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來澳門,總有那麼一站叫議事亭前地,這裡應該是大部分人來澳門的第一站,因為從珠海拱北口岸過關後,直接坐葡京的接駁巴士就能到。這裡常年人山人海,而我總是勇敢地選擇一頭扎入人群中,只為拍拍拍老澳門的建築。
從這裡可以通向玫瑰教堂、大三巴等各種澳門的地標建築。因為在以前位於澳門議事會的前方,所以就叫了這個名字。
這裡是澳門人最多,也是西洋建築最多的地方。民政總署,仁慈堂,玫瑰教堂組成的一大塊區域聚集了非常多歐式特色的小洋樓。其中鵝黃色調偏多,在陽光下顯得非常好看。這麼多好看的建築下面,都是各種珠寶店、藥妝店、手信店,除了能拍照,還能解決你一站式購物的煩惱。
前地其實就是一個廣場,在民政總署總部的對面,是澳門的四大廣場之一,也是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入口處的噴水池是它的標誌。整個廣場由碎石子鋪成波浪狀,周圍有長椅,經常能看到人們聚集在這裡憩息。
不論是三年前還是三年後,廣場上的建築物或多或少都在重建或重新裝修,但還是保存了當年的葡式風情。議事廳是西式建築,通體整齊的顏色,很洋氣的感覺。
清一色的葡式西洋建築,中式老房子和洋氣的西洋小高樓一棟接一棟,或鵝黃或奶白,非常漂亮。如今進駐了不少商家,鉅記、屈臣氏、莎莎……把這裡又變成了購物勝地,但這些建築的風韻猶在。
這裡的每一棟建築背後都有著幾百年的歷史,仁慈堂大樓,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是亞洲地區最古老的慈善機構,於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較賈尼路創立,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成立後,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
仁慈堂大樓的外觀是簡潔的白色立面線條,幾個拱廊又給他增添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藍天下,顯得特別安靜高雅,非常符合仁慈堂的風格。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座全部漆有鵝黃色的天主教教堂,這就是議事亭前地最著名的玫瑰教堂。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一開始是西班牙人所建,後來由葡萄牙教士接管。因為奉祀著玫瑰聖母,所以其真正的名字是玫瑰聖母堂。
也不知道為什麼玫瑰教堂這麼火,駐足在教堂前拍照的人真是絡繹不絕,就沒見沒人的時候,可能是旅遊景點太集中了,路標清楚,也不太會迷路……
玫瑰教堂是可以免費參觀的,內部還是挺富麗堂皇的,巴羅克風格的祭壇典雅精緻,教堂旁的「聖物寶庫"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
再往深處走,路漸漸變得狹窄,人群漸漸變得擁擠,各種各樣的美食小店和手信店鱗次櫛比地出現在眼前,什麼「鉅記」呀「英記」呀開始齊刷刷地出現,而且人都好多,還好我在官也街吃了也買了,就不用人擠人了。
這條路挺適合拍拍澳門市井的人文照片,流動的人群和兩旁破舊的房屋讓這裡更充滿了澳門的老味道。
在議事亭前地的另一側,同樣也有很多別具特色的葡式建築,就是沒有大三巴那一側有名,更像是被藏在深閨中,等待著人們的發現。其中,我去了一個叫何東圖書館的地方,以前是富紳的別墅,現在是公共圖書館。
從議事亭前地往大三巴的深處走,就會看到一些破舊的民居,中式老房子和西洋小高樓一棟接一棟。其實澳門走一圈下來你會發現,澳門整體的居民房還是挺破破爛爛的,尤其是剛過拱北口岸時,那一排排破舊的高層住宅,密密麻麻,完全和想像中的澳門不一樣,至今都能想起自己剛到澳門時驚到下巴都掉下來了。
走一走曾經走過的石板路,當然,你很有可能是被人推著走的……在各種叫賣聲和食物的香氣中,不知不覺被推到了另一個著名的打卡點……大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