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即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乾燥樹皮,是我國名貴滋補藥材。其味甘,性溫。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調理衝任、固經安胎的功效。 可治療腎陽虛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軟無力,肝氣虛引起的胞胎不固,陰囊溼癢等症。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
在勞動力低下的時代,杜仲還不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通過神話故事了解到了杜仲的功效。
杜仲跟銀杏一樣,都是存在於200萬年前的植物,由於杜仲喜溫暖溼潤,第四冰川時期後,便成了我國獨有的一種植物。
從古時起,杜仲的名氣就極大,《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並記載「主治腰脊疼,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溼,小便餘瀝。久服輕身不老。」杜仲的功效以及特殊地位,使得它成為了稀有植物,被列入了《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卷。
作為「黃金植物」的杜仲,在現代社會中常被用來治療高血壓,因為杜仲具有平衡人體血壓的作用。杜仲中含有松脂素雙糖苷、桃葉珊瑚苷等成分中均有明顯的中樞神經降壓作用,降壓無副作用也持續時間比較長,這是化學降壓藥物做不到的。
杜仲是我國最古老中藥之一,杜仲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醫用歷史。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此名之」的言語。
杜仲的葉、花、果實、木材同樣具有藥用效果。早在宋金元時期,人們已經了解到杜仲的葉、花、果實等的療效與杜仲樹皮相似。
「初生葉嫩時採食,主風毒,腳氣,及久積,風冷,腸痔下血。亦宜幹末作湯,謂之檰芽。花,實苦澀,亦堪入藥。木作屐,亦主益腳。」這一段話和現代對杜仲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幾乎完全相同。可見杜仲在古代非常受人關注。
杜仲除了具有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在橡膠工業行業、飼料行業、生態建設中也有涉獵。當杜仲的皮、樹枝或葉子折斷時,就能夠看到有絲線粘連,就像藕斷絲連一般,這些絲線就是杜仲的膠絲。這種膠絲現在作為海底電纜的原料被廣泛使用。
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杜仲的功效,它甚至被人們叫做「植物黃金」。在開發杜仲資源的過程中,我們應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儘量保護母樹,一年剝皮一次,以使其能長久的為我們帶來效益,培育為長流水的植物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