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46萬元的房子,中介收走的中介費和「代交費」卻超過了4萬;合同上白紙黑字寫明了,但賣家不賣了,中介也不管……
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
記者發現,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火爆,今年以來,關於房產中介的投訴也在不斷增多。
被打「悶包」
這位女士損失真不小
今年8月,太倉市民宋女士在一家房產中介處相中了一套48平方米的小戶型,最後房子以46萬元成交,籤房產買賣合同時,房產中介告訴宋女士,算上2%的中介費用以及辦理過戶時需要繳納的稅費、評估等費用,宋女士一共需要支付給中介方4.2萬元,就可以安心等待房產證的辦理了,宋女士應允了。
之後,宋女士找到自己在稅務部門工作的朋友,這一了解,才知道這套房子的過戶費用只要1萬多元,就算加上總價2%的中介費用,辦理下來的總費用也只要2萬多元,知道實情後,宋女士很生氣,找到中介,卻遭來中介方以「合同是自願籤署」的強硬回應。於是,宋女士投訴至我市消保委。
「最近,有關房產中介的投訴非常多」,我市消保委工作人員介紹,「其中中介收費打悶包就是最多,也是最典型的一種。」
宋女士與房產中介籤署的合同有多處漏洞:
一是在費用的承擔方面,合同上寫的是「房產交易費用中介承擔,契稅由中介承擔,土地證交易費由中介承擔,營業稅由中介承擔,個人所得稅由中介承擔」,備註一欄則寫著「乙方於交稅之前5天以內支付4.2萬元給中介,交由中介全部辦好。」消保委工作人員指出,這些費用本來全部都是由買方來承擔的,合同這樣籤署非常不嚴謹,看似中介在「全包」,其實是暗中把費用打了個「悶包」。
投訴最多的是「悶包」和「跳票」
市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悶包」引發糾紛是今年主要的一類投訴,這是因為買賣雙方與中介方信息不對稱,專業知識有差距造成的。按照相關規定,在二手房交易過程中,中介收取的應該是中介費。但交易中又會產生契稅、所得稅等費用,而且這些費用還是經常在變的,像中介費,以往物價部門的規定是2%,但是這規定早就取消了,現在中介費實施的是議價,通常的標準是1%,還有契稅、所得稅的相關規定也經常有調整,而且還涉及第幾套房等具體問題,普通市民是很難搞清。為了圖省事,市民在交易中會選擇中介說的包費用的方式,而選擇包費用的方式後,不誠信的中介會告訴你2%的中介費標準是「物價部門規定的」,至於稅費,不管具體情況,儘可能往高裡算,並從中牟利。
住建局工作人員表示,代交契稅、所得稅等費用,按理來說只是中介服務的一種方式,但最後卻通過「悶包」的方式,成了中介牟取不當利益的方式。
而消保委工作人員也表示,按照《中國房地產經紀執業規則》相關規定「房地產經紀機構收取佣金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不得謀取委託協議約定以外的非法收益」。
除了「悶包」外,「跳票」是目前另一項為數眾多的投訴事由。
「至於賣家『跳票』,中介被買家投訴,多少有點冤枉。」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跳票明顯增多,其中不排除中介之間互挖牆角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火爆,市場火爆業務量劇增,導致交易辦理時間增長,現在辦結交易可能要兩個月時間,這兩個月中,房價漲幅一大,賣家一算帳,即使賠了違約金,也比賣房划算,從而選擇跳票,但中介並沒有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反而會花上更多的時間,「如果怕『跳票』,買家和中介在訂立合同時,可以把違約金數額提高一些。」
終極原因:
處罰力度不大,信用系統在完善
據了解,我市對中介機構的監管方式也有過多種變化,最早成立房產中介必須經過審批,後來改成了備案,但是直到去年底,對於中介機構來說,是否備案和開展業務並沒有關係。所以一年前,全市備案的中介只有20多家。去年底,我市開始推行二手房網籤,只許經過備案的中介機構才能進網籤系統進行交易,並因此加強了對中介機構的備案管理和信用管理,今年已有200多人考到了資格證,備案的中介也達到了170多家。但沒有備案、只有工商執照的至少還有200多家。此外,還有什麼證照都沒有的「黑中介」。目前沒有經過備案的中介機構有了業務後,必須向備案中介交數百到千餘元的費用,由後者幫助完成網上交易。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中介監管、制約方式,一是按相關規定進行處罰,二是信用管理,但價格打了「悶包」,很多時候,買賣雙方並不會發現中介多賺了錢,即使發現了,1到3萬元的罰款相對獲得的利益來說制約作用並不大。另一方面,現在信用系統還在完善中,一大半中介機構沒有經過備案,也就沒有進入系統,隨著培訓、考評、備案等工作的推進,信用系統覆蓋面會越來越廣,信用考評也會越來越完善的,對中介的制約和監管作用也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