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對於孩子們來說,玩具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從古時流行的花燈、風箏、射箭、投壺,到風靡80、90年代的俄羅斯方塊、玻璃球、鐵皮青蛙,再到今天的手機、iPad、電子遊戲機,隨著時代的變遷,玩具也在不斷地升級。
其實對於大人來說,文玩、珠寶,也是自己的玩具,在工作之餘,盤盤手串,欣賞一下珠寶玉石,不失為一種減壓之道。
古代皇帝也是如此,在案牘閒暇之間,把玩一些精巧的小玩意,聊以解壓。
今天要說的物件兒,就和皇帝的玩具有關——被稱為「皇帝的玩具箱」的多寶格。
什麼是多寶格
多寶格,又稱「博古格」、「百寶格」,是一種用來收藏文玩、玉器、字畫等各種珍品的櫥櫃或箱盒。
多寶格的尺寸大小十分靈活,小的僅有幾層,可以作為裝飾品,擺放在桌子上。
而大型的多寶格,有的可覆蓋整面牆,作為室內隔斷,有的則可貫穿多間房屋,並在架子間設置門洞,供人出入。
在故宮漱芳齋前殿東間內,就曾擺放一個巨大的多寶格,柜子內被錯落有致的分成數格,上面放置著帝王收藏的各種珍貴文玩器物。
雖然,從外表上看,有的多寶格除了工藝精湛外,似乎與普通的柜子(或收納盒)並無差異。
但當你將其打開時就會發現,它其實是一個充滿誘惑的魔盒。
裡面除了有眾多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外,還暗含機關、夾層,每一次打開時,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多寶格的歷史
關於多寶格的設計起源於何時,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但在戰國秦漢時期,就已出土內置首飾等物的九子盒、五子盒等等;
在明代的各家筆記中也曾記載到,當時的文人為了出行方便,常會將一些隨身的物品放置於各式精巧的盒內;
上面提到的這些物件,雖然不似多寶格般趣味十足,但皆可看做為多寶格的雛形。
漆器 日本櫻蒔繪方形小套盒,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清初雍正年間宮廷畫家創作的《十二美人圖》的「博古幽思」圖中,美人的身旁便放置了一個巨大的多寶格,上面陳列著各種珍貴奇玩。
清 《雍正十二美人圖·博古幽思》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可見,多寶格在雍正年間就已出現,是一種用於陳列各式珍玩的家具。
而多寶格真正在宮廷內流行起來,則是到了乾隆時期。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酷愛藝術,喜歡賞玩與收藏奇珍異寶,從文玩字畫到玉器首飾,他所收藏的藏品,每一件都精美無比,價值連城。
《乾隆帝是一是二圖軸》郎世寧作 丨乾隆皇帝鑑賞古物的情景
但這些藏品數量眾多,大小不一,如何擺放才能讓皇帝在賞玩時更加的方便呢?
於是,宮廷內的能工巧匠,便對雍正年間出現的多寶格進行了改進。
除了將其內部設計成橫豎不等、錯落參差的小格子外,為了增加趣味性,匠人們還在裡面設計了眾多機關、夾層、暗箱等等。
很快,這種設計精巧、暗含玄機的多寶格,便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成為了乾隆皇帝休閒時最喜歡把玩的玩具之一。
乾隆皇帝對多寶格的興致極高。
他不僅將不同材質、不同類別的珍玩放在同一個多寶格內,有時為了匹配多寶格的大小,還會專門定製一些體積較小的珍玩擺放其中。
清代 戧金描漆龍風紋多寶格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文件》顯示,乾隆皇帝還會親自參與指導設計多寶格,並對設計有問題的多寶格進行修改。
也正因如此,這一時期宮廷內的多寶格數量激增,光故宮博物院,就收藏了上百件乾隆皇帝曾經使用過的多寶格。
紫檀龍紋多寶格方匣,長35cm,寬21.5cm,高44.6cm,內附珍玩47件。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多寶閣的獨特之處:巧
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檔》中曾經記載到,宮廷中的文玩,常常會根據品質分為不同的等級,其中,只有品質極佳者才被放置於「多寶格」中。
而乾隆皇帝之所以對這一玩物如此痴迷,除了裡面收藏的珍寶外,還在於多寶格精巧的設計。
為了能夠收納更多的藏品,匠人們根據藏品的大小,經過精確的計算,在匣子內設計了許多錯落有致的小格子、眾多的暗箱與機關。
往往一件多寶格中,盒中有匣,匣中有屜,屜中又暗藏機關,仿佛盲盒般,每一次賞玩時,都會給賞玩者帶來不同的驚喜。
而皇帝由於平日政務繁忙,常常身心疲憊,這樣一個趣味性十足的多寶格,不僅可以為皇帝解悶,有時遇到一些複雜的機關,更需要絞盡腦汁,耐心探索,讓人享受尋寶探秘的樂趣。
多寶格藏品欣賞
上面講了這麼多,那麼,多寶格的設計究竟有多「巧」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下欣賞幾件現藏於博物館中的藏品吧~
1、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
這件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為清朝時期的文物。
從外表上看,這件多寶格,為木質,外飾纏枝番蓮紋,與普通的圓盒無異。
但當你打開後,就會發現裡面別有洞天。
匠人們將其設計成4個扇形,每個扇形內又分眾多格層,錯落有致的放了27件文玩。
清 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整件多寶格設計最為精巧之處,便是利用機軸原理,將圓盒展開,既可以單獨欣賞每個扇形內的藏品,又可將其360°迴轉,同時欣賞。
清 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每個扇形的底端,匠人們還設計了4個三角形抽屜,裡面放置了4幅繪畫作品。
其中一個抽屜中收納了一套金廷標所繪人物小冊頁,冊頁的長與寬僅3釐米左右,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最為袖珍的手卷。
清 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清乾隆紫檀多寶格方匣
這件清乾隆時期的紫檀多寶格方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雖然外表看似普通,但卻極富詩意。
匠人採用「開窗」的裝飾手法,一方面可以直接從外面欣賞書畫,另一方面,在抽去隔板後,便可推出4個扇形,裡面放置著各式文玩30件。
由於方匣的體積較小,收藏的文玩也極為袖珍,除了玉器外,還有銅器、首飾等物件。
清乾隆紫檀多寶格方匣
以為這樣就完了?
如果你仔細的研究,就會發現,方匣的底座,同樣是一個極為精緻的收納空間,裡面被分成了眾多的小格子,放置著大小不一的珍玩藏品。
J先生說:多寶格這種設計精巧的盒子,不僅將「上下五千年,東西十萬裡」的珍玩古物收納其中,同時,內外多層嵌套,機關重重的設計,極盡巧思,是古代匠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你還知道古代帝王都有哪些設計精巧的玩具?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