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19期:
佛緣專欄:修行集·正念正知
編輯:普寂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珠寶,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維摩經》卷中,佛道品
佛陀臨涅槃前年紀老邁,體弱,且 吃了有毒的菇菌,瀕臨死亡。經典曾多次 提及他保持正念正知,最後安然度過,恢 復健康。什麼是正念正知呢?可惜經典太 簡潔,沒有詳細交代。人在老病死的過程 中,最為脆弱難過,如何找出一個方法去 對治,至關重要。保持正念正知,不單是 老病死重大時刻才需要,平常亦需多加注 意,這就是將修行應用於日常的方法。
當我們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修行,例 如安靜的房間打坐,或是寧靜的寺院裡拜 佛,進行佛事,或是聽經聞法,法喜充滿 等,身心安泰,不期然耽著不舍,尤其當 世間生活遇到挫折,更嚮往於躲起來清修 ,這不是不對,但嚴格來說,這只是一種 躲避。修行在強化自我,面對一切逆境, 並協助他人提升自我,什麼逆境能令我們 見到自己的修行功夫呢?當老病死來臨時 ,便可見到了。有一位頗出名的新教 派領導者,揚言自己已證悟,可是當罹患 癌症時,其修行功夫竟全不著力,於是公 開道歉,懺悔補過。
臨終要保持一心不亂的確不容易。但 這一心不亂,難道平時不需要嗎?這一心 不亂很重要,是自主,自我目標的重要條 件,亦即正念正知。我們靜坐時,可以觀 察到身心的狀態,能對自我了解。可是在 日常生活中,我們營營役役,被外境轉, 無法冷靜觀察周遭的事物,對自我的身心 更無法掌握。南傳佛法提倡內觀修持,提 起覺知,不對心念判斷善惡對錯。只培養 對心念的覺知,亦即是對自己的身心瞭然 ,從這定的狀態中,發揮智慧去除不善、 煩惱,這就是正知。知客觀的環境,知主 體心識的活動。知老病死的到來,知苦。
正念正知的正念就是憶念不忘,有念 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 淨土等等憶念。最普遍的便是念佛法門, 當任何境界生起時,我們能否保持正念, 能否念佛,能否不被各種逆境轉呢?這是 一種對治方式,例如老病死到來,我們能 否貫徹自己的目標?能否一心不亂?能否 仍堅持自己的目標,往生淨土。或是憶念 菩提心,代眾生受苦。或是憶念法,般若 法門。
這些重大的境界下,保持正念正知, 實不容易,必需在平時實習,常常提起正 念,當技巧成熟時,重大的境界下,亦可 保持正念正知,才能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