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臺灣西半部的城建嚴謹,人口密布,城市眾多,東部的縣市就顯得更有鄉村氣息。而今天要去的花蓮就是如此。這裡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地方,其中阿美族佔比最高。而原住民多的地方,自然原住民美食也是最正宗和地道的了。所以本次旅行的主要目標就集中在東部美景和當地特色小吃上啦!從臺北車站乘坐普悠瑪列車出發,大約花費了三四個小時抵達了花蓮。這一路上的景色很不同於西部。鐵路除了途徑海岸線外,大都黑漆漆得在山洞裡穿行。由此可見從臺北基隆一帶下來的這條鐵路,當初的修建難度可不低。而在「翻山越嶺」之後,終於我們抵達了宜蘭的車站,但這次的計劃是先去遠一些的花蓮,再回過頭玩宜蘭,所以沒有停留就先走了。
從花蓮車站出來後,除了感嘆這裡真是偏遠外,就是感嘆花蓮這樣的地區看起來實在寒酸。車站陳舊又缺乏管理,人稍微一多就顯得混亂不堪;道路雖然垃圾也並沒有多少,但總覺得髒髒的。總之呆慣了臺北之後,看哪兒都覺得不得勁兒。出站後先打車去了民宿,這次我訂的民宿很美!進去後一看是個裝修很用心的民宿,並不像一些賓館只有簡單的生活必需品,這裡的大廳基本從零食飲料咖啡到防蚊噴霧甚至跑步機應有盡有!看起來就是民宿老闆自己平時住用的東西。進入房間後看到了一個很大的陽臺,幾乎和房間一樣大。在陽臺不僅可以吹吹涼風,也可以打打牌,抽根煙啥的,因為是全露天的。民宿甚至有自行車可以給我免費騎,在花蓮的市中心,騎自行車就足夠去到大部分想去的地方了。
之後我便騎自行車出門去尋找當地很著名的小吃——炸彈蔥油餅!炸彈蔥油餅有兩家,一家是藍車一家是黃車,有的攻略說藍車是正宗的而有的說是黃車,我們聽了朋友的建議選擇了藍車的那家。這個小吃顧名思義,以雞蛋,蔥,麵粉等做成餅狀,丟進油鍋中炸成酥脆軟嫩的樣子。因為雞蛋成分偏多,所以吃起來感覺誠意很足。
但是這樣的大火油鍋,總是覺得容易上火,也不夠衛生,但確實是好吃的。花蓮的交通以步行和計程車為主,因為城區很小而且道路狹窄,所以其實走路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我沿著從車站拿到的美食地圖的指引,前去尋找下一個感興趣的美食——棺材板!
棺材板這個名字聽起來總是有些嚇人,但其實當你看到它的真面目時又會不由得嘖嘖稱讚。我白天時沒有找到好吃的店鋪,所以在晚上就直奔花蓮的東大門夜市去。東大門夜市是由三條街構成的,分別是福町夜市、大陸各省一條街和原住民一條街加上自強夜市。在進入夜市後順著原住民一條街走到一半就到了自強夜市,再走到底右拐,在道路的盡頭最後一家店終於找到了賣「棺材板」的店。
棺材板其實是一道甜品,是把煎得很脆的麵包挖開一個方形的口子,把類似玉米濃湯的內陷和牛肉,豬肉等填進去,再蓋上挖出來的那片麵包為蓋子,就成了這道著名甜品小吃棺材板了。我點了一份牛肉的棺材板,確實是外皮很酥脆,一咬就開,而裡面的湯汁混著肉香,也及其可口。雖然我一直是一個不喜歡把甜的食物和鹹的食物一起吃的人,但是這道既甜又鹹的棺材板卻突破了我的底線,讓我還真的很享受它的味道。而且這家店如果在店內吃還有涼茶可以免費喝。
東大門夜市很大,而且規劃得很好,不像臺灣其他地方的一些夜市給人感覺很雜亂,好像各種小吃車看見空位置就直接開始擺攤。這個夜市裡的店家都是一間一間的小店,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小吃車,環境也較一些夜市給人感覺更為乾淨,美食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我一條一條街慢慢逛,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了帶著走,買了臭薯條、鹽水雞、還有各種各樣的螺一邊走一邊吃,好不愜意。在原住民一條街上還定時有原住民唱歌,雖然語言不通,但他們的歌聲給我一種非常活潑和激情的感覺,讓人不由得駐足停留,看著他們賣力的表演,我也跟著旋律搖擺了起來。漫步在這個夜市裡,吃著小吃,感受著原住民歌聲傳來的別樣的文化氛圍,讓我更加喜歡花蓮這座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