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比利時歌劇導演吉拉德·莫迪埃病逝 享年70歲
吉拉德·莫迪埃
歌劇《斷背山》今年1月28日在馬德裡皇家歌劇院首演。該劇由查爾斯·沃裡寧作曲,小說原著作者安妮·普勞克斯作詞。
據外媒報導,以不墨守成規而著稱的比利時歌劇導演吉拉德·莫迪埃(Gerard Mortier)於當地時間3月8日在布魯塞爾家中病逝,享年70歲。在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作為多家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的莫迪埃以其敢冒險、先鋒前衛的管理理念深刻影響了歌劇界,他不僅帶來了令歌劇界吃驚的作品,還勇於使用那些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作品的導演們。
西班牙馬德裡皇家歌劇院發言人3月9日發布了莫迪埃去世的消息。2009年,莫迪埃被任命為該劇院藝術總監。2010年1月,由於與西班牙政府關於接班人的爭議,莫迪埃的職務名稱被改為藝術顧問。去年9月,莫迪埃對外宣布了自己患有胰腺癌並在接受治療。一周後,其職位由西班牙政府任命的巴塞隆納利塞奧大劇院藝術總監Joan Matabosch接替。
馬德裡皇家歌劇院的這份聲明稱,莫迪埃「為提升西班牙歌劇文化做出了貢獻,並使得皇家歌劇院晉升為世界一流歌劇院。」劇院將降半旗為莫迪埃致哀。3月9日下午格魯克的歌劇《阿爾切斯特》(Alceste)演出前,劇院也舉行了默哀儀式。劇院還稱,哀悼莫迪埃的活動還將會有年輕人的參與,「這也是他留給我們的遺產,他一直將歌劇作為先鋒藝術來推廣。」
聲明還稱,莫迪埃的葬禮「根據他的遺囑,將嚴格只限私人朋友參與」。
在莫迪埃的任期,他為劇院製作了由奧地利電影導演麥可·哈內克執導的莫扎特歌劇《女人心》(Cosi Fan Tutte)以及美國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完美的美國人》。莫迪埃為該劇院製作的最後一部歌劇是今年1月首演的《斷背山》,該劇改編自美國作家安妮·普勞克斯(Annie Proulx)的同名小說。儘管身患重病,莫迪埃還是參加了該劇的首演。
該劇走上舞臺花了長達6年時間。2008年,莫迪埃被任命為紐約城市歌劇院院長,但是由於劇院預算限制,他未上任就辭職了。他原打算在紐約城市歌劇院上演《斷背山》,後來把它帶到了馬德裡皇家歌劇院。
上個月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莫迪埃還在嘆息紐約城市歌劇院由於財政困難於2013年已申請破產了。「對我而言,紐約城市歌劇院的結束是一個災難。我必須說我非常痛苦。我認為,紐約作為一個大都市,需要兩座歌劇院。」
編譯:何建為
吉拉德·莫迪埃(Gerard Mortier)
1943年11月25日出生於根特。1981年至1991年擔任布魯塞爾國家歌劇院院長;1990年至2001年負責薩爾茨堡音樂節。他也是德國魯爾音樂節創始總監。2004年他擔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院長,2009年離職。2009年,莫迪埃被任命為該劇院藝術總監,2013年9月宣布正在抗癌,之後解職。
■ 人物特寫
不依賴明星
「比利時國家歌劇院的走廊對帕瓦羅蒂而言太窄了。」
與其他從事歌劇、古典樂的藝術家不一樣,莫迪埃並非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他1943年出生於比利時根特,他的父親是一名弗拉芒烘焙師。青年時代的莫迪埃痴迷於歌劇藝術,並想要改革這個藝術門類。
1981年,他擔任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國家歌劇院(舊稱皇家鑄幣局劇院)院長時,就試圖讓歌劇遠離「中產階級」娛樂,並讓劇院在國際上打開了知名度。他並不依賴於「明星」歌劇演員,也不考慮這名演員是不是自己院團的,他還積極尋找那些能實現他想法的舞臺導演。
他曾有句名言:「比利時國家歌劇院的走廊對帕瓦羅蒂而言太窄了。」他毫不猶豫地諷刺中產階級所熱衷的花哨的美聲唱法以及他們所喜歡的作曲家普契尼、馬斯奈。對莫迪埃而言,除了音樂性、舞臺感,歌劇還必須在道德上、精神上有嚴格要求。
當時,歌劇仍是古典藝術之王,莫迪埃大膽起用諸如美國戲劇導演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ars)、美國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等拓寬了歌劇的藝術疆界。
1991年,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歌劇《柯林霍夫之死》(The Death of Klinghoffer)就在莫迪埃執掌的比利時國家歌劇院舉行了世界首演。
這部由美國作曲家約翰·亞當斯譜曲、彼得·塞勒斯執導的歌劇故事來自一則新聞事件:1985年一名坐在輪椅上的美國猶太人裡昂·柯林霍夫(Leon Klinghoffer)在一艘義大利遊艇上被巴勒斯坦人槍殺。在布魯塞爾首演之後,該劇在美國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上演。由於劇中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物不偏不倚的處理等問題,原本之後要在英國格蘭登堡歌劇藝術節和洛杉磯歌劇院的演出都取消了。
創新引爭議
「我有一些敵視者,也有一批忠實擁躉。」
在掌管比利時國家歌劇院10餘年後,莫迪埃更大的成功在於擔任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總監。1989年,德國指揮大師、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總監卡拉揚去世後,莫迪埃接任了該職位。他將大量的現代作品帶入到了薩爾茨堡音樂節,這一舉動惹怒了幾乎他認識的所有人,包括他最親密的合作者。2001年卸任音樂總監時,還有一家報紙以一篇嘲諷的訃告慶祝他的離任。
2004年至2008年擔任巴黎國家歌劇院院長時,他創新的劇作有時會令觀眾吃驚。有一次演出格魯克(Gluck)的《伊菲姬尼在奧利德》(Iphigenia in Aulide)時,有一位觀眾大喊:「把莫迪埃送到行刑柱!」
「我有一些敵視者,也有一批忠實擁躉,」莫迪埃在2009年的一次採訪中曾談到在巴黎國家歌劇院的這次插曲。
巴黎歌劇院對這位有過爭議的歌劇導演的去世表示「非常沉痛」,並稱將把今年4月上演的華格納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作為致敬莫迪埃的演出。
莫迪埃還有一個更遠大的目標,就是宣揚歌劇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取樂於觀眾,他對歌劇製作的標準非常高,所以往往投入的資金也非常大。最近幾年,由於許多國家政府削減了對於高雅藝術的經費,莫迪埃變得非常沮喪,他那龐大的計劃都無法實現。
哀 悼
我們國家痛失了一位頗具遠見、慷慨大方的人。——比利時首相埃利奧·迪呂波
歐洲文化的鬥士。我們將永記他的天賦和原創力。——法國總統奧朗德
莫迪埃是一位偉大的、不墨守成規的、有創新精神的歌劇導演。——坎城電影節主席吉爾斯·雅各布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