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本文法老三叔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
清軍入關,定都北京
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遷都北京,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是元朝,是蒙古族,另一個就是清朝,就是滿族。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衝擊自然是避免不了的,尤其是在古代,對於長期在儒家文化下浸淫下的漢民族對於異族一向是抱有輕視和敵視的心理情緒。就清朝而言,即便是進入了康乾盛世,民間反清復明的呼聲還是很高。但是同時少數民族如何有效的管理漢民族也是少數民族統治者無法迴避的問題。尤其是在思想文化政策上,是接受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體系還是保留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清初幼主福臨繼位,無法理政,此時朝政的處理權主要由文武雙全的輔政大臣多爾袞把持。清朝入關後不久,多爾袞發布剃髮令,凡是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在十日內剃頭。這並非是多爾袞的原創,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就曾經強迫投降的漢人剃髮以表示服從。後金佔領遼陽後,成千上萬的漢人不願意剃髮自投鴨綠江而死。
發布剃髮令,血腥鎮壓
和他爹一樣,多爾袞此舉也引起了軒然大波,民間大多數百姓不願意剃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損毀。在朝中也引起了大臣的一眾反對,對多爾袞上書中多次引用應該以禮樂制度治理天下。多爾袞並沒有聽從卻表示不願意剃頭的也不必勉強。主要是目前南京尚未平定,局勢不穩,若是引起反叛就得不償失了。
不久之後,前方傳來捷報,江南已經平定。多爾袞不再聽從大臣的勸諫,於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向全國發布剃髮令,稱「自今布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與剃髮令同時發布的還有易服令。
自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周代禮樂制度的頒布,衣冠不再僅僅是遮羞的一塊布而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儀,道德規範的重要內涵,是一種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體現。對於清朝此舉,無疑就是對中國漢族文化的一種叫囂,目的就是讓漢民族服從滿族的統治,消磨漢民族的反抗意識,傷害漢民族的自尊心。
發布剃髮易服也是為了最直接區分,哪些人是真的順從了清朝的統治,哪些人其實包藏禍心。據史料記載,在嘉定,江陰一帶,百姓因為不服從剃髮易服的命令而被清軍大肆屠殺,在清政府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血腥政策下,漢人只能改變髮型穿上長袍馬褂。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在實行和漢民族不斷融合的政策,在思想上採用了儒家文化治理天下,官僚體系大致上和各朝代沒有什麼不同。唯一這服飾和剃髮的政策一直延續了下來。
在《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孔飛力認為之所以在乾隆年間,「叫魂」的妖術能席捲大半個中國且長達數月,不僅僅是大臣為之疲於奔命就連皇帝也為之寢食不安的原因在於這個「叫魂」的妖術涉及到了滿族統治者內心最敏感擔憂的事。「叫魂」妖術最特別的一點是要竊取別人的頭髮,中招的人會被割掉一小截辮子。
他認為這與清初頒布的剃髮易服令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壓迫。因此,乾隆擔憂地點也在這,這會不會演變成一種反清的運動。他還指出乾隆之所以這樣重視,是源於自卑心理,相比較與漢民族,少數民族雖然一時佔領上風,但是在其他方面,北方的遊牧民族文化確實遠遠比不上中原文化,這就很可以威脅到滿族的統治。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認為小辮子是中國各族人民被滿清貴族奴役的象徵,既然推翻了封建帝制,清朝也不復存在了。為復漢族衣裳,改一國之風氣,讓中國人擺脫奴性,不再受等級制度的束縛,倡導一種人人平等的思想。
於是就發布了剪辮令,起初普通百姓還處於觀望狀態,畢竟時局變法太快,下一秒說不定清朝就捲土重來。好在同盟會會員帶頭剪辮,社會上一些開明的人也率先剪去辮子。經過他們這些人的宣傳和努力,老百姓才漸漸的都剪去了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