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與蘇轍兄弟手足情深,卻也難敵飛鴻雪泥、人生離索

2020-12-05 飛仙時空

嘉祐六年(1961),蘇軾時年二十六歲,參加制舉考試獲得第三名。同年冬,他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於是蘇軾帶著妻子王弗和不滿三歲的兒子蘇邁,冒著凜冽寒風,從汴京(河南開封)出發,前往任地陝西鳳翔。

蘇東坡

他弟弟蘇轍送行到鄭州西門。

蘇軾的父親蘇洵,本來生了三男三女,可是大女兒、二女兒和長子都先後夭折,小女兒也不幸於十八歲去世,只剩下蘇軾和蘇轍兩兄弟,因而他們兩兄弟的感情,比一般的兄弟更加手足情深。

蘇軾曾經感慨「搓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子由是他弟弟蘇轍的字。對此,蘇轍也有同感:「我自幼跟哥哥一同讀書,沒有一日相離。」他們兄弟倆互相扶持,他們不僅僅是兄弟,同時也是良師益友,看他們父子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列則可見一斑。

蘇東坡

有一次蘇軾讀韋應物的詩,讀到「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之句,心中感慨,想到以後兄弟倆做官,難免分離,一陣傷感湧上心頭。就在這一晚,兄弟倆做了一個「風雨對床」的約定:希望有朝一日,兄弟一起退休,重回故鄉,對床而臥,共寢同食,在風雨之夜,吟詩作詞,享受晚年的美好生活。

兄弟情深,真摯感人。

如今,兄弟倆互道珍重,灑淚言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蘇東坡

蘇軾不時回頭張望,看著身形瘦削的弟弟漸行漸遠,背影逐漸模糊,只依稀看見晃動的帽子。此刻,他突然想起,弟弟今天衣著單薄,又是一陣心疼。

這是二十多年來,他們兄弟倆第一次真正的分離。

蘇軾繼續往鳳翔趕路,行經澠池,回憶起五年前他們父子三人趕京赴考,曾於此地遊覽過一寺廟。此刻,故地重遊,往事歷歷在目,當時他弟弟蘇轍曾經寫過一首詩。想到此,蘇軾提筆寫了一首和詩《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東坡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五年前在寺院接待他們的奉閒老和尚已經去世,其骨灰被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裡面。當年兄弟倆曾經題詩的寺院牆壁已經頹壞,舊時題詩的墨跡了不可見。

當年赴考時,蘇軾騎的那匹馬在澠池西邊的二陵(今河南崤山)死了,他只好換騎一頭小毛驢到澠池。所以在詩中他問蘇轍:你還記得嗎?當時我騎著小毛驢穿越崎嶇山路,長路漫漫,旅人疲乏,那匹瘦驢也累得嘶鳴不已。

蘇東坡

人生所到之地,所經歷之事,猶如飛鳥划過天際,不留印痕;又猶如鴻雁一匹,四處高飛,偶爾降落,於雪地上留下爪印。鴻雁繼續高飛,東西南北,莫知去向。時光流逝,人事變遷,萍蹤不定,人跟飛鴻又有何區別?

咋一看,蘇軾這種對人生的深深感嘆,不像是一位二十六歲小青年之作,更像是一位歷盡世事滄桑的蒼蒼老人,對人生的概括和慨嘆。這也可以看出蘇軾的早慧。

蘇東坡

有意思的是,他二十六歲的這首作品,卻像是他人生的序言,他用儘自己的餘生來演繹。蘇軾一生漂泊,屢遭貶官,前後三任妻妾都先他而逝,他跟弟弟蘇轍手足情深,卻也是聚少離多。

【飛仙時空】傳播儒道佛國學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蘇東坡千古名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弟弟蘇轍將他送到鄭州後返回汴京,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贈給蘇軾。懷念澠池,是因為嘉祐元年(1056),軾、轍兄弟赴京應試,經過澠池僧舍,曾題詩於老僧奉賢之壁,那是兄弟聚首的一段佳話。蘇軾接到弟弟的贈詩後,便依照蘇轍的原韻寫了這首和詩。蘇轍的贈詩以「相攜話別鄭原上,莫道長途怕雪泥」作首聯。
  • 筱青讀詩詞: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幾天不讀蘇軾的詩詞,都覺得缺點什麼!如果蘇東坡在世,筱青絕對是個小迷妹!今天這首蘇詩是一首和詩。和詩的「和」讀作hè ,意思是唱和,和答。最深情的是那首《獄中寄子由》「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這首詩寫於嘉祐六年(1061)。這一年蘇軾由汴京赴鳳翔任籤判。弟弟蘇轍(字子由)將他送到鄭州後返回汴京,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原詩如下: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詩,形容人生是「應似飛鴻踏雪泥」,寫得妙
    1061年,也就是宋仁宗嘉祐六年,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起參加「制科」考試,連名並中。仁宗皇帝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給子孫找了兩位好宰相。歐陽修也感嘆:「自前未有,盛事,盛事。」這一年,蘇軾被授予大理評事、鳳翔府籤判,十一月赴任。在赴任途中寫了給弟弟子由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原詩如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蘇東坡教你一起過快活的人生!
    蘇東坡天性率真幽默,像個調皮的孩子一樣喜歡給別人起外號,和別人開玩笑。詩人郭功甫路過杭州時,拿了一首詩拜訪蘇東坡,自己很得意地朗誦一遍後,問蘇東坡,我這首詩您能打幾分啊?蘇東坡說,我打十分,郭功甫很得意。接下來蘇東坡很不著調地說,讀得聲情並茂打七分,至於詩的水平,打三分,正好是十分。
  • 描寫兄弟情深的詩詞,首首均是佳作!
    文/詩詞歌賦匯在璀璨的唐詩宋詞的海洋裡,描寫兄弟情深,抒發思念兄弟之情的詩詞著實不少,而在眾多兄弟當中,當屬蘇軾與蘇轍這兩位兄弟情最深刻,作品最多。今天筆者挑選出其中的6首,其中還有一首是南唐後主李煜懷念其弟從善的,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如果喜歡可以收藏轉發!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翻譯/文瀾珊
    《和子由澠池懷舊》[宋]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我的理解和翻譯:人生四處奔波知道像什麼嗎? 應該像鴻雁踏著雪和泥那樣。偶爾在泥上留個爪印,鴻雁飛起來,哪裡管它東南西北?
  • 詩詞丨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也有人曾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他一生坎坷,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他一生豁達,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生活百般滋味,他終是用了一生的時間,使它苦盡甘來。- 01 -放不下的,就看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10.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相比之下,蘇轍就難過了,他只被授予商州(陝西省商洛市)推官,這個推官職位要低於判官了,類似於現在的縣級法院法官,心高氣傲的蘇轍對於這個職位不太滿意,乾脆辭官不去,留京等待時機,來個待時而飛。於是兄弟二人就此分別,一個趕往鳳翔,一個留守京城。此一別就是三年。三年間,弟兄二人常常有書信往來,寄詩唱和,以託相思,其中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最為著名。
  •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一個把苟且活成了瀟灑的男人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年少時,總以為蘇軾、蘇東坡不是一個人,後來,越了解他越發現,前半生,是蘇軾;後半生,才是蘇東坡。
  • 蘇軾為什麼叫蘇東坡?短短28個字的答案,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真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現代學者林語堂曾經說過:「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這在後來也演變為了另一句話: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 四川眉山蘇東坡:蘇門三父子 情操昭千秋
    早年的蘇洵,四處遊學,27歲時,幡然醒悟,開始發奮讀書,同時廣泛結交有學問的師友,增加見聞和人生經驗。十多年後,終名揚京師,成為一代大家。  座落於眉山城南隅紗縠行內的三蘇博物館,不僅保存了有關三蘇父子業績的文物典籍,而且栩栩如生地演繹了人物情狀,生動地再現了蘇氏門風。  程夫人,蘇洵之妻,蘇氏兄弟的母親。
  • 紀錄片《蘇東坡》1-3集,感受詩詞大神的風採!(附蘇東坡經典詩詞文...
    看完片子再看看小編為你準備的【與蘇東坡有關的20個成語】  01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02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詩詞智慧,遠在字句之外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詩詞智慧,遠在字句之外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文學作品中,總會包含著古人實踐過的一些智慧真理,經過時間的沉澱之後,讀來會更加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