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小夥伴們還記得可愛的大熊貓「團團」和「圓圓」嗎?
今年,它們在臺北木棚動物園已經生活了數十年,就在2018年,「圓圓」一家又添了一位成員,實現了臺灣人們希望大熊貓在臺灣地區繁殖的願望。「團團」和「圓圓」一家在臺北生活十分愉快,成為許多國家人們來旅遊的「小明星」,成為了兩岸人民友好往來的信使。
關於「團團」和「圓圓」的故事廣為流傳,今天,咱們就一起重溫一下關於「團團」「圓圓」的感人故事吧!
為什麼會送「團團」和「圓圓」
臺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由於政治上的長期隔絕,導致在2008年以前,臺灣都還沒有國寶大熊貓,臺灣的人民特別是臺灣的青少年兒童做夢都想在臺灣看到大熊貓。這樣的願望,前後經歷了20多年,期間,有不少人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臺灣,不僅是上層,就是廣大臺胞中,特別是小朋友,希望在臺灣家門口看到大熊貓,已經成為一種政治輿論。而且,臺北市每年在木柵動物園,舉辦少年兒童繪畫比賽活動。組辦方要求小朋友畫出自己心中喜愛的動物。幾百名兒童參加比賽,結果三分之二的小朋友畫的是大熊貓。
可見,臺灣少年兒童多麼渴望看到祖國國寶大熊貓呀!
選秀:最「適合」的大熊貓
最「適合」的大熊貓需要達到怎樣的指標呢?
2005年3月4日,主席發表了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為推進兩岸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並且在兩岸引起了廣泛響應,因此盼大熊貓來臺灣成為了兩岸人民不可阻擋的主流民意。
5月3日上午,受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委託,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在上海宣布,大陸同胞向臺灣同胞贈送一對象徵和平團結友愛的大熊貓。
2006年春節晚會揭曉贈送臺灣同胞大熊貓乳名
6月1日,贈送臺灣同胞的大熊貓由臥龍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提供。8月9日,贈送大熊貓的挑選工作正式啟動,贈臺大熊貓選優專家組成立。8月19日,贈臺大熊貓五個方面選優標準宣布,分別是:年齡標準、身體健康標準,心理健康標準,外貿特徵標準,遺傳標準。
8月27日,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座談會在臥龍舉行,共同商討大熊貓赴臺有關事宜。10月13日,國臺辦公布贈送臺灣同胞的11隻入圍大熊貓,其中包括6隻雄性和5隻雌性。
2006年1月6日,經過218天的甄選,19號和16號脫穎而出,成為贈臺大熊貓。最後選擇贈送臺灣的大熊貓就決定是「團團」和「圓圓」,2004年生於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臥龍基地,是一對青梅竹馬。
「團團」,出生於2004年9月1日,父親靈靈,母親華美。團團的嘴粗短而大,黑眼圈較短,體形大,性格溫順,喜歡和人玩耍。團團有兩個乳名,剛開始叫小乖乖,後來因為他的嘴巴端聲音大,愛哼哼叫的撒嬌,被叫做大嘴,後起名為華靈。
「圓圓」,8月30日出生,父親琳琳,母親是斷掌野貓雷雷,圓圓的黑毛略帶棕色,丹鳳眼,性格剛毅,自主性強,發育好,體形健美,身手敏捷,喜歡獨處,善於攀爬,常攀高遠眺,在幼兒園時經常行走在平衡木上。
一波三折的赴臺之旅
常言道:好事多磨,一波三折。「團團」和「圓圓」的臺灣之旅可不輕鬆。
正當大家積極籌備「團團」和「圓圓」赴臺的關節眼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如其來的爆發了大地震,距離震中30公裡的臥龍大熊貓基地遭到了滅頂之災。一時間,天崩地裂,山石飛滾,大熊貓圈舍全被毀壞。「團團」和「圓圓」憑著動物天性知覺,在地震到來的那一剎那,衝破了圈舍圍欄,逃到了山上。
地震中損壞的大熊貓「團團」「圓圓」的圈舍
幾個小時後,人民發現了「團團」,他滿身泥沙,蓬頭垢面,呆呆傻傻的坐著。圓圓在外面遊蕩5天後,在離圈舍不遠的破碎山坡上被發現。飼養員徐婭琳一邊用電筒照一邊喊「圓圓」的名字,「圓圓」循著她的聲音慢慢走過來。
「圓圓」受到了驚嚇,緊張不安,身上很多泥巴,獸醫和領導開始檢查它的身體,慢慢用水洗、擦它的身體,擦乾後安撫它。大地震給大熊貓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圓圓一改往日的活潑,每走一步都儘量放輕腳步,人人都感到心疼。經過心理治療,團團和圓圓漸漸恢復常態。
震後臥龍基地不能再使用,2008年5月19日開始,臥龍人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出來的大熊貓分批次轉移到雅安碧峰峽基地,另一部分被寄養到國內其他動物園。6月8日,團團圓圓跟隨轉移車隊踏上他們祖輩生活的地方寶興縣,團團圓圓為代表的第三梯隊於5月24日到達雅安。
赴臺團圓 結局圓滿
2008年12月23日,團團圓圓乘坐封閉式貨車從雅安碧峰峽出發,在成都雙流機場起飛,於同日下午5時10分抵達臺北桃園國際機場,入住臺北市動物園。經過隔離檢疫期後,2009年1月26日,團團圓圓正式與遊客見面。
大熊貓「團團」「圓圓」赴臺歡送儀式
臺灣市立動物園給團團圓圓極為優厚的待遇。供他們使用的大熊貓館共1320平方米,包括了近700平方米的室外展示場、約482平方米的室內展示場,加上兩間欄舍和待產室。「團團」和「圓圓」隨時可以出去曬太陽,室內永遠保持20攝氏度恆溫,竹子倉庫可以儲存一個星期5噸竹葉。
為迎接大熊貓到來,動物園特地派17名飼養員前往美國日本等地受訓,在團團圓圓出發前派兩名飼養員前往雅安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和團團、圓圓互相認識,學習大熊貓食物調配,熟悉大熊貓的飼養管理。
2011年「團團」和「圓圓」第一次入洞房可鬧了笑話。通常雄性大熊貓的性成熟比雌性大熊貓要晚 2到3年,2011年「圓圓」發情,兩個小夫妻第一次入洞房。「圓圓」頻頻對「團團」放電,無奈「團團」卻個不解風情的小毛頭,只顧自己吃竹子,無奈之下,工作人員只能將團團麻醉,進行人工採精,於當天中午對圓圓人工授精。2013年7月6日,「團團」和「圓圓」的共同結晶圓仔出生。
團團」、「圓圓」不僅給臺灣同胞,特別是給青少年帶來了歡樂和吉祥,更在臺灣掀起了一股文化熱潮。以熊貓為題材的文化和商貿活動多彩多姿,有「團團圓圓詩歌朗誦會」、「團團圓圓書法繪畫展覽」、「團團圓圓專集郵票」,還有熊貓圖像樣式別致的服裝、食品和工藝品,等等。由此帶來的兩岸交流既自然高雅,又增加了家鄉親情的氣氛。
「團團」和「圓圓」為臺灣人們帶來了快樂,它們是連接海峽兩岸的友好信使,是兩岸情感交流的紐帶,這樣的一對萌物怎讓人不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