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元宵從清朝至今變化不大,那時的元宵主要有山楂白糖、白糖桂花、棗泥松仁、豆沙四種餡,現在當然豐富多了。民國初年,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當上大總統,有一年元宵節,他覺得「元宵」兩個字不對勁兒,這元宵諧音不就是「袁消」嗎,於是他勒令北京城的老百姓不準再稱「元宵」,並把元宵的名字改成江南地區流行的湯圓,後來他覺得也不好,湯圓的「園」,還是和的「袁」諧音,煮湯圓不就是要開水煮嗎?就又下令改稱「湯糰」,所有出售元宵的店鋪不能在門前廣告寫「元宵」二字,都要改寫成「湯糰」。
前門大街正明齋的少掌柜有一天在叫賣時說漏了嘴,喊了句「元宵……」忽然間就被手下的一個官員掌摑了兩個大嘴巴子,還被罰了兩百銀元。據傳,正月十五那天,回家後,一個最受他寵愛的姨太太端來碗元宵,說:您吃碗元宵吧。一聽,氣得當時就給了那姨太太兩個大嘴巴子。當年改元宵名之事,有人還曾就作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使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民間還流傳著一首歌謠:「大總統,真聖賢,正月十五最難眠;『大頭』抵銅角,元宵改湯圓;明年元宵後,誰再叫湯糰。」
北京地區的元宵賞燈,是從元大都時期開始的。明代的元夕賞燈,從正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八,主要集中在東華門外。明朝的張居正有詩記其盛:「今夕何夕春燈明?燕京女兒踏月行。燈搖珠彩張華屋,月散瑤光滿禁城。」所以上元又有「燈節」之稱。說到北京的花燈,主要集中在燈市口一帶(燈市口地名由此而來),燈市口的燈在明代是鼎盛時期,但到了崇禎以後,燈市口就只剩地名,沒燈點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懸花燈、猜燈謎的活動,多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及中山公園等舉辦,遊人眾多,熱鬧非凡。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每逢元宵佳節,在一些公園內和大商場前都曾舉辦過懸花燈猜燈謎活動。小時候覺得人越多越高興。
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猜燈謎。燈謎就是把謎語和燈結合而來的,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猜對有獎,流傳至今。燈謎,雖屬小道,然內涵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萬象,非有文化素養,不易猜出;是鍛鍊思維,啟發性靈的益智活動。
跑旱船
踩高蹺
在過去,北京一些鄉鎮還有自發組建的花會,元宵節時,他們常奔赴城內或鄰村「走會」表演,比如通州的龍燈會,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清代道光年間,就已有「走會」表演的記載。近幾年,延慶、平谷、昌平、順義等區縣的民間花會還沿襲著古老走會民俗, 經常在春節和元宵節到前門天街、北海公園等燈會上出演跑旱船、耍龍燈、跑竹馬、踩高蹺、舞獅等社火演出,深受人們的喜歡。
北京這些鄉鎮的傳統社火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越來越受歡迎。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這些習俗在在北京東西南北中都有表演。如天壇、地壇、朝陽公園、龍潭湖公園、石景山遊樂園、大柵欄、鳥巢、三裡屯等等場所都會有表演。
舊時婦女在元宵節還盛行「走百病、摸門釘」的風俗。婦女們結伴而行,由一人舉香開道,其她人緊隨其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謂之「走百病」,以祈求長壽去病。此外,婦女還會來到正陽門,摸一摸正陽門上的門釘,「釘」與「丁」同音,以祈求人丁興旺之意。
著名民俗學家常人春先生介紹,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以前每逢元宵節,可謂萬人空巷,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書生學士還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觀燈。各個店鋪均自發地掛出各種花燈,有的還掛出燈謎,猜中的獎賞一些鮮果、小吃等物。
那幾天酒肆茶樓和其他娛樂場所的生意也都很紅火。雖然中國沒有狂歡節的說法,但元宵節實質上就是中國的狂歡節。有一首《上元詩》真實地描繪出了舊時北京的元宵之夜「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真是昇平良夜景,萬家樓閣月明中。」
總之,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彩,小孩子們挑燈籠,逛廟會、看花燈、踩高蹺、舞獅子,簡直太熱鬧了。 「以前因為種種原因,元宵節的習俗有些被遺忘。最近這些年,人們提倡復興傳統文化,對元宵節逐漸重視了,舉辦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這都是很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