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西 讀歷史 | 穿越千年的凝眸 雲岡石窟線上展(四)

2021-01-13 太原市圖書館



第16窟位於曇曜五窟東端,清末稱為立佛洞或接引佛洞。洞窟平面呈馬蹄形,四壁向上收分,弧合為穹窿頂;東西寬約12.5米,南北進深約8.7米,上下高約15.15米。北壁主尊立佛高約13.5米,環壁上部滿雕千佛,下壁及明窗、窟門布滿北魏不同時期雕鑿的龕像。與曇曜五窟其他洞窟相比,第16窟北壁向北凹進呈弧狀,加之主佛像身軀體量雕刻相對較薄,所佔空間較小,因此洞窟空間較為寬綽。


佛像髮式呈波狀、捲曲有序。面部天庭闊平、鼻梁挺直、面相俊逸,目視前方、神情端凝。


第16窟東壁中部第 3 層龕主尊左脅侍菩薩頭部

菩薩頭髮於額前分開,顯出寬闊的額頭。人物眉似月、耳垂璫,秀腮飽滿、薄唇微啟、含笑超塵。頭頂素麵寶冠,冠巾兩側下披,寶繒張揚翻飛。


第16窟明窗東壁

明窗寬3.95米、高約5米。明窗外側向東西擴展的弧形拱內雕刻千佛龕,壁面大致分三層雕刻內容。中央縱向有三個槽孔,是後世安置門窗所開。


第16窟明窗西壁

西壁與東壁的佛龕布局並不對稱。西壁可分為三層龕,上層龕南半部隨明窗南側坍塌,剝落嚴重。由此還可以看到明窗向西擴展部分雕刻的千佛龕,下部存八排,上部存兩排,中間多剝落。


第16窟明窗西壁第 1 層龕主尊交腳菩薩

菩薩俯視下方、下顎尖圓、頸佩項圈,右手上舉為施無畏印,左手撫膝。斜披絡腋、帔帛纏臂,下身著長裙。


第16窟南壁中部第 3 層三龕造像單元

窟門與明窟間雕三龕。中央為坐佛圓拱龕,兩側對稱配置交腳菩薩盝形龕,龕上設宮殿並門窗。三龕下有各自的供養人列像,中央龕的上下兩端均殘損,龕下僅可見龕座蓮瓣層及兩端託舉狀的力士。


第16窟南壁東端第3層第3排圓拱龕

方帳下圓拱龕內雕二佛並坐。龕楣圓中帶方,內置七坐佛,拱尾二龍返顧,立於束帛座上。龕外兩側各雕倚坐弟子,之下有力士。龕外右上隅雕供養天眾,左上隅雕比丘眾。龕下榻形座內雕供養人列像,龕形完備。




主尊菩薩上身婀娜秀美,衣帛裝束如曹衣出水。受石質影響,雙臂自肘以下崩毀,原來支撐左臂的束帛式支柱仍完好矗立,柱上端殘留著左臂不規則的斷石。斷石面上的小洞為後世修復痕跡,之後再次坍塌。主尊身上的小洞是曾經大面積打木樁敷泥的遺蹟。西壁龕內立佛面向主尊,顯示呼應的關係。佛像右手舉於胸前,為施無畏印。龕楣盝形,凸出於壁面。龕北側及龕下部有眾多補雕龕像。龕上方壁面有大面積千佛。


第17窟南壁

南壁下闢窟門、上開明窗,中部壁面東西兩側對稱分布四龕。從造像風格看,雕刻時間早於窟門與明窗間的幾個龕。整體壁面向窟內凸出。


第17窟東壁坐佛龕內南端供養天

坐佛背光外側豎列三身供養天。天人面向龕內、合掌胡跪、恭敬禮佛。


第17窟明窗東壁惠定造像龕

上盝形龕內造一交腳菩薩、二思惟菩薩像,下圓拱龕內造二佛並坐像。龕下的發願文中,功德主敘述了造像的緣起,表達了虔誠的心願。


第17窟明窗東壁惠定造像龕之圓拱龕

龕內二佛並坐像具高肉髻,面相豐滿圓潤,表情自然,坐姿端莊優美,雕刻技藝成熟。坐佛著偏袒右肩式袈裟,右手舉於胸前為施無畏印,左手握法衣於膝上,跏趺而坐。




窟內平面為橢圓形,穹隆頂,南壁開一門一窗。東西寬約16.5米,南北深約7米,高約16米。北壁主佛身披飾有化佛的袈裟,兩翼配置雍容典雅的脅侍佛與菩薩,以及神態各異的弟子。


佛像鼻高耳長、身寬胸厚,左手撫胸,與身側靈動的弟子相襯,甚顯威嚴。


此為通肩式佛衣。佛像左肩衣襞呈淺直平階梯式,輕薄貼體。左胸前衣緣翻起寬寬的折帶。每一條上下遞減的階梯衣襞上雕刻著禪定坐佛列像,皆具蓮臺,面朝主佛。折帶上隨衣緣翻出的帶狀內襯上,雕刻坐於長莖蓮臺上的化生童子。童子髮髻及肩、雙手合十,同樣是面向主佛。


佛像左手握法衣舉於胸前,手背向外。手指顯得柔軟、起伏多變,掌背豐滿,指間有蹼狀物,是為佛三十二相之指間縵網相。佛手整體風格柔中帶剛,飽滿而富有彈性。


第18窟東立菩薩頭部

菩薩頭戴三圓冠,冠飾由化佛、蓮 花、忍冬、聯珠紋組合而成,精美繁複。額頭秀髮中分,一綹綹好似花瓣排列。菩薩面相方中帶圓、長眉細目,與脅侍立佛一樣,畫有紺藍色鬍鬚,嵌黑釉陶雙瞳。耳郭分明、佩耳璫,耳後抿一綹辮髮,毛髮雕刻細膩,頭後披垂三角巾。耳垂穿圓形蓮花,瓔珞從中穿墜,直達肩部。


第18窟北壁東側中層第1身弟子頭部

此弟子像只有頭部從窟壁伸出,頸項以下的身體隱沒於壁中。其頭部向上微揚,額頭中央有圓形凸起物,相對的兩側則各一小圓坑。人物具高尖鼻梁、杏核深目,眉毛隆起、眉尖上彎,小耳和顴骨突出,使得上嘴角凹陷其中。他面頰瘦削、雙眼微閉、露齒而笑、恬然自得,似表現聞法喜悅的瞬間。


第18窟北壁東側中層第 2 身弟子頭部

弟子廣額尖頤、豐面寬顴,具剃髮形。額頭與髮際間飾雕摩訶果相。頭部前傾、眉清目秀、鼻梁高直,嘴角微翹、唇線分明,呈溫柔淺笑,表情恬靜。衣紋陰線淺刻、線條流暢,留存著古老的朱色。




這是雲岡較早的佛經故事圖像,畫面高約3米。釋迦佛左手垂於體側,撫摸一童子(佛子羅睺羅)頭頂;右手舉於胸前,為施無畏手印;著通肩式袈裟,法相慈和,體魄挺拔偉岸。佛像的衣紋從肩部、胸部、腹部到腳踝,順滑而下,自胸前至兩足間的圓弧狀衣紋排列有序。衣薄貼體,胸部、腹部、手足具有很強的立體感,明顯受馬吐拉藝術的影響,大有「曹衣出水」的風範。佛立像的臺座為半圓形的板狀,之下的千佛龕隨巖體突出呈弧狀。胡跪羅睺羅面帶喜悅、合掌禮佛,佛經中講,釋迦重返迦毗羅衛故國時,變成1250個比丘形象,「皆如佛身,光相無異」,佛子羅睺羅卻不受蒙蔽,徑直走向佛足旁跪禮。佛陀即以無量劫中所修三十二功德相之兜羅綿手摩羅睺羅頭頂,為其授記。畫面構圖簡明凝練,突出表現了父子相見的主題。




從西部諸窟往東看,曇曜五窟西南壁處於東西一條線上,窟前平坦寬廣、視野開闊。因南壁早年坍塌,第20窟主佛像與左脅侍立佛出露在外。


主佛內著僧祇支,邊飾精緻的聯珠紋、忍冬紋帶。外著袒右肩式佛衣,衣緣翻卷呈折帶紋,具中亞犍陀羅藝術風格。雙手結禪定印,拇指相對、豎起與餘指搭成三角形。大佛與東立佛俱肩寬厚胸、臂膀壯實、挺拔健碩。


飛天頭戴三面寶冠,窄額廣頤、弧眉杏仁眼、面額豐盈、鼻尖圓潤,唇似花瓣、唇線分明。右手及左下身殘毀,額發分綹後梳。頸戴項圈,腕、臂戴鐲、釧,釧寬飾有小圓形蓮花。左手託果盤於胸前,右手外展於身側。雙腿並擾向後,足尖向下,側身向上飛翔。帔帛順臂進肘,飄於體側,翩翩向上。


龕內主佛具小圓肉髻,寬額圓頤、五官精巧、頷首俯視。內著僧祇支,外著袒右肩式佛衣,左手上舉於胸前,衣紋密集呈階梯狀,雖殘缺仍顯莊靜典雅、法度嚴謹。


供養天頭戴三圓寶冠,頂飾仰月,正面圓冠面上飾三重同心圓,兩側冠面中央出穗。耳後披三角巾,髮髻分綹,每綹繞卷,披垂肩部。供養天飽額豐頤、面頰肥盈、五官緊湊、嘴角略抿,顯示其恭肅之神情。短頸寬肩、雍容華貴。



雲岡石窟完整地體現了5世紀的佛教發展、建築形式、藝術設計等創作思想與動機,成功地實現了人與自然、宗教與政治、繼承與創新、本土與外阜等各方面的良性互動,神奇地匯聚了東西方文化藝術精華,成為具有世界性意義的大型古代人文思想聚集之地,形成無與倫比的、計劃性和完整性有機統一的大型文化作品。誠如宿白先生在《平城實力的集聚和「雲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一文中所言;「雲岡石窟是……魏國領域內興鑿石窟所參考的典型。……東自遼寧義縣萬佛堂石窟,西迄陝、甘、寧各地的北魏石窟,無不有雲岡模式的蹤跡,甚至遠處河西走廊西端、開鑿歷史早於雲岡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雲岡石窟影響範圍之廣和影響延續時間之長,都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擬的。」

雲岡石窟是世界雕刻藝術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之佛教文化的高地。它的博大精深,經歷了1600年滄桑煙雲。在它身上,籠罩了太多的神秘和與眾不同。雲岡超拔的氣質,需要無數人去呵護、塑造和解讀。


掃描或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觀看雲岡石窟全景






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閱讀






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閱讀




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閱讀





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閱讀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研究院向山西大同大學捐贈《雲岡石窟全集》
    12月21日下午,大同市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主持編撰的《雲岡石窟全集》藏書捐贈儀式暨學術交流講座在山西大同大學舉行。 捐贈儀式上,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張焯代表大同市雲岡石窟研究院捐贈《雲岡石窟全集》藏書,山西大同大學黨委書記弓永華代表學校接受藏書。
  • 雲岡石窟罕見露齒菩薩像重見天日 笑容詭異
    中新網太原1月4日電  記者4日從山西省雲岡石窟研究院獲悉,在此間舉行的「雲岡石窟研究院職工書畫攝影雕塑作品展」上,一幅雲岡第8窟後室南壁明窗西側壁的合掌露齒供養菩薩攝影作品,引起民眾關注。該院研究員張華表示,露齒菩薩像在世界佛教領域極為罕見。
  • 考古學家宿白走進雲岡,從日本學界奪回對雲岡石窟的話語權
    十六座佛龕 第5窟南壁大同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早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它的價值在於,開啟了中華大地舉國家之力修建大型石窟的先河。
  • 漲知識 | 上海雲岡石窟展覽這麼多「人」 都什麼來頭
    上海寶龍美術館現場,「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選擇聊人,是因為這個展覽除了觀眾,最多的就是它:各類出土佛像、佛頭,還有第12窟裡面大佛身、小式千佛、飛天舞伎、樂伎......僅樂伎就有47身,
  • 雲岡石窟露齒菩薩像罕見亮相 笑容極詭異(圖)
    今日,記者在雲岡石窟見到了這尊在世界佛教造像藝術領域內都極為罕見的超「萌」菩薩像。   元旦期間,雲岡石窟研究院舉辦了「職工書畫攝影雕塑作品展」。這次展覽中,一幅特別的攝影作品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是一張由研究院員工攝於雲岡第8窟後室南壁明窗西側壁的供養菩薩像,菩薩頭戴日月寶冠,雙手合掌,溫婉的笑容堆滿豐潤的面龐,除了罕見地露出6顆牙齒外,臉頰上竟還有一對深深的酒窩。
  • 雲岡石窟:飛天,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筆者家鄉大同雲岡石窟,幾乎每個洞窟都有數量相當大的飛天,非常遺憾的是一共有多少個飛天造像問題,似乎誰也說不清。他的藝術效果,早已超越了他原來的宗教內涵,人們在觀賞石窟之後,對佛像未必有多大的共雞。而對那絢麗多姿的飛天,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據統計,僅莫高窟繪有飛天4500身。在洞窟之中,飛天已經飛到每個角落,但從總體上看他的布局還是有規律的。一、在窟頂,藻井的範圍之內,在龍鳳圖案或其他中心紋飾之處,常雕一圈飛天。
  • 【遊山西 讀歷史】山西古長城之天鎮長城
    【遊山西 讀歷史】山西古長城之天鎮長城 2020-11-27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42塊3D列印組件 他們在商場拼出雲岡大佛
    這麼震撼的現場,像是一場魔術師的大手筆——而表演者就是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團隊,他們運用3D列印技術,實現了全球首次大體量、高精度的文物複製,將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第3窟西後室原真呈現。此前,該團隊曾在實驗室重建了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但當時只是列印在紙上,然後在人工搭建的牆上拼裱成壁畫。而這次的雲岡第3窟,是直接列印石窟,且面積要大得多。
  • 【遊山西·讀歷史】到大同感受別樣的冬天
    歷史沿革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古稱平城,有「北方鎖鑰」「中國古都」之稱。  北魏拓跋珪於公元398年自盛樂遷都平城,改號皇帝,改元天興,並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  1982年2月16日,國務院公布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為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5年1月國務院批准大同市為全國13個較大的市之一。
  • 雲岡石佛手印的含義
    作為世界上最大型的早期佛教石窟寺之一,雲岡石窟雕刻中手印的表現極為豐富。印度巴爾胡特塔門浮雕樹下女神一、禪定印禪定印,禪,即為思惟靜慮而研習;定,心定止之境界。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靜念為定。禪與定皆為心之德,二者合而一為「禪定」。禪定印,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習道時禪思入定的象徵手勢。
  • 須彌山石窟第一窟
    作者:邱承彬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
  • 龍門石窟千年佛像被摸出「包漿」?官方回應
    龍門石窟千年佛像被摸出「包漿」?>遊客爆棚景區有一些千年佛像緊鄰過道雖然有圍欄保護但還是有許多遊客伸手觸摸這些有1000多年歷史的佛像因多次被觸摸而變得油光發亮感覺被遊客摸出了「包漿」
  • 一周觀展指南|馬蒂斯「如一本小說」,三大石窟首次匯聚
    在上海,「弄·潮」——吳昌碩與浦東結緣130周年金石書畫特展、「一帶一路」藝術上海國際博覽會相繼開幕;在北京,國家博物館新推出「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即將展出的還包括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在洛陽,重磅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已經對外展出。
  • 中國「最驚險」的石窟,建於高山崖壁上,高空棧道寬度只容2人
    在我國四大石窟中,甘肅佔兩個,它是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可以說敦煌莫高窟是家喻戶曉的,麥積山石窟是低調的,麥積山石窟位於天水市東南部的麥積山,20-80米寬200米的懸崖壁上分布著194個洞穴之間,各種雕像有7800多尊和1000多平方米的壁畫作品,這個石窟是以泥塑像成長的,藝術價值超過了龍門和雲岡石窟
  • 廣東省博物館龍門石窟文物展門票在哪裡預約?
    廣東省博物館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時間:4月28日—8月28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一  票價:免費不免票  預約入口:點擊進入  該展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來粵博舉辦的首個線下新展,將展至8月28日。
  • 龍門石窟千年佛像被摸出「包漿」?景區緊急措施來了
    前幾日,河南龍門石窟佛像 被遊客摸出「包漿」一事引發熱議 龍門石窟佛像被摸出「包漿」 國慶期間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
  • 「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
    來源:【中新網】4月28日,觀眾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的廣東省博物館參觀「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來源:【中新網】  該展由廣東省博物館與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舉辦,匯集了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收藏的85件龍門石窟相關藏品,同時結合龍門石窟、石刻圖片以及3D列印模型,向觀眾描繪出龍門石窟佛教造像藝術的基本面貌和風格特徵。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來源:【中新網】  觀眾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的廣東省博物館參觀「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 須彌山石窟:西望長安第一窟絲綢之路見證佛法東來
    須彌山石窟開鑿早,佛造像是採用石刻手法雕造的。有研究者認為,這種石窟造像藝術手法的更替和定型,是在須彌山完成的,它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以後的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礎。十大石窟之一據史料記載,須彌山石窟初創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至499年,興盛於北周和唐代,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線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開鑿規模、造像風格、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大型石窟媲美。
  • 「雲遊敦煌」掌中驚豔:穿越千年的身臨其境
    但打開之後,心生驚豔,敦煌特有的色彩氣息,與穿越千年的古樂撲面而來,一下將參與者帶到一個仙樂飄飄、香火繁盛的古代世界。敦煌莫高窟九層樓 攝影:許柏成敦煌,向來是國人心頭的嚮往與使命感之所在。「雲遊敦煌」,雖然是「小程序 」,但承載的內容一點都不少。總體上分為首頁、探索、遊覽和保護4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