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的,他們的每一步成長,對於父母來說都是一種「驚喜」。
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寶寶的一絲細微的成長,都逃不過父母的「火眼金睛」。看到寶寶的進步,最欣喜若狂的莫過於父母。
爸爸看到娃第一次走路,高興的說不出話
浙江湖州的一位寶爸,早上剛剛圍上圍巾,拿起外套準備穿上的時候,習慣性地看一眼在客廳嬰兒區中不到一歲的兒子。
竟然意外看到,一直只能扶著旁邊圍欄還站不穩的兒子,自己獨自走到了嬰兒區的中央,還抬頭看著自己,臉上露出笑容,好像在跟爸爸炫耀:「看,我能自己走了!」
寶爸激動的一下子說不出話來,然後眼睛盯著兒子,急忙招手叫臥室裡的寶媽,急得都說不出完整的句子,一直說:「快、快、快、快點兒來!」
那種第一次看到寶寶會走路的驚喜感,感覺都溢出了屏幕。這就是有了寶寶之後,父母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刻吧,看著孩子一點一點的進步。
視頻裡的寶寶,好像被爸爸這樣激動的情緒嚇到了,直直地站在那裡,呆呆的看著爸爸。
估計臉上會露出一個「疑惑」的表情,畫一個大大的問號吧。
心裡嘀咕:「我都在這站半天了,有啥好激動的!」
只有為人父母的人,才能理解這種感覺
後來寶媽把這段視頻放到了網上,很多養娃的父母都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寶媽網友:我兒子是四個月的時候叫了一聲媽媽,感動的我哭了;寶爸網友1:我是剛下夜班的時候,閨女送給我一個大禮物,就在那一瞬間,閨女會走了,激動的我都流淚了!寶爸網友2:我閨女一歲生日那天下午,我剛買了蛋糕啥的回家,來到床邊我閨女也站起來了,走了好幾步,也把我激動的不行不行的。
看到孩子剛會走路,很多寶爸跟視頻上的這位爸爸一樣激動。
當年小糖果也是一歲左右,突然有一天自己站起來走了幾步,糖爸當時激動的大聲喊我,嚇得還以為出了什麼事兒了呢。
後來看了才知道,他是第一次看見小糖果會走路激動的。我很嫌棄的說了一句:「寶寶前幾天就會走了,也就你才看見!」
糖媽第一次看到小糖果能夠自己走的時候,激動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糖爸,只不過他沒看見而已。
寶寶一般多大會走路呢?
根據嬰兒發展的規律,8-10個月的寶寶可以藉助外力站立,1歲以後可以獨立行走,2歲左右可以做到並腳上跳的動作。
很多家長對於寶寶的成長都會有些焦慮,總有一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情節,在走路這件事兒上也不例外。
前段時間,糖媽還接到一個寶媽的諮詢,說鄰居家的寶寶10個月就能自己走了,她家寶寶8個月,是不是要訓練走路了?
關於寶寶多大會走路,是很多新手父母的知識盲區,看到別人家的娃會走,心裡難免有些焦急。
一般都會以「七滾八爬九扶立周會走」作為寶寶走路月齡的參考。
如果寶寶滿周歲了還不會走,家長就會陷入到自我懷疑中,是不是自己沒把寶寶照顧好,會不會發育遲緩……
據統計,大約只有一半左右的寶寶,會在1周歲左右學會走路,月齡在10-15個月之間學會走路的都屬於正常範圍。
每個寶寶的發育也存在個體差異,大部分寶寶10個月左右可以扶著東西站立了,13個月左右可以嘗試扶著寶寶走路,不過每次的時長不要超過半個小時。
寶寶什麼時候能走路,主要取決於這兩點:
0-2歲的寶寶會進入行走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對走路十分熱衷,行走也為他們感知事物提供了便利。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剛會走的寶寶,一刻不停地到處跑。
寶寶對世界的探索欲望,讓他們對走路這件事兒很有積極性,所以家長不要催著寶寶早點走,其實他們自己也急著走。
不過想要完成走路「這件小事兒」,還需要「硬體」條件達標才行。
條件一:大腦發育和身體協調能力達標
新生兒出生之後,大腦和身體的各項技能都處於不斷發育的狀態,從只能被抱著到可以自己獨立行走,需要大腦發育作為基礎,才能控制身體完成簡單的動作。
就像是新車需要「磨合」一樣,寶寶想要自己獨立行走,需要通過「爬」這個動作來磨合全身的肌肉,還有身體協調能力,為獨立行走打下基礎。
條件二:寶寶對走路的渴望
雖然寶寶處於行走敏感期,但每個寶寶都會有「初始化個性」,也就是心理學家說的寶寶的氣質。
有的寶寶好奇大於對陌生事物的恐懼,所以會表現出對行走的強烈渴望,即使得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遇到摔倒的問題,也會毫不畏懼的繼續練習。
這種氣質的寶寶,走路往往要比別的寶寶早一點。
有的寶寶可能遇到一點挫折就不敢嘗試了,需要家長更多的鼓勵,所以學會獨立行走的時間可能更長一些。
你的寶寶是多大會走的?讓你覺得驚喜嗎?歡迎分享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