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越來越厭倦上班?

2021-01-19 Lens

拼多多事件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意識到,儘管對996的批判從沒停過,但這個問題依舊沒有改善,甚至還有惡化的趨勢。

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當下,人們曾經期待的那個「休閒型社會」並未到來,「過度勞累的時代」卻開始了。在上個世紀末,「過勞」成為了日本社會盛行的現象,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們的社會似乎在正在步日本的後塵。

於是我們會發現,坐在大公司裡寫算法的人,沒日沒夜地加著班,連上廁所的時間也需要精打細算;而「困在系統裡的」外賣騎手在被看見後,處境依然沒有好到哪兒去。沒有人好過。

長久下來,除了明顯的身體健康上的問題,還有更普遍也更容易被忽略的是人們的心理狀況。微博用戶@月半女史 說,自己接觸的大廠員工裡,很多人都有明顯的焦慮或抑鬱,「不停看手機回復工作消息,缺乏睡眠,暴飲暴食,自我厭惡,通過報復性消費獲得短暫的快樂。」「一邊覺得生活無意義,一邊被KPI推著走。」

不止是在大廠,這種職業疲憊、焦慮和無意義感是很多人都在經歷的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最直觀的反饋恐怕就是——討厭上班似乎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

人人熱愛工作的年代正在過去,而其根源當然並非全在我們自身。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討厭上班?

在各種社交媒體上,關於上班的焦慮鋪天蓋地。曾經的周一綜合症,由每周一擴散到了工作日的每一天,又在周末晚上席捲而來。

從「打工人」和「一切皆可內卷」開始,各種關於上班的表情包和模因,看似是在通過自嘲為自己消解愁苦,內裡卻是更深的無奈。而這種不斷地消極暗示也只會繼續把自己包裹在這種情緒裡。

在簡單心理昨天發布的《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裡,通過與拉勾對職場人的共同調研發現,有64.16%的人「焦慮」,有50.89% 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到「無意義」,還有近6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正在經歷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或許這一數據樣本太小不能代表什麼,但也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

在更大範圍內,根據2017年蓋洛普諮詢公司進行的一項全球民意調查(研究結合了30項單獨研究和100萬以上受訪者的數據),在全球10億全職工作者中,85%的人在工作時不快樂,在日本,這一數字達到了94%。

調查還發現,這種情況在千禧一代(蓋洛普將其定義為1980年至1996年之間出生的人)中尤為明顯——大多數千禧一代都滿懷熱情地去工作,但是舊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把熱情磨滅了。

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十餘年的美國心理諮詢師苔絲·布裡格姆(Tess Brigham)90%的患者都是千禧一代,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她發現「他們非常聰明,理想化且雄心勃勃......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工作中掙扎,幾乎每一位病人都對我說:『我討厭我的工作。』」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在工作中獲得快樂?甚至討厭工作?

在工作中擁有獲得感越來越難。在現代社會的僱傭制度下,人們的工作成果不一定會有即時直接的反饋,而即使做出了一點成績,也會覺得是在「為老闆打工」,尤其是在一些人員多的公司裡,個體往往更會缺乏認可。

高的職業目標與現實工作的落差。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和每日瑣碎的日常工作總會讓人不耐煩和沮喪。職場新人看不到發展的未來,職場老人又發現自己等待多年依舊停留在原地,就像是「卡」在其中,無法逃脫。

工作好像永遠越做越多。一方面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拼搏奮鬥的職場價值觀,讓忙碌工作成為了一種美德,於是所有人都越來越忙。另一方面一旦自己達到了一定的目標,證明了自己的效率,那麼還會有更多的工作隨之而來。在內卷之下,又有了一層「自己卷自己」。

我們工作與生活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各種辦公軟體和社交媒體的發展讓辦公方便的同時,也讓我們的生活被工作入侵著,工作時注意力被分散、休息時又躲不開老闆的奪命連環call,其結果就是工作和生活都過不好。只有夜深人靜玩手機時才能感受到屬於自己的自由,但這份熬夜自由,反而讓第二天的工作更為疲憊。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傑弗瑞·菲佛在《工作致死》(Dying for a Paycheck) 中說,人們正在因為工作而「送命」——現代人工作生活的許多方面 ,例如超時工作、工作與家庭的衝突以及經濟不安全感都在悄悄摧毀人們的身心健康。

表面上投身於工作之中,內裡卻又與工作完全脫節,二者的對立帶來了無法擺脫的疲憊感。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陷入一種職業倦怠之中。

當職業倦怠

成為一種「流行病」

近年來,職業倦怠已經成為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話題。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更是將職業倦怠定義為一種「職業現象」,將其列入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修訂版中(ICD-11)。

「職業倦怠(burnout)是一種概念化的綜合症,源於工作場所的長期壓力,而這種壓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主要有三個特徵: 感到精力枯竭或精疲力盡,與工作的心理距離增加或對工作持消極態度,以及工作效率降低。」

美國威諾納州立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把職業倦怠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蜜月期

當我們著手一項新任務時,通常會有較高的工作滿意度、精力和創造力;樂於承擔責任;面對預期的壓力,能夠積極地應對;強迫自己證明自己;有很高的生產力水平;

第二階段:壓力始發期

樂觀情緒減弱;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下降;焦慮易怒,很容易疲憊,無法集中精力,健忘;忽略個人需求,減少和他人的社交互動;

第三階段:壓力積累期

頻繁感到壓力;缺乏工作之外的愛好;早晨持續疲倦;錯過工作截止日期或無法實現目標;時常感覺受到威脅或恐慌、失控;咖啡因消耗量增加;

第四階段:倦怠期

內心感到空虛,對工作和生活持悲觀看法;自我懷疑;遠離社交;完全忽略個人需求;逃避現實的活動增加;渴望「退出」社會;渴望遠離工作或朋友/家人;出現慢性頭痛等身體狀況......

第五階段:習慣性倦怠期

倦怠的症狀已根植於生活中,以至於會遇到嚴重的身體或情感問題,如慢性悲傷、慢性精神疲勞 、慢性身體疲勞、倦怠症候群等。

(*註:如果情況嚴重,請及時尋求專業支持)

與職業倦怠的流行相對應,學者韓炳哲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倦怠社會」,「倦怠症候群不是表達了精疲力盡的自我,而是表達了疲憊、燃盡的心靈。」

競爭性的、效績主導的社會正在影響著我們每個人,「 一個社會苦於過度的積極性,因此患上了抑鬱症。」在這個社會裡,人人追求一種更高效益的實現,而除了他人的剝削,還有一層自我剝削,更為嚴重,也更容易導致自我的崩潰。

這正在「使人類生活變得極為短暫易逝。生活從未像現在這般飄忽即逝。」

換言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因為一種看似「積極」的生活態度,卻陷入一種更難快樂也更容易感到疲憊的生活狀態,感知也隨之變得更加分散和碎片化。當我們過度關注工作上的意義,反而會喪失對自我的關注和沉思的幸福。

是否還別的出路,

如何擺脫這種困境?

從事多年過勞研究的日本著名律師、「過勞死全國辯護律師團」秘書長川人博認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有三個必要的步驟:

首先,公司的管理人員必須消除「僱員的長時間工作帶來的效益更大」這一錯誤觀念,而是應該尋找提高生產力的方法,優化員工的辦公效率。

其次,政府必須更多地關注,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解決這個問題,包括修訂勞動法和加強監管措施。

第三,僱員也要參與改變工作文化,敢於向企業說出他們的觀點,維護自己的權利。也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努力促成改變,例如培養不給服務業工人造成過度負擔的消費習慣。

或許改變尚需漫長的階段,但我們也可以先從慢慢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開始。

比如,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學會好好休息;試著豐富自己工作之外的生活;不要困在對工作的厭惡情緒裡,如果無法承受,或許給自己換一個工作環境;大的目標暫時無法實現,可以從一個小的開始......

不應讓工作定義自己,而是為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如韓炳哲主張的那樣,我們應該從面對世界的倦怠回歸面向自我的倦怠,在精神尋求中,為自我重建一個閒適空間。跳脫出這樣的價值標準,你會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探尋的樂趣。

生活很難,那就稍微放自己一馬吧。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news.gallup.com/opinion/chairman/212045/world-broken-workplace

https://www.who.int/news/item/28-05-2019-burn-out-an-occupational-phenomenon-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

https://www.nippon.com/en/currents/d00310/

http://weibointl.api.weibo.com/share/195648735.html?weibo_id=4591548324656445

https://www.shrm.org/resourcesandtools/hr-topics/employee-relations/pages/workplace-burnout-a-medical-condition.aspx

簡單心理《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

韓炳哲《倦怠社會》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職域丨那些長期不上班還能養活自己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為什麼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這麼快?一眨眼,今年的法定節假日已經過完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從長假中緩過神來,反正早地鐵裡的上班族臉上好像寫著「不想上班」,還想為祖國慶生!放長假不是上班族的終極夢想。不上班,才是上班族的終極夢想啊!如果真的長期不上班,人會廢掉嗎?那些長期不上班,還能養活自己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 為什麼很多四五十歲的人,天天在公園裡打牌下棋,卻不去上班?
    近日在深圳這邊發現一個社會「怪象」,這個「怪象」在我老家的三四線小城市也有,那就是為什麼很多40多歲、50多歲,還沒有到退休年紀的人,天天在公園裡打牌下棋,卻不去上班?這是為什麼?現代社會的到來,工作成為了每個人的必需事項,以前是把田種好就行,現在是把工作做好才行,大家都在拼命努力的工作,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但是我們會經常在公園裡或者是街邊發現很多四五十歲的人,聚在一起打牌下棋,很多人不禁都好奇,這些為什麼不去上班呢?這些人又是做什麼的呢?其實呢,主要是有3類人,會這麼閒,我們一起來看看。
  • 為啥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上班?網友:討厭上班,很痛苦的一件事
    在今天的職場中,我們普遍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很多年輕人剛剛加入一家公司或者剛剛找到一份工作。沒過多久我就離職了。有的甚至堅持不了三個月。因此,很多公司在招聘時也有考慮。那些年齡太小,工作經驗少的人一般被排除在外。除了一些銷售崗位,一些大公司排斥一些這樣的懶人。
  • 為什麼沒人願意到這個加油站上班?說出真相惹人心疼!
    為什麼沒人願意到這個加油站上班?說出真相惹人心疼!近幾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開始喜歡到處去旅遊。自駕遊已經變得越來越流行,但是開銷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支付不少的有錢,如果你選擇了到一些偏遠的地方去旅遊,那麼你就要對自己的汽油做好規劃,畢竟在一些地區加油站是不好找的。在中國的新藏線上有一處加油站,幾乎沒有人願意到這裡來上班。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養貓
    當今社會,養貓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養貓,通過我家裡養了九隻貓的經驗和跟一些貓友的交流我個人覺得以下幾個原因1:現在上班一族,往往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無論自己買房子,還是租房子住,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都或多或少的缺少陪伴,而貓這種愛賣萌,愛乾淨性格又好的動物就成人們的選擇。
  • 狼性文化:為何成為職場人越來越厭倦的詞語?
    隨著「狼性文化」一詞的濫用和一些公司對其的曲解,該詞在網絡輿論環境下的情感基調也發生了變化,在潛移默化中,狼性文化甚至成為不少職場人厭倦的詞語,成為「以人為本」、「人性文化」的反義詞。「狼性文化」一詞為何會從網際網路企業推崇的聖經走下神壇,歸入普通求職者厭倦的詞彙?
  • 養「邊牧」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表示接受不了這幾點!
    邊牧原產於英國,是一種外形特別帥氣和漂亮的狗狗,這種犬的價格並不高,但最近幾年養邊牧的人卻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表示接受不了這幾點!太聰明了邊牧是非常聰明的,智商相當於7-8歲的小孩子,但也因為它聰明,所以喜歡它的很喜歡它,不喜歡它的很不喜歡。
  • 怎樣熬過戀愛厭倦期?小鹿情感教你厭倦期的情侶如何升溫
    ,換一種思想去與對方相處,相信會讓你們的感情有一個不一樣的感觸,但你不斷的給對方帶來新鮮感的時候,自然對方他也會對你越來越有對你越來越愛,感情的厭倦期也會很快的就度過。一、怎樣熬過戀愛厭倦期1、在戀愛厭倦期的時候,可以互換一下角色去為對方著想一下,在生活當中你可以扮成男朋友的樣子,他扮成你的樣子,你們兩個人互換一天的身份,然後再去做一個深刻的自我檢討,兩個人都訴說一下,你們今天有哪些地方是很不容易的,相信這對於你們的感情來講也會是一次新的感觸,也會讓你們兩個人更加的了解對方的痛苦,在以後的相處過程中也會學著體諒對方。
  • 如果有一天我去流浪,不是因為我厭倦了家鄉
    重慶『如果有一天我去流浪,不是因為我厭倦了家鄉其實關於這場車禍,關於這七年,還有很多可以說的,不過這些還是留到以後再談好了。為什麼,七年之後,在已經消磨掉很多勇氣和決心的這個時候,又選擇了重拾夢想呢。說起來也挺傻的,男人的故事的起源,總是類似的。經歷了一些問題之後,某天上班,自己在自我反省的時候。
  • 為什麼養貓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是這幾個原因,你是因為什麼呢
    為什麼養貓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是這幾個原因,你是因為什麼呢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寵物,很多人也在養寵物,看看自己的朋友圈,都是各種寵物照片,各種品種、花色應有盡有,打開朋友圈就可以看到。養貓咪的人群大多都是80、90後等一些獨自生活的上班族,為什麼大家都開始喜歡貓咪了呢?而不是寵物狗,下面就來給大家分享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第一種:寂寞很多鏟屎官都是獨自到陌生的城市打拼的,一個人下班回到家難免會覺得寂寞孤獨,冷冰冰。
  • 為什麼養柴犬的人越來越少了?寵主:它身上的缺點讓人難接受!
    柴犬是一種很活潑很可愛的狗,喜歡它的人非常多。早在前幾年,人們養狗就會優先考慮它,按照常理來說,它應該變得越來越受人喜歡才對,可事實卻正好相反,這幾年,飼養柴犬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這是為什麼?寵主:它身上的缺點讓人難接受!
  • 越來越不想上班的星座,上班如「上刑」,只想在家被「圈養」!
    有些人天生喜歡挑戰,越是高難度的工作越願意去嘗試,有的人正好相反,他們心態比較「佛系」,有點順其自然的意思,不主動,不爭取。或許是個人追求不同,這些人沒有多大的上進心,更不喜歡和別人攀比。而職場的壓力更會使其越來越不想上班,只想待在家裡面被「圈養」。
  • 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模具設計具體要怎麼學?該文章分析所有觀點
    最近網絡上討論的聲音是越來越多,給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那麼模具設計具體要怎麼學呢?小編這邊先給各位看官說幾個小故事!就拿我以前在某泰上班的同事來說,主人公是一名模具專業應屆畢業生,我們叫他小濤,小濤剛畢業就是校招到了某泰工作!
  • 如果人長期不上班,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現在社會就業壓力那麼大,就業的方向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只有認真工作才能賺錢。如果我們能腳踏實地的去工作,總有適合我們的工作,但是也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直沒有工作。那如果人一直不上班,那我們會怎樣呢?
  • 現在的人為什麼辛苦的創業而不再上班了?
    從我們身邊確實出現了這種現象,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工作的選擇確實是和以往任何時期都不一樣,現在人大多數的意願都是希望自己去創業,而不願意一直上班。總起來的原因,現在的人其實都能理解幾分,我就把我整理的幾條原因給大家參考。
  • 「在家呆久了,我越來越不想去上班了」
    南方的春天,總是陰雨綿綿,半溼不幹的空氣裡也總帶著一股要發黴的味道,使人顯得異常的無精打採。時間的年輪在潮溼的回南天裡仿佛靜止了一般,總給人一種昨日似今日,明日復今日的錯覺。打開手機日曆,數了數日期,原來從年前到現在,我已經在家呆了整整45天了,比學生時期的每一個寒假都呆得久了。
  • 「上班真的太難了」
    1上班五天,五天不想上班在沈老師十幾年的工作中,總會有人問我:「進入職場後,那種剛開始出來工作時的熱情、韌勁,在現實打擊下一點點地消退,該如何面對之後漫長的職業生涯?」這個問題,不只讓初入職場的小白不知所措,就連職場老司機,也同樣會感到困惑。其實,很多人對待工作並沒有熱情可言。
  • 每天上班很難受,但月薪1萬5又不敢辭職,感覺要壓抑了怎麼辦?
    網友求助:每天上班的心情比上墳還難受,看著每月1萬5的工資又不敢辭職,感覺要壓抑了怎麼辦?【凌凌觀點】上班心情如上墳,但是又不敢辭職很壓抑,首先應該調整心態。01同學例子:上班工作太多,導致心情壓抑同學小莉之前在一家創業公司上班,因為入職不久,一直秉承著努力好學的觀點,所以對於工作中的任務都非常努力,跟同事協調的事情也都盡心盡力,但是漸漸小莉發現,很多老同事都學會推脫,耍滑,喜歡推脫事情,導致小莉在跟同事溝通的過程中事情無法推行
  • 深圳5000人的玩具廠,廠房看起來很舊,但想進工廠上班的人卻很多
    深圳5000人的玩具廠,廠房看起來很舊,為什麼每天會有這麼多臨時工來面試進廠?深圳這家看起來外表很破舊的玩具廠,生產部的員工有接近5000人,這裡是廠房的B門,也是招聘新員工的入口,每天都會有很多臨時工過來面試進廠,尤其是學生工。
  • 怎樣熬過戀愛厭倦期
    此時你還要學會如何破解情侶厭倦期?看看用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兩個人重新投入這段感情。想想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久了,就感覺像是左手摸右手,然而兩個人在這種感情的變化中,感覺已經成為了親人,那種愛的激情已然不存在了。因此想要情侶之間更好的相處,還是要去懂得呵護對方,用一個全新的狀態去面對你們之間的感情。兩個人小吵小鬧的時候,還是要懂得去對方製造一些浪漫,製造一些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