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豐臺區人民教師獎名單揭曉
豐臺區人民教師獎名單揭曉
日前,「豐臺區人民教師」獎名單正式揭曉,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劉潤澤等10人獲獎。他們均任教10年以上,不僅學術功底深厚、教學基本功紮實、教學技能嫻熟,而且教學效果好,教學成績突出,任教學科教學質量在區內處於領先水平。最終評選出的豐臺區人民教師當中,教學一線教師比例原則上不低於60%。
葛保紅
偏居一隅堅守信念
作為一名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優秀語文教師和校長,葛保紅在其27年的任教經歷中,實現了個人與學校的共同發展。
多年來,她堅持在語文教學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因教學成績突出,2001年破格晉升中學高級教師,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2006年1月起,葛保紅調任北京市雲崗中學(現首師大附屬雲崗中學),走上校長崗位。
在其任職的4年半中,她帶領幹部教師從挖掘本校優質教育資源入手,確立了以軍事科技、航天科技、農
業科技為龍頭的科技教育辦學特色,並成功獲得北京市科技教育先進校稱號。其間,學校的中高考成績一路上升,高考本科上線率和高中入學分數線在本區內均上升了4個位次,以非示範校身份被評為豐臺區高考優質校。
2010年,葛保紅調回市級示範校北京市第十中學任校長,這是她曾度過6年中學時代並工作過16年的母校。懷著對學校的熱愛與熟知,她帶領學校領導集體從建立規範入手,全面展開學校文化建設工作。近兩年
來,市區級骨幹教師比例達到24.5%,參加各級教學競賽獲獎教師數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中高考成績也實現了穩中有升的目標。2016年高考學校再傳捷報:全年級本科上線實現100%,文科一本率達70.7%,600分以上學生38人。
2015年起,作為長辛店教育集群龍頭校,葛校長與集群成員校共同擔負起促進河西地區教育發展的重任,制定了軍事科技、紅色文化、生命教育等方面的集群發展願景,成功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馬芬
用言與行感染學生
從教二十餘載,首師大附屬麗澤中學的馬芬在平凡的崗位上一直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奮為學生收拾好前進的行囊,用自己的言行和努力感染引導著學生,用自己的堅持和追求捕捉探索教育教學。
「道德是感染而成,絕不是教的」。作為班主任,馬芬每時每刻都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去感染引導學生。去年她班上有一名同學因英語差而厭學,她就每天放學後陪著同學記單詞、做閱讀,一陪就是一年,最後同學的高考英語成績133分。事情雖小,但潛移
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在管理中,馬芬用心寫了很多封信。開學前的第一封信,裡面有對學生的期望和祝願,考試後的每一封信,都滲透了馬芬對學生的鼓勵和勸慰,放假時《老班寄語》,裡面有希望與寄託,也有要求和約束,蘊含著馬芬給予學生的力量和信念。
在班主任工作中,馬芬所帶班級在各項活動中名列前茅,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被評為校、區品優班,同時她也被評為區優秀班主任和優秀教育工作者,並參加了區優秀班主任培
訓獲優秀學員。去年她所帶的高三班高考一本率達95%,二本率100%,創歷史新高。
馬芬還非常關注年輕教師的培養,不僅對「師徒結對」的學科徒弟李玉慧、班級管理徒弟王震細心關照,嚴格要求,對數學組的年輕教師積極幫助,而且對身邊每一位教師都是傾心相助,顯示了一名特級教師的師德水平。2016年4月她被評為豐臺區師德先進個人,並推為「北京市師德榜樣」的參選選手,2016年6月被評為豐臺區優秀共產黨員。
劉潤澤
以人為本形成風格
今年59歲的劉潤澤是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政治教研員,高級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33年來,他堅持以學生為本,深入教學一線,了解掌握學情,有的放矢地解決教學的具體問題。
通過課堂教學指導和教學示範,他形成了自己指導和培訓教師的風格、教學研究和課堂教學的風格:以需求帶培訓,以科研帶教研,以創新帶教改,以示範帶課堂,以社會實踐活動促深化教學。對學生和教師提出的問題及時反饋,快速指導,讓這些問題迅速得到圓滿解決。
劉潤澤深知,科研是教研的基礎,是教學的先導。在掌握學科、系統、堅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基礎上,他在科研指導教學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採取的主要方法有:抓課題、抓試點、抓教師、抓實驗、抓推廣。
劉潤澤認為,考試是一種測量評價。即便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落實素質教育,以學生為本,也離不開考試評價。在十幾年指導高中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指導高考複習的過程中,他提出「三個把關」、「四輪教學」、「五種課型」教學方法,在政治學科高考中
取得較好效果。「三個把關」即教材關、熱點關和題型關。「四輪教學」即:第一輪教學,學科內綜合複習,建立知識間的聯繫,熱點專題複習,熟悉當年熱點;第二輪教學,學科間的綜合,以高考綜合為主,適當溝通;第三輪教學,主要是查缺補漏,完善知識、專題練習;第四輪教學,高考前回歸教材。「五種課型」即:基礎知識教學課型,學科知識綜合課型,學科間綜合課型,熱點分析課型,試題講評課型。劉潤澤近十年指導豐臺區政治學科的高考,成績比較穩定地保持在全市前列。
王嶺
三尺講臺雖小猶愛
任教於北京市第十二中學的王嶺獲得殊榮無數,曾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首屆十佳班主任稱號。她曾積極參與北京市十二五規劃課題數字校園高初中錄課項目;參與國家重點項目課題工作「國培計劃」,被北京大學特聘為指導團專家;參加北京市「十二五」「十三五」中小學生教師培訓課程體系建設項目課題組,被北京教育學院聘為新課程北京市培訓專家,參與課題教材撰寫及培訓工作……
從2007年開始,王嶺老師毅然服
從學校安排從高三走進初一的教學工作,嘗試中學六年一貫到底的教學實驗。全新事業是壓力也是挑戰,2013年的高考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直升班平均分678分,年級290名學生600分以上,同時語文成績獲優秀學科成績獎,個人獲特殊貢獻獎,年級獲優秀團隊獎。
由於工作關係,她2014年再度接手高三的教學工作。2015年高考成績仍創佳績:理科最高分為713分,文科最高分為683分,裸分700分以上4人。北京十二中理科高分
總人數名列北京市第八名。她認為,做示範校教育工作,目前看,高考分是衡量學生優秀的重要指標,但不能代表優秀的全部。一名優秀的學生應是大氣博雅、學業有成的人,因而為人的素養教育應貫穿於中學教育始終。
下一個工作階段,王嶺將回歸自我,將優秀學生的培養與年級團隊工作實踐及自身經驗全面總結提升,樹立新的目標。面對挑戰,王嶺直言,幸福的教師應當是充滿智慧並善於運用教育藝術尋求工作樂趣的人。
喬靜
且行且思開拓創新
懷揣著兒時的教育夢想,1994年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喬靜踏上了豐臺一小這片教育的沃土。在領導的關心、同伴的支持和自己的不斷努力之下,她漸漸地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班主任工作中,喬靜關注教育現象,關注學生感受,努力把班級營造成一個快樂向上的集體。她賞識學生,尊重差異,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理解、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以平等、尊重的方式處理學生的問題。她積極開展教育科學
研究,不斷探索適合時代發展需求、適合學生發展變化的教育方式,捕捉教育契機,開展教育活動,努力做一個具有教育智慧的細心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漸漸形成了「尊重、善導」的班主任工作特色和注重體驗的工作方式。
因為對數學的熱愛,喬靜堅持數學學科的教學研究。在她看來:數學是一門充滿魅力的科學,因而她努力挖掘數學之美,努力以數學的本質來吸引學生、打動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愛數學的前提下快樂地學習。
作為一名骨幹教師,喬靜注重發揮輻射作用,她指導剛入職的老師研讀教材,理解設計意圖,幫助他們能儘快入格;她帶領青年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她深入教學一線,走進同伴們的課堂,和老師們共同探討如何上好家常課,讓孩子們上每一節數學課都是一種享受。
作為副校長,喬靜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努力以自身的不斷發展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和諧發展;她尊重規律、關注需求,不斷開拓創新,努力營造契合公民教育的育人環境。
文伯靜
享受音樂收穫幸福
文伯靜1993年豐臺師範畢業後分配到豐臺區樊家村小學(現更名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附屬小學)擔任音樂教師工作,至今已有23年。
曾經有幾個畢業的學生回來告訴她,「小時候在繁重的學習中只有音樂課讓我最為留戀,每次看到您在課堂上神採奕奕地演唱就讓我忘記了所有的煩惱,」那時的她就立志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音樂的美。學生們的喜愛和家長的支持與肯定,讓她更加熱愛音樂教育事業。
從事音樂教育23年,讓她摸索出屬
於自己個人特色的音樂教學手法——示範唱歌教學法。這一唱歌教學方法在豐臺區做過多次示範課展示,並以講座的形式為全區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培訓。很多聽課者已經成長為區級骨幹教師。
在自我提升的同時,作為豐臺區小學音樂兼職教研員,文伯靜組織創建了兩個區級音樂課題小組,分別為《小學音樂唱歌教學策略的研究》《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研究》。她致力於研究唱歌教學方法和班級合唱藝術校本課程,不僅採用最有效的辦法指導學生演唱,讓他們唱好歌曲中的合唱作品,而且有
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最終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學校藝術教育的特色。她出版了音樂教法著作《小學音樂教學方法》,多篇論文在全國、市、區級獲獎,課例在全區展示時受到領導和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採他山之玉為我所用,納百家之長解我所困」,文伯靜說,這個過程也許很漫長,但是她享受著與眾不同的幸福。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她將懷著一顆愛心,不斷提升,用音樂火花點亮學生心靈,為音樂教育奉獻自己的力量。
吳亞民
選擇教育一生無悔
從1981年走上講臺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長辛店第一小學校長、書記吳亞民至今已在豐臺教育這片沃土上工作了35載。
2001年、2009年吳亞民經歷了兩次嚴峻的考驗——臨危受命,接受教工委任命,擔任長二小、長一小校長兼書記職務。兩校都存在著教學秩序混亂、教師人浮於事、教學質量滯後等令人擔憂的狀況,這都嚴重影響了長辛店地區的教育資源水平。面對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吳亞民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全力履職,用心做事,用情做人,
教學質量直線上升,辦學效益不斷增加。學校實現了由普通校到進步校,直至躋身優質校的飛躍。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領跑人。為了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吳亞民積極參加全國校長高研班及工委組織的各級各類培訓,並將所學理論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相結合,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活學活用。管理中她提出四個均衡理念:即學科發展均衡、年級組發展均衡、班級間發展均衡、學生間發展均衡,引導師生不輕此薄彼,推動了「和諧共生」局面的形成。同時,她主持開
發的《成長從一小開始》、《長一小學子規》《紙藝》《室內操》等系列校本課程,獲得豐臺區精品課程獎。
每到一校,她都堅持走文化興校之路,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一貫注重內外兼升,注重教育教學多元素整合,注重挖掘學校優良傳統,在繼承中有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
吳亞民說,35年前,她選擇了「教書育人」;35年後,她還將繼續無怨無悔地耕耘、守望著這片豐收的沃土,讓嬌嫩的生命之花永遠綻放在這成功的舞臺之上。
閆俊喜
臨危受命開創佳績
「修流暢委婉之品格,樹滴水穿石之信念」,這是豐臺區第六幼兒園園長閆俊喜在追尋幼教事業夢想的道路上堅持的教育理念,
閆俊喜1983年北京幼師畢業後從事幼教工作,2000年,她臨危受命來到豐臺六幼擔任園長,帶領豐臺六幼從只有四個教學班、物質匱乏、人心渙散、遇到極大發展困境、瀕臨倒閉的小園,三年內實現了園舍搬遷、新園創建,由「無級無類」到「北京市一級一類」幼兒園的轉變,園所突飛猛進的發展獲得了驗收組的高度評價。
2009年,深受上級信任的閆園長,再次被委以重任:接收了豐臺六幼三環新城園。2015年園所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市級示範園的驗收,歷時六年,完成了從新園創建到北京市示範園的飛躍。使豐臺六幼成長為一所一園兩址、集多種榮譽於一身的北京市示範園,創造了區域內再次的史無前例。
在管理工作中,閆俊喜注重搭建教職工梯隊,把好入口關的同時,對教職工進行分層培養,大膽引進男教師,根據每位教師自身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她積極引領並親身參與
教科研工作,擔任「陽光體育活動」項目負責人,不斷進行課程創新,探索符合六幼園情的園本特色課程,形成了以陽光體育特色課程為龍頭,多種課程融合的課程體系。
閆俊喜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幼兒教育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著,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5年被北京市教委評為「優秀幼兒園園長」;獲豐臺區教育系統「書記好黨課」評選一等獎;連續多年在區領導幹部考核中成績優秀,被評選為豐臺區先進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先進個人……
唐耶夫
三十餘載無怨無悔
現就職於豐臺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唐耶夫在34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勇挑重任,銳意進取,大膽改革,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曾多次被評為「豐臺區優秀教育工作者」。
從教34年,3年擔任學校教科研主任,6年擔任教學副校長,在多年的教學管理中,唐耶夫始終注意吸納古今中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對待各項工作任務,克服一切困難,科研先行,狠抓課堂教學質量,狠抓教師基本功。
作為示範班主任,他注重精品專業建設,國家級、市級牽頭項目成果豐碩。學前、物聯網專業牽頭「國家示範性數位化資源共建共享」項目,汽修專業成立首個「北京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中心」,並牽頭制定了《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裝備標準》。
在他的帶領下,學校率先探索物聯網專業建設,引領全國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學校牽頭京津冀「網際網路+」職教集團,聯合三地11所學校、19個行業、企業和科研機構,構建資
源共享、課程融通、優勢互補、良性互助的產學研共同體。在他的帶領下,學校各專業學生精彩紛呈,育人品質突顯。
如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但唐耶夫堅信,「職教精神」就像《亮劍》中的「亮劍精神」一樣:要敢於面對困難,敢於正確認識自我,敢於亮劍!他願做「職教精神」的踐行者,在職業教育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新的貢獻。
徐文彩
教學求精科研求深
徐文彩是豐臺區委黨校教研室副教授,1986年參加工作,30年來始終堅持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她教學求「精」。教學上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結合豐臺區重點工作,刻苦鑽研,先後開發了新公文系列、領導幹部能力、區情研究、社會學、政治學等20多門課程。她根據不同的課程、不同的教學對象,與教學團隊溝通創新了結構化研討法、情景教學法、無教授式自助教學法。這些方式方法的運用,改變了以往
老師教學生聽的呆板模式,活躍了課堂氛圍,提升了教學效果,受到學員普遍歡迎,授課測評優秀率均在97%以上。《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建設》課程是以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用豐富的案例、獨特的教學方式,在主體班、街鄉鎮和其他區的黨校宣講,得到廣泛的好評,被北京市幹部教育網收錄,實現了科研成果進課堂。
她科研求「深」。作為學科帶頭人,自2013年起,承擔並參與了區級課題9項,省部級課題11項,4篇文章
在市級刊物上發表。2014年同通州區委黨校、新華街道共同研究《社會服務管理創新項目》課題,實現了跨區域的科研協作。2014年、2015年連續中標北京市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研究會課題《人民政協與基層民主協商的研究》《基層協商民主監督研究》。承擔了北京市委統戰部《北京基督教會豐臺堂工商團契調查與思考》課題研究。多年來的實踐研究2016年被北京市社會主義學院教材《北京市協商民主的理論與實踐》收錄,實現了科研成果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