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1月25日訊(通訊員 王湘 張恆嬌 記者 劉丹)當前,我國流行性感冒已經進入流行季,同時,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蔓延,疫情輸入風險持續存在。最近幾天,全國多地氣溫「斷崖式」下跌,降溫幅度達10℃以上,氣溫驟降,廣大市民朋友們要認真做好個人防護,保護好自己。
寒冷天氣或氣溫驟降期間哪些人群更需要特殊關注?
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冠心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等慢病患者以及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或活動的人群,容易受到寒冷天氣影響,需要特殊關注。
為什麼寒冷天氣或氣溫驟降對老年人影響更大?
老年人較年輕人更怕冷,由於老年人體力漸衰和活動能力減弱,代謝功能降低,產熱相對減少,體溫調節功能差,以致在低溫環境或接觸寒冷後,很容易發生寒顫,出現身體失溫,因此在寒冷的季節,特別要警惕老年人身體失溫的發生。
寒冷天氣或氣溫驟降的敏感性疾病有哪些?
(1)心腦血管疾病:低溫刺激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因此環境溫度的驟變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導致高血壓患者血壓急劇上升而發生腦卒中;也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而導致心肌梗死。
(2)呼吸系統疾病:冷空氣可使鼻咽部的局部黏膜變得乾燥,以致發生細小破裂,病毒、細菌容易乘虛而入,造成呼吸道疾病高發。氣溫驟降可以誘發哮喘等疾病的加重。
(3)其他疾病:長時間在寒冷地帶工作、生活或氣溫驟降期間長時間在室外工作和活動的人群, 容易引起凍傷、使腰腿痛和風溼性疾病病情加重;對孕婦和胎兒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哪些人群易患重症流感?
國家衛健委組織制定並發布的《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0年版)》方案指出,人群普遍易感流感,但老年人、年幼兒童、肥胖者、孕產婦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為高危人群,這五類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後較易發展為重症病例,應儘早進行流感病毒核酸檢測及其他必要檢查,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
(1)年齡<5歲的兒童(年齡<2歲更易發生嚴重併發症);
(2)年齡≥65歲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狀況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除外)、腎病、肝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4) 肥胖者【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於30】;
(5) 妊娠及圍產期婦女。
寒潮天氣或氣溫驟降時有哪些防護措施?
(1)當氣溫發生驟降時,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要注意手、臉的保暖;
(2)關好門窗,固緊室外搭建物;
(3)外出當心路滑跌倒;
(4)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心腦血管病人、呼吸系統病人等慢性病患者應注意保暖,加強營養,適度鍛鍊,減少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
(6)採用煤爐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氣中毒;
(7)大風天氣,外出注意高空墜物;
(8)關注天氣預報,關注相關部門發布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9)個人防護「萬變不離其宗」——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
在疫情前期,許多市民已經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應該成為一種社會文明風尚和健康生活方式固化下來、堅持下去。湖南疾控專家呼籲: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不能鬆懈!
來源:紅網
作者:王湘 張恆嬌 劉 丹
編輯:劉丹
本文為健康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11/25/863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