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民將菸頭放入印有小袋鼠卡通形象的菸袋裡。(資料圖片)
6日下午4時許,廈門市海滄區延奎小學大門外,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已陸續到來。一位父親接到孩子後,掐滅了菸頭,然後將菸頭塞進一隻印有小袋鼠卡通形象的菸袋裡。
在這裡,孩子們生動地將這一行為稱作「小袋鼠」行動。去年以來,這場名為「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的大型公益行動正是從這座校園走出來,並風靡廈門全市的,海滄阿羅海城市廣場、鼓浪嶼、靈玲馬戲城、方特遊樂城、同安影視城等多處大型公共場所都活躍著文明「小袋鼠」的可愛身影,吸引了數萬市民參與,並登上了央視。
小手牽大手 大家一起來
去年7月,廈門市海滄區率先啟動創建「垃圾不落地」城區行動。如何創造性地推進這項工作呢?海滄區想到了可愛的小袋鼠,小袋鼠自帶「口袋」可以很形象地詮釋「垃圾不落地」的理念,比口號、標語更容易深入人心。
於是,一隻頭戴小黃帽、面帶笑容,育兒袋裡裝著可樂瓶等各種垃圾的卡通「小袋鼠」經陳夢羽小朋友之手在海滄延奎小學誕生。
萌態可掬的小袋鼠一在當地報紙亮相,立刻受到廣大市民的追捧,海滄區5萬名中小學生率先響應,紛紛走出校園,活躍在公園、廣場、社區、村鎮、醫院等各個場所,派發宣讀小袋鼠宣言,勸導不文明舉止……孩子們又把這一理念帶回家,許多家長在孩子的「監督」下改掉了亂丟垃圾的惡習。「孩子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延奎小學校長易增加說,大人隨手把垃圾扔在地上,如果這時候有孩子出來制止,再將垃圾撿起來帶走,大人會更受觸動,在這種感觸中,環保理念也就無形間得到了最好的傳播。如今,一座文明小袋鼠的塑像永久地立在了延奎小學的校園內,已成為傳播環保理念的使者。
來自臺灣的環保理念
「垃圾不落地」的環保理念,源自臺灣。「小袋鼠」行動開始之初,延奎小學就有一支師生隊伍赴臺學習臺灣的環保經驗。
「臺灣自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展了『垃圾不落地行動』,人們都說臺灣很乾淨,並不是說臺灣有多少垃圾桶,而是臺灣民眾都自行將垃圾收集起來,並且進行分類、循環利用。」臺灣音樂創作人楊慕說,「小袋鼠」行動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從源頭上遏制垃圾到處亂扔的現象發生。
這位臺灣音樂人也加入到了這場環保行動中。在「小袋鼠」行動啟動之初,楊慕連同全國臺企常務副會長曾欽照,一起成為「小袋鼠」行動形象大使。
於是,不僅是廈門市民,在廈門的臺灣志工與臺灣遊客也參與進來。在海滄,家住海虹社區的臺胞黃千秀在社區舉辦的「小袋鼠課堂」上,分享了臺灣處理垃圾的經驗。在鼓浪嶼,一個10人的臺灣旅遊團,領取了10個「小袋鼠」垃圾袋,3個小時後,原封不動地還回來,垃圾產量為零。
據介紹,海滄等區依託「兩岸義工聯盟」,倡導和發動臺胞、臺商、臺企共同參與這場行動,使活動從開始之初,就帶著濃濃的臺味。
打造「小袋鼠」升級版
「小袋鼠」行動開始之初,大家發現,生活垃圾可以藉助塑膠袋隨身帶走,但帶火的菸頭就很難對付。一位經常跑臺灣的熱心市民介紹了臺灣的經驗,並帶來了一個臺灣造的精緻小菸袋,這個小袋子由軟質PV材料製成,耐高溫,且便於攜帶,可專門攜帶菸頭。
辦法有了,誰來提供菸袋?廈門市一家熱心公益的企業帶頭響應,訂製了上萬個印著「小袋鼠」卡通形象的小菸袋,免費向全市菸民發放。全國臺企常務副會長曾欽照拿到「小袋鼠」菸袋,連連稱讚說和臺灣的菸袋一樣精美。廈門許多菸民對菸袋愛不釋手,拉來了身邊煙友一起用這種菸袋。
車窗拋物是馬路上常見的陋習,隨著「小袋鼠」行動的深入,倡導「垃圾隨車袋」的文明風尚也成了這個行動的主題。廈門航空公司印製了十萬個「小袋鼠」清潔袋免費向市民發放,這些印製著「小袋鼠」的清潔袋,印有「垃圾隨車袋,文明一路載」幾個綠色大字,信封內側經過防水處理,是裝果皮、痰涕紙團等雜物的最好收納工具,深受車主的歡迎。
在集美靈玲馬戲城,3000多名市民全體起立,齊聲宣讀小袋鼠宣言,退場時不留一片垃圾;在海滄石室禪院,1000多人參加慈善博餅,散場後不見丟棄的塑膠袋……
「很多市民開始逐步養成了垃圾不落地的習慣。」廈門市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小袋鼠」的精神已經開始滲入到市民的意識和日常生活中,廈門將把「垃圾不落地」的理念形成長效機制,讓人人都成為「小袋鼠」,並帶動身邊的人進入「袋鼠家族」。
守護環境 責無旁貸
「小袋鼠」行動掀起了海滄乃至廈門市的環保熱潮,喚醒了許多市民的環保意識。然而,要把「垃圾不落地」的理念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一種自覺的行動,我們還有漫長的一段路要走。
臺灣的「垃圾不落地行動」已開展了20多年。據臺灣音樂人楊慕介紹,在島內人們喝完一杯可樂,不僅要將可樂杯帶回家,還要將紙杯衝洗乾淨,再將吸管、杯蓋與紙質的杯身分開裝好、打包。因為,這樣才有利於垃圾的回收利用。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臺灣志工的帶動下,廈門興旺社區也嘗試著垃圾分類,並已執行了多年,但收效甚微。有關人士表示,其原因在於,垃圾處理配套工程無法全面跟進。一些市民花心思將垃圾分類、打包好,扔進不同的垃圾桶後,垃圾車卻又全盤混雜處理,或填埋或焚燒,這樣一來,市民之前所花的心思也都白費了,而所謂的分類垃圾桶,也只是「多了一隻垃圾桶」而已。
守護環境,責無旁貸。廈門的「小袋鼠」們已經行動起來,我們相信他們帶來的星星之火,可以點燃更多民眾心中的「綠色火光」。我們也期待,在各方的努力下,相應的環保配套設施、工程、政策都能儘快跟上,齊心協力共同維護我們美好的家園。(記者 陳創業 李烈 通訊員 林廣明 林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