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分類上,猴子與人同屬於靈長目動物,多少有點沾親帶故。在我國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形象,更是讓猴子這種動物備受寵愛。也許恃寵而驕,在一些旅遊景點,猴子似乎真的成了「山大王」,向遊客要「過路費」(食物和水)的現象屢見不鮮。
如果不給,食物和水被強取豪奪都是小事,很可能連自己的背包都保不住……這也讓很多人對它們吐槽不斷。在印度猴子更是作奸犯科到,需要法律制裁的地步。甚至在2020年3月有一隻猴子還撬開了自動取款機,當局接到報警時,還以為是有人搶劫銀行……
猴子原來不是這樣吧?它們不應該是嘯聚山林,遠離人類嗎?難道猴子是在與人類的接觸中,學習到了「新知識」?為了解開這些疑問,有人開始對猴子的新行為展開研究。
在印度尼西亞,曾出現過一群獼猴不但「搶劫」,還學會了敲詐勒索。遊客們的帽子、眼鏡、相機和手機等物品被猴子們搶走以後,可以通過水果將自己的物品「贖回來」。
有動物專家這群獼猴進行了幾個月的調查,發現這群獼猴中跟人類接觸越多的,就越肆無忌憚,而接觸人類較少的相對比較溫和老實。而且這個猴群中年輕的雄猴沒什麼地位,它們需要主動去外界尋找獲得更多優質食物的途徑,搶劫路人正是其中之一。一隻猴子通過搶劫路人獲得食物後,就會在猴群裡引發學習和模仿行為。
更有研究人員提出,猴子的這種搶劫行為,很可能是從它們父母或者年紀較大的猴子那裡學來的,這種非單獨個體的模仿行為,屬於一種社會性質的群體學習。
同時研究人員還指出,有實驗結果顯示:猴子更傾向於學習對它們自身有幫助的行為。例如一隻猴子學會了一種可以打開堅硬食物的方法,不到兩個星期,基本上整個猴群都會學會這種方法。
種種跡象表明,猴子的學習能力的確驚人,但好像是用錯了地方。當然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森林資源的過度開採導致其棲息地減少、城鎮擴張導致生活區域重疊等等。
而在印度,猴子在當地人心中還具有精神意義,因此,許多當地人尊重且定時到街頭餵養猴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當地人一直在為如何解決與猴子的矛盾而苦惱,如果它們看過西遊記的話,可能會無奈的大喊一聲:大聖,收了神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