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的故事幾乎貫穿了整個《雍正王朝》:從康熙四十六年,江南賑災,四阿哥「巧取」八爺黨小金庫開始,到雍正十三年,胤禩、胤禛兩兄弟先後暴亡結束。這場改變了整個大清王朝走向的權力角逐才算是劃上了休止符。
將近三十年的朝堂爭鬥與抉擇站隊。多少人明於世事、一飛沖天;多少人老眼昏花、慘澹倒臺。這期間有太多的「辭官歸故裡」,也有太多的「星夜趕考場」。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品味;每個人的抉擇都值得我們細細揣摩。
而老奸巨猾的佟國維,絕對是最值得分析的一個「抉擇者」。他身居高位,舉手投足間,就能影響整個朝堂走向;他慧眼識珠,在大家都看好八阿哥時,就先人一步,讓隆科多燒起了四阿哥的冷灶。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佟國維有著改變朝堂走向的能力,為什麼不在議舉太子之時,力保「黑馬」四阿哥呢?在已經明確知道「押錯寶」的情況下,佟國維為什麼還要一再力挺八阿哥呢?
要知道,在議舉太子之初,康熙就曾明確暗示過,自己最為中意的儲君人選就是四阿哥胤禛:在廢黜太子之夜,康熙就表示儲君之位一定要有德者居之,而且直接點名顧念兄弟之情、人臣之義的十三阿哥(四阿哥)就是有德之人。
這也就是,佟國維在見過圖裡琛之後,立馬安排隆科多去理藩院,伺候十三阿哥的根本原因——他隱約猜到了康熙的真實意圖。
後來,在八爺黨弄出妖道張德明事件後,面對滿朝儘是支持八阿哥的局勢,康熙帝又在上書房大大地讚揚了四阿哥一番,這暗示就更明顯了。所以,原本支持八阿哥的人開始觀望了。而這時的佟國維,卻沒有及時「止損」,反而積極串聯百官,集體上書,「逼宮」康熙。那麼佟國維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整個「議舉太子」事件中,佟國維的表現與那些「投注押寶」大臣,並沒有實質上區別:他最為關心的問題,並不是國家安穩與天下蒼生,而是佟氏家族的前途命運。
佟國維的所有權謀與心機都用來思考兩個問題:已經位極人臣的他該如何在這場混亂中自保?整個佟氏家族又該如何選擇站位,方能長久不衰?
明白了這一點,佟國維在「議舉太子」一事上的所作所為,就很好理解了。
現在,我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擁有改變朝堂走向能力的佟國維,為什麼不自己支持「黑馬」四阿哥?
原因其實很簡單:佟國維早已是堅定的八爺黨,他不能「叛變」。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在「刑部換囚案」事發後,不僅四阿哥找到了自己的謀士鄔思道,商議該不該接手此案;當時,八阿哥也趁著夜色,去拜訪了一位「高人」,商議對策。而這位「高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第一宰輔佟國維。
「刑部換囚」完結之時,就是太子的倒臺之日,這一點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當時八阿哥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他才會急於找人商議。
可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如此大事,為什麼八阿哥偏偏會找佟國維商量呢?要知道,這可是極為隱晦的宮廷政變啊!
只有一種解釋:佟國維早就是八阿哥的「自己人」。
這也很符合佟氏家族一貫的處事原則:不要一條道走到黑——當時二阿哥胤礽在位,可是他的才能德行並不能服眾,儲君之位並不穩當。佟國維作為一個老辣的家族掌舵人,他自然要早做打算,而投靠實力雄厚的八阿哥絕對是最優選擇。
既然佟國維已經早早地選擇了八阿哥,那麼,他自然不能再轉換門庭,去支持四阿哥了。畢竟,「凡事做兩手準備」和「腳踏兩條船」,還是有所區別的。這也是佟國維得以善終的根本原因之一。
那麼,在康熙明確暗示,八阿哥並不是儲君之選時,佟國維為什麼還要一意孤行,甚至不惜聯合百官,弄出一場「逼宮」的戲碼呢?
依小編看來,這才是佟國維在「議舉太子」一事中,最為精彩的布局。
此時的佟國維,已經將家族的未來——隆科多,成功地送到了四阿哥的陣營。但是,已經坐上九門提督的隆科多,並沒有任何的功勳,此時的他急需一個「投名狀」來穩固自己的位置。而趁勢扳倒八爺黨,就是隆科多對四阿哥最好的見面禮。
當時,佟國維已經知道了,康熙並不看好八阿哥。而通過一場意義深遠的飯局,康熙和佟國維這兩個政治高手,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利益交換。
已經得到康熙許諾的佟國維自然要「做出點成績」。而以自己的串聯百官結黨來做口實,不僅可以讓隆科多完美地舉報、站隊,給了康熙否定八阿哥的藉口;更為重要的是,佟國維在八阿哥那裡,也保持了自己的「忠臣」角色。
要知道:雖然此時八阿哥敗了。但是,誰也不能保證他再也沒有翻身的那一天。通過後面的劇情,我們不難發現:八爺黨從來就沒有消停過,哪怕是雍正已經繼位以後,八阿哥一黨也在一直努力翻盤,並且他們幾乎成功。
所以,佟國維誓死追隨八阿哥,根本主要的原因,還是給佟氏家族留一條後路。因為,他一向篤定: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佟國維的官場智慧著實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