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著的承載著我們童年時期探險夢的魯濱遜漂流記在1719年的今天被出版,你是否也曾今想像過在荒島生活,並一度成為理想
公元1719-0424丹尼爾 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出版
笛福出生於一個中小資產階級家庭,30歲之前的笛福也算過的不錯,家庭幸福、生意成功。轉折點就在32歲,生意破產,欠下17000磅巨額債務(我按購買力保守估計約現在一億RMB)。
32歲後的笛福迫於生活幹過很多工作但又屢屢失敗,最後依靠寫政論文章賺取稿費,結果又因其寫作涉及政治鬥爭多次入獄,如此反覆直到59歲。
59歲的笛福已垂垂老矣,決定寫一部半自傳的小說,於是《魯濱遜漂流記》誕生,獲得巨大成功,稿費也使其還清了一部分債務。此後,他繼續寫了幾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傑克上校》等賺取不少稿費。
但是,晚年在文學上已經功成名就的笛福並不幸福。為了避債,他把財產交給了一個兒子,但這個兒子並不是個孝子。對此笛福後來寫到:「我把自己置於他的從屬地位,信賴他,把我尚無生活保障的其他孩子託付給他,而他卻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折磨那些孩子,折磨自己行將就木的母親,他本人過著極為富足的生活。」
最後步入古稀之年的笛福為避債不得不在倫敦老城中心租了間房隱藏起來,在窮困潦倒和孤獨恐慌中去世。
從書中折射出的教育哲理
書裡一開頭,魯濱遜的爸爸苦勸兒子不要出海冒險,三番五次地勸說,魯濱遜根本聽不進去,後來劫後餘生,在荒島上魯濱遜回想父親以前的循循善誘,覺得每句話都講到了自己心裡。
讀到這一段,腦海中簡直像黑夜中划過一道閃電一般,聯想起現實世界中的很多事例,覺得這段故事情節幾乎是對人的認知模式的最經典和深刻的解讀。比如教育孩子切忌「講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讓孩子吃點苦頭,親身體會到自己的行為和後果的關聯,對於「道理」的前因後果產生具體形象的認識,然後再去教育孩子,這樣的效果最好。
再衍生出來,我們可以說魯濱遜最後領悟了他父親早年給他的教訓,但是代價太大了。在創業時有所謂的「精益創業」,就是通過「最小失敗」獲得真實的市場反饋,不斷快速迭代產品,那麼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可以通過代價較小的真實體驗,來強化孩子的認知效果。
最後送大家兩句話,適用於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堅毅,心平氣和才能不被生活所奴役:
當魯濱遜瀕臨絕境的時候,「當你感覺無能為力的時候,正是你可以隨心所欲的開始。」
當魯濱遜回到家鄉的時候,「大多數時候,往往只有不被看好之人,能獲得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