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武俠小說界最具有傳奇色彩的角色無非就是金庸、古龍或者是梁羽生手下的那些主角們了,畢竟武俠小說中的主角總是如同眾星捧月一般經歷各種奇遇,即便是身處險境也總能化險為夷,有時候反而還能學得一身神功,比如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中的段譽、虛竹,這二位爺堪稱運氣爆炸型的主角,郭靖、蕭峰這種靠自己努力成為大俠的人物也只能默默流淚,因為這二位爺幾乎都是對習武沒有太多興趣,最終卻又成為了頂尖高手,但主角的發光發熱本就是理所當然的,畢竟作者塑造的每個配角都是為了襯託主角,唯獨有一個角色,雖然談不上喧賓奪主,但他作為配角卻讓讀者在讀完原著之後回味無窮,他就是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一個從未正式登場就已死去的高手,他身上有太多的謎團。
原著中除了那隻神鵰之外就只有楊過一人去過獨孤求敗的埋骨處,而他墓前那石碑上的一行字則是讓人浮想聯翩,雖然只是寥寥幾筆,卻是讓一位劍俠的形象躍然於紙上,原著道:「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 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而多數讀者在意的便是獨孤求敗行走江湖這三十年究竟是哪個時代,其次是在這三十年間他究竟擊敗過那些高手,亦或是獨孤求敗一身傳世劍法是從何學來,筆者固然也好奇,不過筆者卻是更在意另一個問題,那是原著中另一段描述引出的問題。
眾所周知獨孤求敗用過幾把劍,比如楊過後來用的那把玄鐵重劍,而關於另一把劍的描述則是充滿神秘色彩,即是那紫薇軟劍,原著道:「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而通過書中描述來看這紫薇軟劍是極其鋒利甚至是削鐵如泥的,不過這都不重要,重點是獨孤求敗誤傷的那位義士又是誰呢?多數人猜想無非就是林朝英、王重陽或者是晚年的虛竹之類的角色,在筆者看來卻是存在著另一種可能。
獨孤求敗這一角色活躍的年代從楊過的推測來看是七十年前的人,也就是說這人應該存活於《天龍八部》之後,《射鵰英雄傳》之前,而在這一時期則是有不少高手存在的,但絕非金庸筆下提到的那些人,而是一部名著中提到的那些高手,即是《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們,獨孤求敗所傷的義士的人選極有可能就在梁山好漢這一群體之中,那麼金庸的故事體系與《水滸傳》有關嗎?答案是有的。
金庸老先生在創作《射鵰英雄傳》時就提到了有關《水滸傳》的原著,這可不僅僅是書中角色多有外號這一特點,比如「飛天蝙蝠」柯鎮惡、「飛天神龍」可闢邪之類的,實則有另外一個更直接的信息,即是主角郭靖的設定就是梁山好漢中「賽仁貴」郭盛的後人,也就證明了在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中是存在梁山好漢這一群體的,恰巧,《天龍八部》到《射鵰英雄傳》之間這段空白的時間正是梁山好漢活躍的時期,而筆者之前也分析過金庸沒寫這段故事多半是因為他不願意對名著進行改編,於是刻意淡化了梁山好漢們的存在。
既然已經證明梁山好漢與獨孤求敗幾乎處於同一時期,那麼那位被獨孤求敗所誤傷的義士究竟是誰呢?在筆者看來,符合條件的也許只有三個人。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梁山接受招安之後為大宋出徵了不少次,在徵方臘一役後卻是十損七八,回到朝廷接受封賞的不過二十多人,而其中有三人是比較特殊的,即是武松、魯智深、李應,這三位最後都沒有留在朝廷(李俊等人雖活著卻是出海了,所以不考慮),武松、魯智深是出家,而李應則是辭官當了富豪,獨孤求敗誤傷的義士必然不會是在朝廷當官的人,所以這三人是最有嫌疑的。
武松打虎的事跡無人不知,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也堪稱神力,而李應一手飛刀絕技也是符合武林高手的設定的,所以這三位威名在外的好漢是最有可能被獨孤求敗挑戰的人,而最重要的一點,他們都是「義士」,範圍已經縮小至三人,那麼你認為獨孤求敗挑戰的會是哪一位呢?但無論是哪一位或許都會影響梁山好漢在讀者心中的地位,也許正因為如此金庸才不願明說那角色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