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低至兩折,你會為臨期食品買單嗎
長沙多家賣場開闢臨期食品促銷櫃 提醒:短保食品更易臨期,切勿貪便宜因小失大
在盒馬鮮生長沙樂和城店內,消費者正在臨期商品專區挑選。
記者 黃亞蘋 實習生 周珈萱 攝
離保質期僅剩兩三個月、被貼上「骨折價」促銷標籤的臨期商品,孕育了一個新的消費市場。
近日,三湘都市報記者走訪長沙多家超市、零售賣場發現,商家們紛紛開闢「臨期食品促銷櫃」,銷售因臨近保質期而特價銷售的商品或部分包裝破損但仍不影響使用的日化用品,以減少商品流通環節的損耗。
這種主動的促銷行為,究竟是轉「報廢為消費」,還是在質量上打起擦邊球,產品質量如何保障?
現象
臨期促銷,滿貨架商品兩折起
「1.5元一瓶的法國進口礦泉水、半價的白色戀人巧克力……買了一購物車零食,才花了不到100元。」1月17日,家住北辰三角洲的陳小姐興奮地向記者展示起購物車內的「戰利品」。
陳小姐口中的臨期食品,是指即將超過最佳賞味期的食品。通常而言,大型商超會設置臨期食品貨架,並貼上提醒標籤,將兩件臨期商品捆綁「買一贈一」促銷,或者直接貼上2-7折的折扣標籤進行銷售。
在沃爾瑪黃興南路店一側的入口附近,藍底白字的「臨近保質期商品貨架」十分醒目。三湘都市報記者看到,貨架上不僅有葡萄酒、蜜餞果乾、泡芙等零食飲料,還有礦泉水、奶粉、烹飪佐料包等。如,貨架上一款惠宜牌天然礦泉水(保質期至2022年8月16日),正以0.8元價格銷售。
除線下的臨期食品貨架,淘寶、拼多多、京東等購物平臺也有商家出售臨期食品。在京東興為思食品專營店內,19.9元便可買到包含蛋黃曲奇、進口威化餅、手撕雞排等商品的零食大禮包。「必須好評,太驚喜了,最快過期的也有將近一個月,物超所值。」商品評價中,一名消費者給出了上述好評。
市場
臨期食品孕育800億消費市場
事實上,與通過降價的方式吸引消費者購買「賣相」不好的水果、蔬菜,臨近營業時間結束,高價豬肉、豆製品等被捆綁銷售「買二送一」等現象一樣,臨期商品的「買一送一」、降價出售都是商家主動減少毛利,或以「小賠」換「大虧」的市場行為。
略有不同的是,現在的消費者對這種常見的促銷方式給出了更加包容的態度。於2020年9月17日成立的「我愛臨期食品」豆瓣小組,已經聚集了2.7萬臨期商品愛好者,組員們秉持著「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的理念,推薦著值得回購的店鋪以及線下超市的打折攻略。
臨期食品的市場規模有多大?艾媒諮詢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休閒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1000億元;《2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也提到,2019年,中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高達908.1億美元。若以行業普遍認可的5%沉澱庫存計算,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已超過800億元。
提醒
便宜雖好,購物還得多留個心眼
2012年,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如保質期18個月的糖果、餅乾等,保質期前40天左右為臨界期;保質期在12個月以下的方便麵、牛奶等,在保質期前20天為食品臨界期。
以最少的錢買到最多的商品,不少年輕人認為購買臨期商品「薅」到了羊毛,但其中也不乏貪圖小便宜「踩雷」的例子。大四學生羅小姐便直言,網購的臨期食品包中,搭配的多半是「風評」很差的低價零食,「配的一包穀物餅好難吃,剩下半包都丟了。」
「像是沐浴液、洗髮露等日化用品,臨近保質期也不影響功效;但現做糕點、新鮮豬肉等短保商品,可能因變質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業內人士建議,購買臨期商品不能一概而論,選擇正規渠道,切勿貪便宜因小失大。臨期食品雖處在保質期內,但由於存放時間相對較長,購買時應格外注意觀察。可從食用品質和食品衛生品質方面來考察臨期食品。食用品質包括食物的外觀、顏色、口感、味道等,保質期內的食物在以上方面不應有明顯的劣變。食品衛生品質大多以微生物指標作為判斷標準,保質期內的食物不應出現由微生物引起的腐敗、變質現象。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亞蘋 實習生 周珈萱
連線
臨期商品是如何產生的
業內人士表示,臨期商品的產生,總結起來就是低效的供應鏈導致人和貨無法快速匹配。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類是國產商品。我國零售行業大多採用經銷商制,這導致商品從生產端到流通端往往要經過一級、二級,甚至三級,距離過長。加上為了防止串貨以及為了品牌返點等原因,經銷商往往會超量訂貨,超出自身銷售能力的貨最終就成為了臨期品。
另一類是進口商品。進口商品一般會以總代理的渠道進入中國,但是這個渠道基本上沒有保護機制,一旦沒能及時進入終端銷售,又無法退給出口商,也只能成為臨期品。
受疫情影響的2020全年,整個社會的流動速度很慢,商品的流動也同步變慢,而商品保質期不會變,因此大量進口商品成為臨期貨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比化妝品3-5年的保質期,而食品的保質期較短,最短的幾天,最長的也不過在12個月左右,這也是臨期商品中,食品成為主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