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鄧鉑鋆】
全民免費打新冠疫苗,成本有多大?值不值得這樣做?
在被這個消息振奮之餘,大家也紛紛為這道數學題算起了帳:
「此前,新冠肺炎疫苗在浙江某地自費接種時,一劑疫苗200元,注射費28元。滅活疫苗需要注射兩劑,全國14億人都注射一輪,需要6000多億元。 由於我國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2020年我國統共出現9萬餘例新冠肺炎病人,國家醫保局與中央財政為他們報銷了全部醫療費用。我們採取了科學的施治手段,儘早診斷、儘早治療,很多病人的病情止步於輕症階段,病人平均醫療費1.7萬元,全部病人的支出約16億元,不到2019年社會基本醫保全年20854億元支出的百分之一。 相比6000多億元的全民接種疫苗支出與16億元的新冠肺炎醫療開支,全民免費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已經超越了經濟邏輯,完全服務於政治倫理。很多時候,千言萬語比不過一句社會主義好。」
「就算每個人注射疫苗要花400多塊錢,我們中國人連每個人400多塊錢的財富難道還創造不出來?中國2020年的人均GDP接近11000美元了,400塊錢也不過相當於全年0.6%——也就是兩天的GDP而已。拿這點錢買全國的平安,買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防控疫情一線工作人員的平安,真是太划算不過了。通過全民接種疫苗,我們國家得以儘快從疫情當中恢復過來,贏得又一次難得的發展機會。過一些年我們的GDP總量衝擊全球第一,回過頭來看這點小小的支出算不了什麼。」
多乎哉?不多矣
然而,帳不是這麼算的。
想一想,重點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退出歷史舞臺之前需要多次注射。但是低風險地區、低風險行業的群眾,可能終生都沒有注射疫苗的意願,即便它免費。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也不會是「一錘子買賣」,由於國外疫情輸入壓力,它會化解為一項持續多年的巨額經常性支出。所以,全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支出絕不會高達一年6000億。
首先,從目前的情況看,由於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新發新冠肺炎病例,不幸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接近於零,患上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的風險接近於零。很多群眾甚至包括一些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醫務人員,都在權衡疫苗風險和疫情風險孰輕孰重,有人甚至不願意為一個不存在的疫情風險,去承擔注射一款全新疫苗的低風險。畢竟上百萬人次的前期臨床試驗未發現的小概率問題,可能在更大規模的注射中暴露。
目前我國新冠疫苗分批接種已經開始。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作為全新的產品,目前疫苗生產企業也無法保證生產流程及品質控制能避免一切問題。由於缺少足夠的驗證,慢性病人、老年人、過敏症患者當前仍然是疫苗的禁忌人群。儘管未來隨著疫苗產品的成熟,疫苗的禁忌人群會縮小,但是當前疫苗使用說明書上羅列的龐大的禁忌人群,加深了群眾對新疫苗的不信任。
從近期組織接觸新冠病毒風險較大的「重點人群」自願接種疫苗的情況看,即便是定期「應檢盡檢」檢測核酸的重點人群,觀望猶豫態度和對疫情防控的麻痺懈怠情緒仍然存在。完全遵循自願原則的疫苗接種,在某些重點人群集中的單位即便發動黨員、幹部帶頭,職工注射疫苗的比例仍然偏低。自願接種變成了自願不接種。
如果強制重點人群普遍接種疫苗,重點人群實現群體免疫之後,疫情會更加遠離普通人的視線。屆時,除了不斷「打地鼠」的口岸城市以及本土傳播風險較大的幾個大城市,全國多數居民注射疫苗的意願會繼續下降。
由於群眾的注射意願不足,全國一年花費在新冠肺炎疫苗上的金錢也不會是「14億人注射一輪」的6000多億。何況隨著疫苗注射規模的擴大,它的成本很有可能發生下降,不再是目前的二百元一劑。但是,這一年數百億、上千億的疫苗預算要持續多年列支。
2019年,我國的各級財政與各類醫療保險為大家支付了3.2萬億元的醫療、防疫、職業病與地方病防治、醫療科研、科普宣傳等衛生費用支出。我們的國家並不富裕,一筆高達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的疫苗支出,在我們的衛生支出當中並不是小數目。但是,2020年一季度由於疫情影響,我們的GDP同比下降了8000多億,預計2020年全年GDP增長率僅為2%左右,全年直接經濟損失可能超過6萬億元。財稅損失、為共克時艱採取的減免稅措施與財政增支,一反一正可能超過3萬億元。相比之下,疫苗支出算不了什麼。
但我們還要考慮到海外疫情。近期頻發「物傳人」事件,病毒的載體已經從冷鏈食品發展到汽車零部件,可見海外疫情形勢日益嚴重,「外防輸入」的壓力非常大。新冠肺炎疫苗的全民接種將成為未來一些年的常態化事件,直到疫情緩解或新冠病毒毒性退化。新冠肺炎滅活疫苗的保護期目前認為是兩年,注射滿兩年需要補種。目前沒有一款疫苗能保證100%免疫新冠病毒,即便注射了疫苗我們還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我們的疫情防控常態化也要隨之持續多年。
免費接種疫苗,我們做的不差
全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對我國現有體系的考驗遠不僅僅是一年上數百億、上千億元的經費開支,還包括我國一年生產、注射五六億劑疫苗的防疫體系,如何消化新冠肺炎疫苗的生產與使用需求。
早在建國之初,我國就逐步建立了龐大的計劃免疫體系。1960年,我們滅絕了天花。通過為兒童普遍接種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解放前造成我國嬰幼兒夭折率居高不下的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小說《白鹿原》中提到的「四六風」)幾乎在我國絕跡。中國人用自己獨創的「糖丸」,於20世紀90年代消滅了脊髓灰質炎,並在2000年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承認。至今,衛生工作者仍然枕戈待旦,兒科醫生遇到2歲以下的下肢無力、癱軟病人必須立即報告,防疫部門根據境外脊髓灰質炎流行情況,不時提醒國內居民補服疫苗強化免疫。在我國,由國家免費為群眾接種的疫苗被稱為「一類苗」,居民自費選擇的疫苗稱為「二類苗」。
中國0-16歲兒童接種的所有免費疫苗採購成本,每名兒童需要95元
「強制免疫」的前提是居民接種疫苗的受益遠大於風險,在滿足前者的情況下,疫苗成本最好是財政可以接受的。我國較早實施強制免疫的幾款疫苗,都對應了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的傳染病。憑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這些疫苗的成本都很低廉。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改善型」需求的疫苗納入國家的免費疫苗體系。幾年前,某健康新媒體曾經用煽情的語調發稿「這款疫苗全世界都免費使用,唯獨中國……」(大意),好像我國兒童的福利不如生在阿富汗、在意澳大利亞士兵的小朋友。發稿次日一早,該新媒體平臺的CEO、一位退學的名校醫學博士,親自跑到公司半年前從珠三角高薪聘請的發稿人那裡要求刪文。
涉事的這款疫苗是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雖然b型流感嗜血桿菌既不是主要的致病菌,也不是我國兒童致死致殘的主要病因,在一個百萬人口量級的長三角小城,全年都沒有兒童因該病夭折或致殘的報告記錄,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款可以讓兒童獲得收益的疫苗仍然納入了「一類苗」。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我們盡力減少孩子們的病痛。那篇疫苗「爆款文」世界裡的中國的小朋友見到阿富汗小朋友終於不虛了。
在全民免費接種疫苗政策的推動下,一個個疫苗產品走向成熟,價格直線下降。以2018年引發軒然大波的百白破疫苗為例,它的中標價僅為4元錢。2008年流腦疫苗納入國家強制免疫,如今這款疫苗十餘元的售價主要取決於冷鏈成本。用這兩款疫苗舉例,是因為它們與新冠肺炎疫苗同為滅活疫苗,可以供我們參考新冠肺炎大規模接種之後疫苗成本的下降。當然,這個類比並不科學,現在狂犬病滅活疫苗的價格普遍在數百元。
空前挑戰
但是,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我國居民的疫苗接種意願並不高,這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疫苗產業與預防接種事業的規模,使得全民接種新冠肺炎疫情的事業面臨瓶頸。
2018年,我國疫苗批籤發量6.46億劑,同比下降11.5%。其中,5.12億劑是國家計劃免疫強制接種的「一類苗」,居民自願接種的「二類苗」僅為1.34億劑。2019年上半年,我國疫苗批籤發量2.3億劑,同比下降18%。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一是2018年涉及疫苗的行業醜聞影響了群眾對疫苗的信任,二是我國的疫苗產品需求大部分是國家針對未成年人的計劃免疫疫苗,各類「一類苗」疫苗每年的需求與接種疫苗的某年齡段兒童數量正相關,疫苗需求隨著新生兒出生率下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HPV疫苗等居民自費使用的二類疫苗雖然增長率較快,有的苗種2019年甚至達到了銷量翻倍。但是流感等常見傳染病疫苗的全國使用量僅在數千萬劑的量級,居民注射疫苗的積極度遠不如歐美發達國家。
我國的疫苗生產、接種體系,已經適應了長期以來一年5億、6億劑的規模。新冠肺炎滅活疫苗的生產需要病毒毒株,對生產線和工作人員的資質要求很高,還不能跟傳統產品搶奪生產線,否則會導致其他公共衛生問題;這些問題都限制了疫苗產量的擴張。因此國藥集團「舉國之力」,2021年的計劃產能仍然只有10億劑,另一家疫苗生產企業科興計劃形成6億劑疫苗產能。16億劑疫苗產能顯然不會在2021年元旦伊始一步到位,一旦到位就達到此前多年我國年均疫苗產量的兩倍。在生產環節解決之後,如何將疫苗安全高效的送達每一位需要它的居民,是對我國2018年僅接種了6.46億劑疫苗的防疫體系的重大考驗。
如果我國一年有三億人、四億人申請注射新冠肺炎疫苗,那可以儘早實現高風險人群、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口岸城市與大城市的「群體免疫」。但要是有更多的群眾申請注射疫苗,至少在2021年會遭遇疫苗產量的限制。此外,我國的新冠肺炎疫苗產量還要預留出口份額。目前境外的疫情形勢已經導致了人道主義危機,並且對我國防疫形勢帶來巨大壓力,出口新冠肺炎疫苗是我國的莊嚴承諾與國際義務。
筆者已經在2020年12月底接種了新冠疫苗,感覺一切良好。這裡也呼籲那些對疫苗心存疑慮的人盡可以放心。疫苗接種,事關個人,也事關國家,經歷了去年初嚴酷的新冠考驗之後,我們應該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