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快遞的時候,聽到泡沫箱摩擦的聲音
上課的時候,聽到指甲刮黑板的聲音
上班的時候,聽到快速敲打鍵盤的聲音
坐車的時候,聽到旁邊不斷吸鼻涕的聲音
吃飯的時候,聽到別人吧唧嘴的聲音
睡覺的時候,聽到隔壁裝修傳來的電鑽聲
……
是不是光看文字已經讓你心裡發毛,渾身雞皮疙瘩?
一些聲音會讓我們聽到後很不舒服,例如刮擦玻璃聲、嘔吐聲,這很正常。但是,有些人對聲音過分敏感,連別人掰手指、剪指甲、走路的聲音都無法忍受,甚至聽了會發怒發瘋,這就可能是得了恐音症。
什麼是恐音症
恐音症(Misophonia),又稱選擇性聲音敏感症候群,是指患者對某種聲音難以容忍,甚至深惡痛絕。恐音症是有個觸發點的,大多是與人體有關的普通聲音,如咀嚼聲、手指敲東西聲、口哨聲、呼吸聲、擤鼻子聲、掰手指聲、刮擦聲、腳步聲、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等。
患有恐音症的人會不由自主地對一些特定的聲音產生強烈的負面反應,心神大亂,變得極端焦慮緊張,甚至勃然大怒。有的患者會出現生理反應,如出汗、肌肉緊張、心跳加速甚至性興奮。任何年齡及性別的人都有可能患上恐音症,但恐音症多在少年期發病,之後逐漸惡化,從厭惡一種聲音到多種聲音,甚至「恨屋及烏」,連帶厭惡製造聲音的人。
研究顯示,恐音症可能與大腦前扣帶皮層和島葉皮層的神經信號異常有關,這些皮層是處理憤怒情緒及疼痛感覺的信息樞紐。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奧格·穆勒博士認為,恐音症並不是耳朵傳導聲音的問題,而是大腦處理聲音時出現了問題,在整合各種感覺、記憶、情緒和認知的過程中出現某種缺陷。
嚴重恐音症會影響日常社交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表明,恐音症的觸發聲音會折損患者完成每日活動的能力,甚至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社交。有些患者甚至會因此對發出「噪音」者出現攻擊行為,非常不利社會生活。
澳大利亞一名24歲的女子瑪麗娜患有恐音症,只要別人吃東西、打呼嚕,甚至呼吸聲音稍大了點都會引發她惱怒,然後她就會不自覺地大聲尖叫起來。
英國薩福克郡紐馬克市一名患有恐音症的20歲女子,即使是很細小的聲音都會讓她煩躁不已。教室裡筆的撞擊聲和別人咀嚼口香糖的聲音都會使她發瘋,因而她只好中斷在大學的學習。
來自美國聖地牙哥的墨菲患有嚴重的恐音症,只要聽見咀嚼、清喉嚨或者按壓彈簧原子筆的聲音,就會瞬間抓狂暴怒。他因此和情人分手,更長達4年時間無法和家人聚餐。
怎麼判定自己是恐音症患者
恐音症於2000年由美國的神經學家Pawel Jastreboff和Margaret Jastreboff首次提出,2013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研究者們初步列出了一些診斷標準:
■ 會因為一些人為製造的聲音產生負面的生理和行為反應;
■ 聽到這些聲音時,先是感到煩躁和厭惡,隨後便很快升級為憤怒,有時還會出現失控的攻擊性行為;
■ 能意識到自己的反應是不理智的;
■ 傾向於主動迴避會出現這些聲音的場合;
■ 會因自己的反應而感到焦慮和自責,甚至影響正常生活;
■ 產生的反應無法用其他精神障礙進行解釋。
恐音症患者要怎麼自我救贖
恐音症是一種新發現,治療方案仍然非常有限,最常用的辦法就是離開聲音現場,或者戴防噪音耳塞限制噪音侵入,也可以增加背景音蓋住不喜歡的聲音,比如聽聽音樂,將注意力轉移至自己發出的聲音等等。還可以通過休息、放鬆、冥想來減輕壓力,不要莽撞地直接與人發生衝突。
也許你並沒嚴重到患上恐音症,但如果平時也對某些聲音感到厭惡、煩躁,不妨也試試上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