多對話,儘量用視覺化呈現。
可以看到,《大壞狐狸的故事》作為一部喜劇,其很多喜劇元素都是通過動作來傳達的。比如在大壞狐狸的故事中,大壞狐狸第一次進農場抓雞吃時,導演就用了一系列動作來製造笑點。
在觀影過程中,《大壞狐狸的故事》無疑是令人愉悅的,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能看得很開心。
對於孩子來說,電影裡蠢萌蠢萌的小動物們,可愛的畫風,還有充滿天真童趣的情節設置,都非常適合他們。
有時候家長帶著孩子去電影院看動畫片,是為了在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時,可以在電影院裡睡上一覺。但是《大壞狐狸的故事》絕對不是這類動畫電影。對於成年觀眾來說,《大壞狐狸的故事》也是充滿愛的。
電影中很多笑話,都是成年人更容易get到的,比如當三隻小雞纏著大壞狐狸給它們講睡前故事的時候,大壞狐狸講了一個狐狸吃掉三隻小雞的可怕睡前故事,相信每位家長都有被孩子纏著講睡前故事的經歷。而且導演還特地選擇了更加貼近現實的配音,而不是那類專門為兒童設計的卡通式配音,也是為了讓全年齡層的觀眾都能看得開心。
為了使孩子和成年人更能有同理心,導演選擇了用動物來敘事。《大壞狐狸的故事》裡的動物都是擬人化的,通過三個動物送一個寶寶、狐狸與雞和平共處和動物們拯救聖誕節的故事,表達的是親子之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用動物喻人更大的一個好處是,不再需要特定的人種或者族群來取得世界各地觀眾的認同感,小雞、狗、狐狸等等動物都是大家很熟悉的,自然會更加有同理心,更何況還是那麼可愛的小雞、小豬和狐狸。
《大壞狐狸的故事》從最開始30分鐘的電視特別節目,到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大名單,已經很成功了。但是導演班傑明卻表示不會「乘勝追擊」,再去繼續挖掘角色和情節,製作成系列動畫之類的。因為他創作這個繪本的初衷就是為了娛樂,他想讓這些角色保持一種愉悅的氣質,「我不是把事情逼得太緊....不想因為它們(導演創造的角色)而變得筋疲力盡,我只是想和它們一起快樂而已。」
也許有人會說《大壞狐狸的故事》有些幼稚,我卻覺得它天真但是不低幼。看電影的時候,不時的會想起小時候那些讓父母讀睡前故事的時光,在如此輕快逗趣的節奏中再次感受童年的簡單快樂,何樂而不為?
無論是故事還是手繪畫風,《大壞狐狸的故事》都透露出一種返璞歸真的天真,這就是導演創作本片的最大原因。在接受倫敦電影節的紅毯採訪時,導演派屈克說著不算流利的英語,「我們的野心不是不大,只是希望孩子們、大人能夠享受這部電影。」,Very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