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鸚鵡的樂趣不僅在於能彼此相互陪伴、共同玩耍,還在於繁殖後新生命的誕生,這是一件非常棒的過程。不過鸚鵡繁殖這不是一件嘴上說說的事,需要考慮一定的風險,產卵對母鸚鵡來說也是一件很大的負擔,如果一胎多隻的話照顧起來會很麻煩,甚至有些母鸚鵡產下雛鳥後不會對其進行餵養。所以要思慮周全,飼主必須負起飼養的責任。
下面小編就和大家梳理一下鸚鵡的繁殖過程吧
1、相見、同居
在購買鸚鵡時,儘量與店家進行協商討論,挑選性格相符、身體健康的鸚鵡。然後讓它們相處幾天後,若是相處的好,就可以在鳥籠裡放入巢箱讓它們同居。為了繁殖順利進行,可以將鳥籠移到較暗的地方,讓它們靜下心來。

2、發情、交配
為了讓鸚鵡鸚鵡發情,可以提供高卡路裡、高蛋白的飼料。公鸚鵡出現類似不斷摩擦屁股、用鳥喙敲打棲木或是啼叫等的求愛行為的話,那就代表開始發情了,不久之後,公鸚鵡肩膀上的羽毛會展開,母鸚鵡則為了回應公鸚鵡會提高尾羽,擺好姿勢,公鸚鵡就會在母鸚鵡上方進行交配。接著,母鸚鵡就直接進入巢箱,準備開始產卵。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3、產卵
交配後一星期,母鸚鵡就會待在巢箱,此時肚子會變大、變硬。不久之後,如果排出味道很重、很大的糞便,就代表即將開始產卵。一次築巢繁殖通常會產出5~6個卵。產卵時,特別需要注意營養的均衡,請提供高卡路裡、高蛋白的滋養丸,以及便於攝取鈣質的牡蠣殼粉及蔬菜等。
4、抱卵
當母鸚鵡開始抱卵時,公鸚鵡會開始將飼料拿進巢箱裡。對公鸚鵡來說,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它會佇立在巢箱前並時時提高警覺。根據鸚鵡的品種抱卵的方式和期間也不盡相同。抱卵時在不造成鸚鵡壓力的情況下,可以不時觀察有幾個卵或是母鸚鵡的模樣等。抱卵開始後,飼料就可以回到原先的給予方式。
5、孵化
抱卵17~23天後,雛鳥會按照下蛋順序逐一破蛋而出。但是,也有些蛋可能不會孵化。此時,親鳥會將吃進去的飼料吐出,用來餵食雛鳥(親餵)。飼主能做的就是將溫度維持在26~30度C、溼度60~70%,並注意衛生以及給予能提供親鳥營養均衡的飼料。至於雛鳥的照顧就交給親鳥吧。要特別注意不要一直盯著巢箱,因為親鳥有可能會因此放棄餵養雛鳥。
6、育雛
孵化之後,雛鳥的毛並不會馬上長出來,眼晴也不會立刻睜開。大約一周後眼睛睜開;兩周後,雛鳥的全身開始長毛;第三周,羽毛的顏色就會開始變得鮮豔。大約在出生20~90天後,為親餵的時期。給親鳥的飼料則延續前期,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想要雛鳥親人並能停在手上,那就應該從這個時期(出生20~90天)開始就要取代親鳥開始餵食。
其實鸚鵡的繁殖過程是很辛苦的,也有一定的風險,比如卡蛋、產卵過多導致雌鳥衰竭難產等都會鸚鵡鸚鵡的繁殖。因此,作為鸚鵡愛好者的我們,應該珍惜每一隻來到這世上的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