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職位一直沒有變,眼看著學弟學妹都成了自己的頂頭上司,你是不是感到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工作半年,你一直注重自己的能力優化,可是最近,你覺得力不從心,工作再也沒了突破性地進展?在一個崗位上工作時間太久,老闆批評你工作沒有創新,你覺得自己碰觸到了能力的天花板?
是自己的工作能力有限嗎?要繼續留下來混資歷?還是一走了之,另謀高就?
先別著急做決定,你可能進入了事業瓶頸期。每個人一生中,會遭遇很多次事業瓶頸期,正是這一次次的瓶頸期被打破,才能讓自己蛻變成蝶,成為職場高手。
那麼,導致事業進入瓶頸期的因素有哪些呢?
職場中的能力、職位提升,都不是一條直線的線性上升,而是螺旋式的攀升,上升期——瓶頸期——突破期,三個環節重複循環。而上升期過後往往會在瓶頸期卡出,讓你無法動彈。
卡在瓶頸期一般是由三種效應引起的:
第一種是隧道效應。我們自駕遊、坐火車會遇到穿越隧道。在進入隧道的一瞬間,我們會什麼都看不見,心理上也會感受到很大衝擊和慌亂。等過了幾秒鐘,眼睛慢慢適應環境,才能看清楚周圍環境。
從心理上來說,人們都是希望儘快離開隧道。隧道黑暗的感覺,讓人壓抑和焦慮。
而長時間在一個崗位工作,積累起來的工作壓力,也會讓人滋生出很多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就像暗黑的隧道,進入的人只想快快離開,但是,往往事與願違,越想離開就越焦慮,越無法理性解決問題。
在網上看到一組數據,採訪那些出現瓶頸期的職場人,工作壓力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分別是長期任務偏高,佔57%;任務不斷加碼,工作緊張,佔48% ;領導給予厚望倍感壓力,佔34%。
任務多、任務重、被期待這些問題引起的焦慮、厭煩情緒,會影響到你的工作狀態。當糟糕的工作狀態持續無法改變,你就進入了事業瓶頸期。
第二種是雞蛋效應。雞蛋效應是指,人們對自己已經付出時間、精力的事物,會有參與感和傾注感情,然後會高估事物價值,緊抓不放。
一個崗位,你通過努力打拼獲得,會格外珍惜自己擁有的成績和資本,這些東西是你的驕傲,但是也有可能成為你的負累。
三國故事中的楊修被殺,是因為他聽見曹操說雞肋,由此判斷曹操有退兵之意。楊修說:「雞肋,就是食物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暗示曹操當時的心情,進兵沒有勝利把握,退兵又害怕讓人笑話,所以早點做打算。」曹操聽後大驚,以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
很多人工作到一定階段,曾經深愛的工作成了楊修口中的雞肋,既捨不得放棄,抓著又實在沒有升職空間。這個時候,也是進入了事業瓶頸期。
第三種是回音室效應。北京天壇的皇穹宇一圈圍牆,稱為回音壁。兩個人相隔一段距離,一個人貼著回音壁說話,另一個人通過回音壁聽到說話聲音。
回音室效應和回音壁的道理一樣,是指在一個空間中,一個信息被不斷重複發送,這個空間裡的人會相信這些信息是真的,不再去做分析判斷,而且外界的其他不同信息也很難再進入這個空間。
在2018年初,各地路橋收費取消,相應的收費站工作人員也要裁撤。收費站的一位大姐要求領導解決工作問題,對領導說:「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這位大姐36歲,就說自己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幹,這就是一種回音室效應。這位大姐長時間待在一個工作崗位上,思維是慣性思維,能力成了流水線作業。回音室效應導致她眼界變窄,能力單一,思維固化,進入了事業瓶頸期。
那麼,怎樣才能突破事業瓶頸呢?四個思維幫你打破能力天花板,拆掉思維的牆。
大部分人都知道事業要有突破和提升,最快捷的方法是辭職跳槽,最有成就感的方法是直接在本部門升職。但是,進入事業進入瓶頸期,期待本部門升職變得渺茫,那剩下唯一的選擇就是辭職跳槽。
辭職跳槽就是唯一解決辦法了嗎?不是,在你做出任何決定之前,你需要先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這種改變,不僅僅是打破能力天花板這麼簡單,而是要拆掉你思維裡的層層壁壘,厚厚磚牆。
首先,提高跨界學習和遷移能力,讓自己思維升級
跨界和遷移的學習能力,不斷地被很多牛人提及,比如,投資家查理·芒格談到自己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是跨學科學習,還有王爍寫了一本《跨界學習》。
就在7月初,租房頭部企業巴樂兔與同城貨運的貨拉拉跨界合作,打造了全新的租房搬家一條龍便捷服務。
小米的技術遷移,讓小米家族產品幾乎涵蓋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現在小米打造智能家居,讓各項技術得到進一步融合。
在《精進2》這本書中提到,遷移可以實現跨界學習,也就是跨界學習和遷移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在書中,作者還具體談到,要想做好遷移,就需要先遷後移。也就是,先要讓自己對事物的固定看法脫鉤,然後再進行跨界、跨領域、跨學科的聯繫,做到知識、技能的觸類旁通。
跨界學習和遷移能力讓你的思維升級,這是成為職場高手的第一步。
其次,多嘗試新事物,讓自己思維保持開放
倪萍在一檔綜藝節目《花樣新世界》中,體驗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當她來到一家特色餐廳,開始學著用平板點餐,看著食物從螺旋梯上滑下來,這一切對於倪萍來說,是那麼新奇,既有好奇緊張,也有不太能接受的地方,但對於一位60歲老人是一種認知和技能掌握上的突破,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生機和希望。
李奧貝納,是20世紀60年代廣告創作革命的代表人物,他說:「對生活抱持全面性的好奇,仍是偉大創意人員成功的秘訣。」
對生活保持好奇心,多去嘗試新事物,試圖了解自己未知的領域,都能起到拓展自己思路,開闊眼界的作用。
再次,利用逆向思維,短板也能成為瓶頸突破口
逆向思維是一個很神奇的思維方式。把吹風機的吹改成吸,就有了吸塵器;流行病利用疫苗可以防控,疫苗其實也是安全劑量的病毒,注入體內激發人體產生免疫力,達到抵抗流行病的作用,這也是逆向思維的結果。
如果利用逆向思維去思考你的短板,又會出現什麼奇蹟呢?
微信是目前第一大社交軟體,從職場精英工作溝通到菜市場買菜交易,都離不開微信。
但是,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性格內向,是一個有社交恐懼的人。因為他了解,有社交恐懼的人,內心最真實的需求和恐懼什麼,所以才能創造出微信這樣的社交軟體,讓每一個有社交恐懼的人都能無障礙溝通,這也是微信成為第一大社交軟體的成功原因。
你看,性格內向,恐懼社交這本應該是職場人的一大短板,但是在張小龍身上創造出全民使用的微信軟體。
當你的事業進入瓶頸期,擅長的事情大多已經有所展示,那麼,你也可以從自己短板入手,看看自己還有哪些潛力可以挖掘,還有哪些部分是自己平時沒有注意到的能力。
逆向思維,短板開發都將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學會斷舍離,定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清理
一隻猴子,看見瓶子裡有很多果子,將手塞進瓶子裡,抓住果子,但是握住東西的手,卡在了瓶口出不來。如果想要讓手出來,就要鬆開手拿不到果子,猴子捨不得那些誘人的果子,就一直抓著,一直被卡著,直到餓死在瓶子旁邊。
一個小故事道出人性,很多人對於已經付出收穫的東西,往往難以割捨,即使已經開始成為一種負累,也不能輕易放下。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種家居整理理念。簡單來說就是:
斷:不買不需要的東西;舍:丟掉家裡長時間閒置不用的東西;離:脫離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掌控選擇物質的主動性。家居整理術的斷舍離,也可以用在工作整理上。定期進行斷舍離的大整理,梳理自己真正的工作需求,以便於找到具體的發展方向。
斷:清理不是自己本職工作的事情,即使有別人的誇讚,也要果斷分清責任;舍:優化工作流程,合併工作同類項,打造自己的高效工作狀態;離:專注自己工作領域並深耕,多想怎樣優化工作,少想工作做好了會有什麼收穫。電腦、手機需要定期清理,否則就會卡、會反映速度慢,甚至會死機。對工作狀態進行定期整理,也是同樣的道理。定期整理有利於調整你的工作節奏,讓你不被一些不重要的雜事拖累,導致精力分散,影響工作狀態。
愛迪生說:「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工作狀態不好,事業進入瓶頸期,以為是自己年齡、機遇、公司變革引起的,其實只是我們長期固守的思維方式導致糟糕的工作狀態。一個小小思維的改變,就能引發職場命運的逆襲,讓你成為真正厲害的職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