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眼肌麻痺--動眼神經麻痺
1.上瞼下垂2.眼球斜向外下方3.瞳孔散大4.瞳孔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消失
常見於顱內動脈瘤、結核性腦膜炎、顱底腫瘤等。
周圍性眼肌麻痺--滑車神經麻痺
1.上斜肌麻痺2.眼球向外下方斜視時受限3.下視時出現復視
滑車神經單獨損害少見,判定較困難。
周圍性眼肌麻痺--展神經麻痺
1.外直肌癱瘓2.患側眼球內斜視,外展運動受限或不能3.復視
常見於鼻咽癌顱內轉移、橋小腦角腫瘤、糖尿病等。因為展神經在腦底行程較長,在高顱壓時常受損,而出現兩側展神經輕度麻痺,此時無定位意義。
核性眼肌麻痺
定義:是指腦幹病變(血管病、炎症、腫瘤)致眼球運動神經核(動眼、滑車、展神經核)損害所引起的眼球運動障礙。
核性眼肌麻痺與周圍性給眼肌麻痺的臨床表現相似
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可選擇性的損害個別神經核團。呈分離性眼肌麻痺(如動眼神經)
2.常伴有腦幹內臨近結構的損害(如展神經核病變時損傷面神經纖維)
3.長累及雙側
核間性眼肌麻痺-內側縱束
定義:病變主要損害腦幹的內側縱束,又稱為內側縱束徵。
內側縱束是很重要的結構
兩眼的共同運動無論是隨意的共同運動還是反射的共同運動永遠是同時的、協調的。眼球向各方協同活動,需要各眼肌間非常精細的協調,這就要求與眼球運動有關的所有神經核團間的相互緊密聯繫,完成這一功能是通過內側縱束來實現的。兩側的內側縱束,上自中腦背蓋,下至頸髓上端,緊靠近中線,沿腦幹下行。它連接眼肌運動諸神經核,並與皮質下的視覺中樞及聽覺中樞(四疊體上丘及下丘)發生聯繫,以完成由於視覺或聽覺刺激,頭及眼向刺激側發生的不隨意的反射性轉動。內側縱束還接受來自頸髓、前庭神經核、網狀結構以及來自皮層和基底節的神經衝動。
核性眼肌麻痺-前核間性麻痺
定義:病變位於腦橋側視中樞與動眼神經核之間的內側縱束上行纖維。
表現為:兩眼向病變對側注視時,患側眼球不能內收,對側眼球外展時伴有眼震;輻輳反射正常,由於雙側內側縱束位置接近,同一病變也可使雙側內側縱束受損,出現雙眼均不能內收。
核性眼肌麻痺-後核間性麻痺
定義:病變位於腦橋側視中樞與展神經核之間的內側縱束下行纖維。
表現為兩眼向病變同側注視時,患側眼球不能外展,對側眼球內收正常;刺激前庭患側可出現正常外展動作;輻輳反射正常。
核性眼肌麻痺-一個半症候群
定義:一側腦橋背蓋部病變,引起腦橋側視中樞和對側已交叉過來的聯絡同側動眼神經內直肌核的內側縱束同時受累,可出現一個半症候群。
表現為患側眼球水平注時,既不能內收又不能外展;對側眼球水平注視時不能內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核間性眼肌麻痺和一個半症候群多見於腦幹腔隙性梗死或多發性硬化。
核上性眼肌麻痺
人在觀察物體時,雙眼總是同時向各方向運動,並伴有頭的運動。這種複雜的協同運動叫做雙眼同向注視,系Ⅲ、Ⅳ、Ⅵ對腦神經核受腦的同向運動中樞調節,使之相互聯繫、相互協調而完成的。
核上性眼肌麻痺亦稱中樞性眼肌麻痺,是指由於大腦皮質眼球同向運動中樞或其傳導束損害,使雙眼出現同向注視運動障礙。
臨床可表現為以下2種凝視麻痺:
核上性眼肌麻痺-側方凝視麻痺
①皮質側視中樞(額中回後部)病變時,可產生凝視麻痺:a破壞性病變(如腦出血)雙眼向病灶側共同偏視。b刺激性病變(如癲癇)雙眼向病對側共同偏視。
②腦橋側視中樞,位於展神經核附近的腦橋旁中線網狀結構,發出的纖維到達同側的展神經核和對側的動眼神經內直肌核,支配雙眼向同側注視,並受對側皮質側視中樞控制。
此處破壞性病變可造成雙眼向病灶對側共同偏視(圖2-8)。
核上性眼肌麻痺-垂直凝視麻痺
上丘是眼球垂直同向運動的皮質下中樞,上丘的上半司眼球的向上運動,上丘的下半司眼球的向下運動,因此上丘病變時,可引起眼球垂直運動障礙。
a.當上丘上半損害時,出現雙眼向上同向運動不能,稱帕裡諾症候群,也稱四疊體症候群。常見於松果體區腫瘤。
當上丘上半刺激性病變時,可出現發作性雙眼轉向上方,稱動眼危象。見於腦炎後帕金森症候群或服酚噻嗪類藥物。
b.當上丘下半損害時,可引起兩眼向下同向注視障礙。
核上性眼肌麻痺臨床上有三個特點:①雙眼同時受累;②無復視;③反射性運動仍保存,即患者雙眼不能隨意向一側運動,但該側突然出現聲響時,雙眼可反射性轉向該側。
復視
兩眼注視同一物體產生兩個影像謂之復視。患者主訴視物成雙。復視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當眼肌麻痺導致雙眼共扼運動障礙時,注視物不能投射到雙眼視網膜的對應點上,視網膜上不對稱的刺激在視中樞引起兩個影像的衝動,而出現真像和假像。
內、外直肌麻痺出現水平性復視,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麻痺則出現垂直性復視。
瞳孔改變
瞳孔的大小: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和頸上交感神經節發出的交感神經節後纖維(支配瞳孔散大肌)共同調節瞳孔的大小。
交大副小:損傷出現相反表現。
a當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損傷時,出現瞳孔散大。
b當交感神經纖維損傷時出現瞳孔縮小。
在普通光線下正常瞳孔的直徑約3~4mm,一般認為瞳孔直徑小於2mm為瞳孔縮小,大於5mm為瞳孔散大。
瞳孔改變-瞳孔縮小
瞳孔縮小:一側瞳孔縮小多見於霍納症候群。
表現為病變側瞳孔縮小、眼球內陷,眼裂變小、面部少汗。霍納症候群是由於頸上交感神經徑路損害所致。
如果損害雙側交感神經的中樞徑路,則出現雙側瞳孔縮小,見於腦橋出血、腦室出血壓迫腦幹、鎮靜安眠藥中毒等。
瞳孔改變-瞳孔散大
瞳孔散大:見於動眼神經麻痺。
由於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在神經的表面,所以當天幕疝時,可首先出現瞳孔散大而無眼外肌麻痺,多為單側。
當雙側視神經病變導致失明或阿託品類藥物中毒時,出現雙側瞳孔散大。
瞳孔改變-瞳孔光反射
是指受到光線照射後引起瞳孔縮小的反射。分為直接光反射和間接光反射,光照側瞳孔縮小稱直接光反射,光照對側瞳孔縮小稱間接光反射。
其傳導徑路為:光線一視網膜→視神經一視交叉→視束一中腦頂蓋前區一兩側E-W核→動眼神經一睫狀神經節一節後纖維一瞳孔括約肌。
瞳孔改變-瞳孔光反射、輻輳及調節反射
a.一側視神經損傷時,瞳孔光反射路徑的傳入部分中斷,若光照患側瞳孔時,兩側瞳孔均無反應,但光照健側瞳孔時,兩側瞳孔都縮小,即患側眼直接光反射消失,間接反射存在。
b.當一側動眼神經損傷時,瞳孔光反射路徑的傳出部分中斷,無論光照哪一側,患側瞳孔都無反應,即患側眼直接和間接光發射都消失。
c.因司瞳孔光反射的纖維不進入外側膝狀體,所以外側膝狀體、視放射及枕葉,視覺中樞損害引起的中樞性失明時,光反射不消失。
輻輳及調節反射:是指注視近物時雙眼會聚(輻輳)及瞳孔縮小(調節)的反射。
其傳導徑路可能是:視網膜一視神經一視交又一視束一外側膝狀體一枕葉距狀裂皮質一額葉→皮質橋延束一動眼神經E-W核和正中核一沿動眼神經一至瞳孔括約肌、睫狀肌(司調節反射);至兩眼內直肌(輻輳反射)。
瞳孔改變-阿-羅瞳孔
阿-羅瞳孔:表現為兩側瞳孔較小,大小不等,邊緣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調節反射存在。
是由於光反射徑路在頂蓋前區受損,而調節反射徑路未受影響。常見於神經梅毒,偶見於多發性硬化。
瞳孔改變-艾迪症候群
艾迪症候群:又稱強直性瞳孔。多見於中年女性,表現為一側瞳孔散大,直接、間接光反射及調節反射異常,伴有腱反射(特別是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所謂瞳孔反射異常,是指在普通光線下檢查病變瞳孔光反射消失,但在暗處強光持續照射,瞳孔可出現緩慢的收縮,光照停止後瞳孔又緩慢散大。調節反射也同樣以一般方法檢查瞳孔不縮小,但讓患者較長時間注視一近物後,瞳孔可緩慢收縮,停止注視後可緩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