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大廟正門。
「北孔子,南文昌。」八月,丹桂飄香的季節。當人們走進文昌文化發祥地、被譽為「帝鄉」的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登上七曲山大廟「文昌宮」,這裡的香火十分鼎盛,整個廟堂被絡繹不絕、為學子祈福還願的家長和香客簇擁。虔誠的人們在香爐內焚香、燒紙,升騰的嫋嫋香菸縈繞整個殿宇,讓這裡顯得格外神聖而又莊嚴。
走進「文昌文化」發祥地 梓潼縣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城北郊,川西北地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七曲山大廟始建於晉,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初,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後,在此建造「文昌宮」,後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蹟建築群。
整個大廟12000多平方米,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群所組成。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從元代到民國各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古建築史的珍貴實物資料,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眾所周知,文昌帝君是中國古代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七曲山大廟是文昌帝君的祖廟,也是全國文昌文化的發祥地。大廟的入口,為一座紅牆灰瓦的三層樓閣,正面匾額上有「帝鄉」二字,背面匾額為「魁星樓」,樓閣之中供奉著一座「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魁星塑像,魁星在古代神話中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是學子們朝拜的第一站。在魁星樓兩側走廊內掛滿了錦旗,錦旗上的署名來自全國各地高考中榜的學子。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傳說名叫張亞子,居住在梓潼七曲山,仕晉戰死,後人立廟紀念,唐宋時追封為王,元代時被追封為帝君,後來道家把張亞子與文昌星神合二為一,衍變成掌管人間功名祿位之事的文昌帝君。
「一文一武」文昌與關帝寓意 文武雙全同樣受人敬仰
在文昌正殿後是桂香殿,此殿名字少見,殿宇為明代所建,殿內同樣供奉著文昌帝君坐像,為宋代鐵鑄實心造像,在殿前種有四株丹桂,為南宋年間所植,距今已有700餘年,為世間少有,殿前種丹桂,寓意學子「蟾宮折桂」之意。
除了與文昌帝君有關的建築殿堂外,七曲山大廟作為道教聖地,也有體現道教特色的建築,如建於山頂的天尊殿,殿中供奉道教最高神靈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神像。天尊殿前有觀象臺,兩邊各有藥王殿、穀神殿、娘娘殿。
在文昌殿另一側緊挨著還有座關帝廟,廟中一座關聖殿,又名財神殿,殿中供奉著武聖帝君關羽坐像,高5米,全身金色,神態威嚴,這座關羽像與其他廟中不同,造型壯觀頗具帝王氣勢。而武聖帝君與文昌帝君同處一廟,則寓意著文武雙全之意。
七曲山大廟除了深厚的文昌文化底蘊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外,還以古柏聞名,七曲山上古柏挺秀,鬱鬱蔥蔥,四季常綠,有著「天然氧吧的美稱」,古柏紅牆,宮觀巍峨,雖遠在深山,卻不失為一塊福地。
「文昌文化」同根同源 廣受海峽兩岸同胞認同
七曲山大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而大廟最初叫「亞子祠」,是為紀念晉代張亞子的。張亞子究竟是什麼人?說法不一。有的說他侍母致孝,仕晉戰死;有的說他為民行醫,深受愛戴;也有的則把他說成是神仙一類人物。建祠以後,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開化文昌帝君」。
「中華文昌情,兩岸一家親。」今年3月9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梓潼隆重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及美國、泰國、菲律賓等地的嘉賓代表共計400餘人齊聚梓潼,共襄盛舉。活動還吸引了海內外遊客3萬餘人次到梓潼朝拜祈福。
四川省臺辦主任羅治平說:文昌文化在兩岸民間的廣泛影響,潛移默化中教化兩岸同胞,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兩岸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近年來,四川依託巴蜀文化,積極推動川臺人文交流,打造了古蜀文化、三國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等一系列品牌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促進了川臺民眾間的情感交流與融合,增進了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臺灣經濟研究院董事、知名學者邱毅說:文昌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成分,具有非常積極的正能量,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兩岸發展前景具有非凡的意義;文化是兩岸一家親的重要紐帶,文昌文化在臺灣得到廣泛信仰,是兩岸一家親的重要文化;文昌的祖庭在梓潼,很多臺灣朋友來到梓潼尋根,代表了臺灣的根在大陸。
周亭汐 宋佳慧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姚茂強 周洪攀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