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三八線142:我的爺爺王祥麟系列2
作者:王春山
我的爺爺叫王祥林(原名王祥麟,後來誤寫為王祥林),祖籍濟南市歷城縣侯家莊(現濟南歷城區鮑山街道侯家莊)。1947年參加解放軍。1949年解放上海後,爺爺任27軍80師239團4連副連長。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正在南方沿海練兵的27軍接到集結命令,當時誰都不知道要去哪裡。他們坐上火車一路向北行駛,火車在泰安短暫停留後繼續前進,然後感覺車上越來越冷,才知道這是要去抗美援朝。部隊計劃在瀋陽配發冬裝,結果到瀋陽之後,前方戰事太緊,東線戰場只有42軍的兩個師苦苦支撐,他們面對的是美第10軍9萬多人的進攻,所以來不及等待配發冬裝了。當地駐軍扒下自己的棉衣,扔到他們乘坐的火車上,無奈數量還是太少了。
11月初列車開到丹東時,被志司留了下來,據說江對面20多公裡處駐紮著英軍27旅,要求2營做好戰鬥準備。2營在丹東停留了2個多小時,把列車上的裝備全部卸掉,把武器架在車頂,從新義州入朝,隨時準備戰鬥。結果入朝後,發現對方已經逃走了,沒有追上。第二天接到師部的命令,讓他們迅速返回丹東。撤回的時候沒有火車,只能徒步行軍。
折返回國後,接到上級的命令,讓他們再次徒步從吉安入朝。爺爺經常講:別人都是過一次鴨綠江直接入朝,我們部隊幾天之內兩次入朝。
再次入朝後,他們這些駐紮在江南的華東子弟兵徹底體會到了凍徹骨髓的寒冷!1950年的半島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嚴寒,氣溫低至零下三四十度,9兵團的華東子弟兵身穿單薄的棉衣,在冰天雪地的蓋馬高原打響了著名的長津湖戰役。他們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部隊在這裡進行了一場長達20多天的戰鬥。這場戰役的殘酷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因為極度的嚴寒,作戰已經成為了兩軍官兵意志力的殊死較量。
九兵團部隊在長津湖戰鬥發起前宣誓,當時氣溫為零下30度,但官兵都只穿著單衣
9兵團僅在入朝初期,因凍傷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就多達700餘人。據戰後統計,由於部隊缺乏棉衣再加上後勤供應不足,至長津湖戰役結束時整個九兵團因凍傷、飢餓等各種原因,非戰鬥減員高達28000餘人。
我曾問爺爺:「你們當時穿的什麼衣服?」爺爺說,就是南方的那種薄棉衣,鞋子也是那種薄薄的單鞋。
那可是零下三四十度啊!
入朝後的239團在長津湖附近的新興裡地區集結。11月27日,上級命令他們4連偵察敵情,27日16時,4連從豐流裡開進。不久,發現豐流裡江南岸及以東山區一帶有數處明火,據此估計1100、1200高地可能為新興裡美軍的前沿陣地。
他們分成三組出發,指導員莊元東帶領2排走在最前面,連長李昌言帶領1排走在後面,爺爺是副連長,連長讓他帶領3排緊跟在自己後面,全連呈後三角隊形展開前進。
志願軍九兵團戰士投擲手榴彈,由於溫度過低,只能用嘴咬弦
隊伍行進到半夜,莊指導員帶領的那個排在經過一段下坡時,有一名戰士摔倒了,他們不知道美軍的指揮部帳篷就在那個下山坡的位置搭建,帳篷頂的積雪已經與山坡齊平了,摔倒的戰士不但中途沒有停止下滑,反而借著慣性滑過了美軍的帳篷頂。
突如其來的響聲,驚動了帳篷裡的美軍,於是莊指導員所在的排最先與美軍交火了。據爺爺回憶,戰鬥中有戰士看見莊元東衝到最先打下的那個帳篷,然後從裡面扯起那面「北極熊團旗」。他實在冷得受不了,這是想找塊布料裹在身上暖和一下的,結果裹了一下之後,感覺這東西裹著實在不方便。
這時,旁邊帳篷裡的美軍已經跑出來開始還擊,莊元東扔掉那面旗子又加入了混戰,他壓根兒就沒拿這旗子當回事。宋班長有點捨不得到手的戰利品,抱著手裡的衣物和莊指導員扔掉的那面旗子也跟了出去。混戰中,宋班長扔掉了手中抱著的那堆戰利品,包括那面「北極熊團旗」。
攻打第二個帳篷時,指導員莊元東中彈犧牲。指導員犧牲後,宋班長發瘋似的要給他報仇,帶領隊伍拼命的攻打第二座帳篷。
李昌言和爺爺所帶領的兩個排聽到槍聲後,迅速穿過小鐵路趕往了西山,無奈那時我們的通訊太落後了,黑夜中只能憑槍聲判斷大體位置。等到了西山才發現西山坡空無一人,戰鬥原來是在東山上!
連長和爺爺迅速帶領隊伍趕奔東山,結果還是晚到了一步,等趕到現場時戰鬥還在繼續,但莊指導員和宋班長都已經犧牲了。他們三個排匯合後迅速打掉了剩餘的兩個帳篷,4連前後一共打掉了5個美軍帳篷,他們追擊著潰敗的美軍出了山口,這時其他兄弟部隊已經陸續趕來接替戰鬥,所以他們也沒來得及收拾戰利品就趕往了山下的一個停炮場與山下的美軍混戰起來。
戰鬥結束後,239團3營通訊班長張積慶在打掃戰場時,撿到一塊一平方米左右的藍布,其形狀和裝飾很像一面旗子,與我軍常用紅色布料做旗幟的習慣不一致,因而他對其並未留意,而是把它當作包袱皮用了。營部炊事班長發現了,想用來當蒸籠布,蒸饅頭、包土豆,便於火線送飯。
志願軍繳獲的北極熊團旗,國家一級文物,現珍藏於軍博
正在僵持不下的時候,碰上了3營營長畢序陽。畢序陽接過「布料」,拉起兩隻邊角一看,是一面寬逾1米2、長逾1米5的旗子,周邊是黃穗帶,旗上除了一隻鷹和一頭北極熊之外,還有一些外文。他趕緊請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翻譯劉光銳幫忙看看,這一看不打緊,正是輝煌了30年的「北極熊團旗」!現在這面旗子已被列為一級保護文物,收藏於軍博。
美國陸軍第七步兵師第31團,曾於「十月革命」後入侵蘇俄的西伯利亞地區,此前從未吃過敗仗,被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授予「北極熊團」稱號,並親自授予「北極熊團旗」。官兵大多參加過二戰,有著豐富的戰場應變能力。該團進駐新興裡地區之前,完整建制編制人數3781人,由於有一個營在後方休整,戰鬥打響時該團配屬第32團1營、師屬野戰炮兵第57營,以及1個重迫擊炮連、1個高射機槍連,編組成團級戰鬥隊,共3288人。
這麵團旗,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繳獲的唯一一面美軍軍旗,也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唯一一次軍旗被繳。二戰時在歐洲戰場上沒被德國人繳過,在太平洋戰場上沒被日本人繳過,在越南戰場上也沒有弄丟過軍旗,在伊拉克、阿富汗戰場上照樣沒丟過軍旗。美軍做夢也沒想到,在239團2營4連手裡栽了大跟頭!團部讓人給一鍋端了,團長麥克萊恩讓人打死了,團旗還差點讓人當了蒸籠布!
戰後統計:此次穿插作戰,第239團4連以54人受傷、13人犧牲的代價,斃傷美軍300餘人,俘9人,繳獲電臺3部,榴彈炮12門,美軍第31團團旗1面。戰後,為了表彰4連的英勇作戰精神,第27軍授予該連「新興裡戰鬥模範連」錦旗。
我曾經問過爺爺,戰鬥中打死了一個美軍團長麥克萊恩,是誰打死的?他說是莊元東他們那個排打死的,很可能是宋班長給莊指導員報仇的時候被宋班長那夥戰士亂槍打死的。
爺爺說,指導員到臨死都沒吃到一口飽飯,他們三天只吃了三個凍得比石頭還硬的土豆,只能揣到懷裡,融化一層啃一層。後來的條件稍微好些了,戰鬥中他們打死了美軍,然後撿他們的背包,裡面有香腸罐頭、鴨絨被等物品。當時的戰士不認識香腸,很多人都誤以為是胡蘿蔔,覺得美國人夥食水平也不怎麼樣啊,品嘗之後才發現,在他們當時看來這可真是世上最好的美味!
爺爺當時也沒閒著,他撿了一件鴨絨睡袋,捆起來一小團,鋪開之後十幾公分厚,又輕又暖和,他一直帶著這個鴨絨睡袋,直到回國,後來送到軍部裡做展覽,結果給弄丟了,當時還心疼了好一陣。
我問爺爺,莊元東是哪裡人?他說是臨沂人,具體臨沂什麼地方他不記得了。那些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新興裡那個寒冷的冬夜,至今仍然埋骨異國。曾經有段時間,我著了魔一樣在網上搜索莊元東烈士的信息,能找到的信息少之又少。想到他們犧牲前連口飽飯都沒吃,我心裡就發堵。逢年過節,我都面向東北方向燒點紙,紀念莊指導員,紀念那些犧牲在新興裡的英雄們。
攻打北極熊團部戰鬥中犧牲的指導員莊元東的家人莊步瑞
2019年國慶之前,我終於通過網絡和臨沂的記者,找到了莊指導員的家人。此時,莊指導員的家人才知道親人犧牲前的壯舉。時隔69年,莊指導員用生命創建的那面「新興裡戰鬥模範連」戰旗,終於出現在了國慶70周年閱兵場上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