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未來?TCL 炫技抽拉滑出屏手機 & 三摺疊屏手機

2021-01-08 和訊科技

今天,TCL 向外媒展示了原計劃在 MWC 上展示的推拉柔性屏手機 「雲卷」以及一款三摺疊屏手機,從一個新的角度描述了 TCL 對未來手機的思考。

從外媒的演示來看,這款手機依靠對屏幕的抽拉,即可向摺疊屏手機一樣增加手機屏幕的顯示面積,非常科幻。

TCL 也解釋說,正是因為這款產品的展開和收起像是雲捲雲舒,因此這款手機被命名為「雲卷」

它是利用 TCL 科技旗下華星光電的產業鏈優勢,將柔性屏隱藏在機身內部,當增加屏幕顯示面積時,電機拉動手機一端,即可將屏幕從機身 「抽取」 出來,將屏幕尺寸從 6.75 英寸延展至 7.8 英寸。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外媒放出的這臺「雲卷」只是一步模型機,據 TCL 稱,他們手中的「雲卷」真機由於疫情影響暫時無法送測外媒,真機內部有電機結構,不需要向機模一樣手動推拉屏幕。

此外,根據 TCL 通訊官方參數,這款抽拉屏手機機身厚度為 9 毫米,電池容量為 5000mAh。

除了這款產品之外,TCL 展示一款三折屏手機,採用 TCL 通訊 DragonHinge 龍鉸鏈和 ButterflyHinge 蝴蝶鉸鏈這兩種專利技術。

由於多了一次摺疊,摺疊屏手機的尺寸可以有摺疊後的 6.65 英寸延展至 10 英寸,完全展開後屏幕比例為 20.8:9,解析度 3K。摺疊之後屏幕解析度變為 2K,壞處就是手機厚度增加了不少。

你覺得這會是未來手機屏幕發展的方向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WHYLAB。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tcl電視怎麼投屏?讓電視機改善手機屏幕太小的問題
    現在的電子產品越來越有科技感,而誰能想到有一天,電視和手機竟然也能進行投屏,將手機上的內容投屏到電視上去看,甚至如果電視上有攝像頭的家庭還可以將電視作為大型的照相機坐在沙發上拍全家福,但是tcl電視怎麼投屏你知道嗎?下面我們就來講講。
  • 三星Fold摺疊屏手機,出現多例壞屏,這麼貴的摺疊手機你會買嗎?
    三星Fold摺疊屏手機,出現多例壞屏,這麼貴的摺疊手機你會買嗎?可能有網友會說,這麼貴的手機還出現問題,真不應該,但小編說,摺疊屏手機畢竟是新生事物,出現幾例壞屏也很正常。喜歡嘗鮮的機友們肯定也不會覺得價錢太貴。從客觀上來說,畢竟摺疊屏手機在設計上及用料上目前還不太成熟,所以我們消費者是不是也要給對摺疊屏手機一些包容,畢竟是新興技術,所以難免會出現質量問題。小編覺得電子產品出問題並不是不能接受,只要後續廠商處理得當,我覺得都可以包容。
  • TCL 發布兩款概念手機:抽拉屏與三折屏
    上圖為TCL的抽拉屏概念手機,配備了6.75英寸的AMOLED曲面屏,機身厚度為9毫米。這款手機的奇妙之處在於機身內部有兩個馬達,按下按鈕即可將藏在裡面的一塊屏推出,最後組合成一個7.8英寸的大屏幕。上圖為TCL的三折屏概念手機,屏幕完全展開後為10英寸。IT之家了解到,該產品採用了TCL「蜻蜓鉸鏈」和「蝴蝶鉸鏈」的技術,向內和向外摺疊顯示屏可流暢進行,幾乎沒有縫隙。
  • TCL發布兩款概念手機:抽拉屏與三折屏
    IT之家3月5日消息 根據外媒Phonearena的報導,TCL推出了兩款概念新機,分別採用了抽拉屏設計和三折屏設計。上圖為TCL的抽拉屏概念手機,配備了6.75英寸的AMOLED曲面屏,機身厚度為9毫米。
  • 抽拉屏與三折屏手機啥樣?TCL來給你展示!
    來源:狐機堂最近新機發布不斷,各大手機廠家都是發布了自家最新的旗艦機,這也抓住了眾多消費者的眼球。雖然有些牌子已經淡出大家的視野,但是他們也在用另外一種方式引起關注。根據外媒Phonearena的報導,TCL推出了兩款概念新機,分別採用了抽拉屏設計和三折屏設計。
  • 華星光電這波操作有點騷,TCL推出首款抽拉式的柔性屏概念手機
    雖然近幾年TCL的手機業務在業界並沒有什麼聲量,可是憑藉華星光電在顯示面板上的成績,業績也是穩步上升的。最近TCL對外展示了一款全新的柔性屏概念手機,不過從展示的視頻來看,裡面那個手機只是個機模。不過TCL也做出了解釋,其實這個抽拉式的柔性屏概念手機已經有真機了,只是遺漏在國內沒能拿過來國外展示。
  • 比摺疊手機更牛的是摺疊家具:屋頂藏床,牆面變餐桌
    前不久,華為在巴塞隆納MWC2019上,向全世界展示了旗下首款 5G 可摺疊屏手機,華為 Mate X !折起來是6.6英寸的手機,展開來是8英寸的平板,5G加持、最薄只有5.4mm、徠卡三攝……糟了,是心動的感覺!
  • 未來智慧型手機完全不需要動手 現在的手機弱爆了
    方向鍵操作太複雜就有了觸屏手機。原有的手機系統太封閉,就給了安卓、iOS的可乘之機。也讓現在的手機發展至今,已經過去10年的時間。網絡其實是手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但是現在3G、4G、5G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手機所能承受的範圍,5G網絡可以6秒鐘下載一個8GB的電影,但你要仔細想想,你的手機讀寫速度真的有那麼快嗎?
  • OPPO 捲軸屏手機來了:可大可小,未來最理想的手機形態?
    進入到 2020 年之後,除了手機業務依舊穩穩位居全球前五大品牌之列,OPPO 也明顯加快了在智能可穿戴、音頻、大屏以及 IoT 相關設備等領域的推進節奏,伴隨著諸多新產品的落地,一年前許下的「願望」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OPPO 的下一步會如何落子?答案就在 OPPO 未來科技大會 2020 上。
  • 2021年摺疊屏手機或迎來大爆發!價格會更便宜嗎?
    之前有供應鏈人士透露,今年三星會推出四款摺疊屏產品,這將是今年摺疊屏手機市場的重頭戲。其中有兩款屬於Z Fold產品線,另外兩款屬於Z Filp產品線。眾所周知,Z Fold產品採用的是左右內折的摺疊方案,而Z Filp產品使用的是上下內折的摺疊方式。因此,即將到來的四款摺疊屏手機採用的可能就是這兩種摺疊方式。
  • 瀑布屏手機來了,柔性屏幕在接下來會發揮怎樣的作用?
    可即便如此,在 Galaxy Note Edge 這款產品上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未來(今天)手機的形態和曲面屏的作用。首先是硬體形態。雖然在手機上使用一塊有弧度的屏幕並不是影響全人類的大事,但曲面屏的出現也的確改變了手機一成不變的直板形態,也給炫技後的三星帶來不菲的品牌價值和關注度,就像今年的摺疊屏手機 Galaxy Fold 一樣。其次是觀感體驗上的改變。當我們剛接觸曲面屏手機時,我們能明顯感覺到曲面屏的視覺衝擊感會比直板屏更加強烈,這種感覺即便是在今天也依然存在。
  • 未來手機亮相:屏幕竟可收縮!
    在國內4大手機廠商中,華為小米vivo這三家小智報導的比較多,關注度也更高,相反OPPO卻給人一種漫不經心的感覺。並非說OPPO的手機不好,只是在營銷手段上OPPO似乎差個味道,特別是坐鎮的重磅機型小智認為OPPO是缺乏的。
  • OLED屏或許讓蘋果「閃光」,手機界的震動將是顛覆性的
    在明年蘋果極有可能推出採用OLED的iPhone產品,蘋果即將採用的OLED屏幕在價格方面更高,而在全球目前13億左右的手機當中採用OLED屏幕的不到四分之一,如果蘋果使用OLED屏幕,勢必在未來一段時間帶動智慧型手機朝著OLED屏幕發展。
  • OPPO再放大招,未來新機可「無限」摺疊
    智慧型手機行業發展之快,是我們所想像不到的。數年前人們手中機型還是大黑邊,如今屏幕黑邊已經幾近消失,屏下攝像頭技術、曲面屏技術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肯定不會止步於此,還會更加驚豔。最新曝光的OPPO摺疊屏,便呈現出滿滿的未來感。
  • 以蝴蝶為靈感的全新形態,Galaxy Fold摺疊手機
    手機屏佔比從0到90%走了接近30年,那如何突破100%,改變手機形態的重任應該交給誰?我想三星肯定當仁不讓,擁有全球最頂尖的小尺寸AMOLED屏幕材質的研究及生產技術,數十年歷史的工業技術的它,無疑在最近交出了一份答案。摺疊屏是近十年手機歷史上的強心針,打破了傳統手機的二維世界,從平面到摺疊,屬於新時代的三維世界手機——Galaxy Fold。
  • LG新款伸縮屏手機設計圖出爐!實際觀感非常不錯
    【手機中國新聞】隨著技術的進步,消費者們用上摺疊屏手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另一種具備伸縮形態的手機,目前消費者們還不能購買到。近日,LG品牌一款採用了伸縮屏設計手機的設計圖出現在韓國的論壇上,一起來看看這款手機有什麼特別吧。
  • TCL推出抽拉式柔性屏概念手機 拉伸秒變平板
    &nbsp&nbsp&nbsp&nbspTCL推出了抽拉式的柔性屏概念手機,這款手機拉伸後可以從手機變成平板。還公開了手機的展示視頻,我們可以看到柔性屏概念手機的拉伸比較順滑,但是屏幕的平整度一般。不過這個概念還是很酷的,對柔性屏來說抽拉式也許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
  • 王力宏硬核「炫技」《天賜的聲音》奪金曲,Rap版《鹿港小鎮》霸屏...
    由浙江衛視推出的音樂勵志節目《天賜的聲音》第八期已於上周六上線,曾在第七期節目中應允會「炫技」的王力宏,在本期節目中果然開始「發力」起來,「隔空」和丁當演繹的rap版《鹿港小鎮》不僅毫無懸念地奪下了金曲推薦,更是霸屏新浪微博熱搜榜單八個小時之久,話題閱讀量更是高達1.5億。
  • 手機年度十大技術盤點 你的手機用了幾個
    1全面屏問鼎屏幕最終形態    看看手裡的全面屏手機,早就沒了當初剛上手時的驚豔。不過想想,這不就是我們以前期盼的未來科技麼?以前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技術其實已經悄然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而2017年恰恰是這些黑科技集體爆發的一年,見多了的我們自然對這些技術已經見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