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時,田芯跟孩子們一起玩遊戲。
長江日報記者劉嘉 攝
經過一學期的居家學習生活,不少家長反映孩子體能下降,小胖墩也越來越多。今年秋季開學後,受疫情防控和天氣等因素影響,中小學生戶外體育活動時間也有所減少。9月25日,長江日報記者探訪多所學校發現,老師們一方面用各式各樣的活動、遊戲讓孩子們「跑起來」「動起來」;另一方面用科學的體育鍛鍊方式,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
9月25日,大課間時分,漢南區育才二小的校園廣播裡響起熟悉的歌曲《一年級》,328名學生聞聲而動,迅速收拾好書桌,跟隨音樂擊掌、伸展、踢腿,做起室內操。校長柳田牛介紹:「體育老師根據教室內的活動度情況,創編了這套室內操,像跳舞一樣,孩子們每天都能動一動。」
為了緩解學生運動量不足的問題,不少學校結合線上教學時推廣的手指操、手語操,改編出各式各樣的室內操。同時,老師們還充分利用課間,豐富課間遊戲,想方設法帶著孩子們動起來。
下課鈴響,江漢區華中裡小學二(1)班班主任田芯帶著孩子們玩起七巧板、下飛行棋、跳繩……她每年要教學生玩100多種小遊戲。教書近20年裡,她課間幾乎不回辦公室休息,總是教學生玩各種遊戲、陪著他們蹦蹦跳跳。她主動搜尋各種遊戲,琢磨著改良、簡化,讓遊戲更適合小朋友,讓孩子們在課間裡「動起來」。她一問「誰想跟我一起跳繩」,孩子們都爭著要和田老師挑戰「雙人跳繩」。
9月25日上午,東西湖區慈惠小學的操場上熱鬧歡騰。數十個方形箱、健身墊、彩色跳箱等體育器材被擺放成特殊陣型,孩子們跟隨音樂攀爬、跳躍、奔跑,朝氣蓬勃,笑聲不斷。
為了讓孩子們「跑起來」,體育教師劉思思開發出上百種小遊戲,讓不喜歡運動的孩子愛上體育課。上足球課時,學生們對枯燥的顛球提不起興趣,她將會發出聲音的娃娃進行改裝,裝上紅繩,綁在學生腿上,踢腿動作做到位時,娃娃就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上跳繩課時,她在跳繩上裝上小鈴鐺,讓學生們通過聽鈴鐺的聲音判斷跳躍的時機,個個都成為「跳繩高手」。
(長江日報記者楊幸慈 劉嘉 陳曉彤 楊楓 通訊員危志芳 宋驥 王冬鳴 劉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