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圖為緬甸小姑娘劉美珠跟老師學中文。
中國和緬甸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胞波情誼歷經千年始終如一。近日,本報記者在緬甸採訪期間,深切地感受到了中緬之間胞波情誼歷久彌新。隨著中緬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緬甸人想學中文,中國公司在當地建設項目造福地方、深受歡迎。
「會中文生意更好」
1月18日上午,位於內比都的緬甸東方語言與商業中心孔子課堂一個中文教學點內,附近小朋友陸續前來上課。
從《遊子吟》到《憫農》,中國小朋友啟蒙時學的古詩,9歲的緬甸小男孩趙澤華和課堂上其他小朋友也在背誦中學習。
當天課上,趙澤華一筆一畫地抄寫了一遍《明日歌》。
「你會背會寫,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記者問。
「就是有很多明天,但我們不能浪費時間。」趙澤華用英文脫口而出地解釋了這首詩。
8歲小姑娘劉美珠,是課堂裡另一個學中文的緬甸孩子,她正跟著老師朗讀《北京是中國的首都》等中文篇目。記者看到,她的中文習字本已經寫了半本多,字跡工整。
史英是這個教學點的負責老師,她來自中國,已經在緬甸從事兩年多的中文教學工作。從2016年至今,這個教學點累計有1300餘人次參加學習,已有230多人通過了不同級別的中文水平考試。「除了為緬甸政府開設漢語培訓班外,平常我們也教當地有興趣的小朋友學中文。」史英說。
在史英看來,近年來,隨著中緬關係迅速發展,雙方在經貿、旅遊、文化等多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日趨緊密,學中文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主動選擇。「不僅小孩來學中文,就連裁縫店老闆、水果店老闆都來學中文。因為很多中國遊客來旅遊,老闆要是會點中文,生意會更好。」
在緬甸,記者遇到了不少能說中文的緬甸朋友。1月15日,在內比都德比宮市場,記者見到了正和朋友一起吃飯的杜莎諾。今年20歲的她,在北京念大學,寒假回到緬甸休假。她告訴記者:「我很喜歡中國,有機會的話,會帶著家人和朋友來中國旅遊。」
「中國公司這麼好,何苦費心跳槽呢」
今年20多歲的林深啟(Myo Min Aung),是山東電建三公司曼德勒皎喜項目的一名「鐵桿」員工。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公司在這邊建設了兩個項目,他就跟了一路,一直沒換過。」公司綜合部主任楊學東笑著說。
2017年3月,林深啟加入山東電建三公司仰光達吉達項目部,任行政助理一職。至今,林深啟已經跟隨三公司完成了仰光達吉達和曼德勒皎喜兩個項目的建設,並成為在工作上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幹。
林深啟是在緬甸生活的第四代華人,中文流利。在工作中,他在中緬人員交流中起到了溝通紐帶作用。他還主動帶領其他緬甸員工學習中文,教中國員工學習日常緬文。
在空閒的時候,他把緬文數字做成小卡片,利用漢語諧音教大家朗讀。教緬籍員工漢語的時候,林深啟先讓大家學會「新年快樂」之類的祝福語,又讓大家記住了「紅包拿來」等俏皮話。結合工作內容,他把經常用到的詞語用卡片串起來,加深印象,效果不錯。
在林深啟看來,三公司給的薪酬高,而且可以吃到正宗魯菜,也能夠學到很多先進的管理體系,何苦費心跳槽呢?
林深啟的成長,公司領導層看在眼裡,他的薪酬逐年提升。用在中國企業上班掙的工資,他給家裡添置了新家電,給母親買了新衣服。
今年1月,林深啟父親不幸車禍去世,公司在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給林深啟放假,並給他送上了慰問金。
「三公司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友善互助、和睦團結,我希望緬甸像這樣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讓像我這樣的年輕人能夠學習更多技能,擁有一技之長,用自己的努力拼搏打造更美好的未來。」林深啟說。(記者 葉曉楠文/圖)
(本報內比都1月18日電)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1月20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