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的小三陽均有較長的感染史,或是在嬰幼兒時期的感染。臨床上,針對B肝小三陽也有較為完善的複查項目要求,主要用於檢測肝功能等各項指標的變化,確定B肝是否發病,病情是否進展等情況。也正是這些檢查措施,可讓我們儘早的了解發展趨勢,防止嚴重肝病的發生。
對B肝小三陽的複查,簡單的複查項目包括肝功能、兩對半定量、腹部超聲以及甲胎蛋白的檢查。這些常規的複查項目,往往用於小三陽慢B肝病毒攜帶者,且既往檢查沒有發生過異常者。比較詳細的複查項目,還包含有膽紅素、膽汁酸、蛋白等等,一般需要的檢查頻率不高,或在特定的情況下進行。這些檢查結果,往往需要結合在一起,對病情進行綜合的判斷和評定。其中,膽汁酸是近年來新增的項目,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馬紅霞(化名),47歲B肝小三陽,十幾年來也一直處於小三陽狀態,肝功能各項指標正常。在此次的檢查結果中,其他結果並未有任何異常,但是血清總膽汁酸含量達到了12.6μmol/L。雖然,當地醫生告知,血清總膽汁酸偶爾偏高屬於正常情況,但馬紅霞對此還是有些擔心,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然,有關B肝小三陽的病情,均不能忽視某些指標的變化。
我們知道,膽汁酸可有利於脂肪代謝吸收,主要是通過肝、膽、腸來完成循環。膽汁酸在人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其與脂類的消化吸收、抑制膽結石的形成、與葡萄糖的代謝及免疫應答有著密切的關係。不過,膽汁酸很少參與肝、膽、腸之外的循環,在血清中的含量一般較少,且在就餐前和就餐後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血清總膽汁酸水平的升高,一般異味著其循環中的某一個環節出現了異常。
根據馬紅霞的具體情況,肝功能等各項檢查指標正常,腹部超聲、hbv-dna定量以及肝纖維化掃描結果均處於正常範圍。所以,其膽汁酸水平偏高應該考慮其他環節出現的異常。關於膽汁酸偏高,一般可有三個診斷思路,分別如下:
1、肝臟疾病:急性肝炎和急性B肝可導致血清總膽汁酸含量升高,多數伴隨肝功能轉氨酶、膽紅素含量的升高。不過,餐後的膽汁酸水平可作為評判急性B肝有無慢性化的敏感指標。另外,對於極其微弱的肝炎活動進展,尤其是在肝硬化時期,可體現為血清總膽汁酸含量升高。此時,往往僅血清總膽汁酸升高,其他肝炎指標正常。
2、膽管疾病:往往體現為肝外膽管阻塞,使得膽汁酸的肝膽循環出現異常,該時期,血清總膽汁酸偏高可先於血清總膽紅素指標偏高,出現短暫的血清總膽汁酸的唯一升高。不過,肝外膽管異常往往導致膽汁淤積,進而導致膽紅素、鹼性磷酸酶等多個指標升高。
3、腸道疾病:腸道疾病,尤其是迴腸以及十二指腸的炎症變化,可導致膽汁酸的重新吸收出現障礙。膽汁酸的肝、膽、腸循環出現障礙,導致血清總膽汁酸升高。
4、生理性原因:目前的血清總膽紅素正常值水平,是依據空腹靜脈血為標準。部分受檢著,可能存在空腹時間不夠等原因,導致血清膽汁酸含量明顯升高。餐後的血清總膽汁酸含量,可達到空腹水平的兩倍以上。
對於慢B肝小三陽來說,就如馬紅霞的主治醫生所說,偶爾的膽汁酸水平高於正常值,並不需要擔心。另外,如果有肝臟炎症進展,血清總膽汁酸往往不是唯一的異常指標。唯一需要重視的是,肝硬化時期的緩慢性肝炎進展,或可導致膽汁酸唯一性升高。此時可通過腹部超聲或肝硬度值檢查,進行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