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臣妾為您新縫了一個荷包。」皇后富察氏緩緩抬手,幫乾隆把舊的換下,新的戴上。
要說這個荷包,乾隆是很喜歡的。它與眾不同:不用金線,而是用鹿羔絨搓成線,再縫製,外形十分簡樸。不像宮裡其他東西,動不動就全是金線,華麗得沒有一絲人氣。不過,簡樸歸簡樸,但樣式審美可一點不差,富察氏親手出品,能引領宮中時尚。
「不用金線」這個靈感,來自乾隆跟富察氏的閒聊。有一次,乾隆看完一本他爺爺康熙編的辭典,就跟富察氏讚嘆:咱們滿族人有智慧啊!當年在關外,生活條件艱苦,做衣服沒什麼好材料,就用鹿尾絨毛搓成線,代替金線繡在袖口,做出來的衣服照樣好看!
富察氏是個有心的姑娘,從此就記住了這個梗,把它改良一下,用在縫荷包上,也體現了她的不忘本之意。
其實,不光在荷包上,富察氏平時生活節儉,不喜歡鋪張浪費,很少戴那些金銀珠寶,要戴就戴那種絨花,用絲絨做成的,很簡樸。
富察氏這種品德是很難得的。要說她出身可不低:爸爸、兩位伯父、爺爺、太爺爺,都是當大官的,有總管、保和殿大學士、統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戶部尚書、太子太保……個個都是功勳顯著,受朝廷器重。
出身於這樣一個名門望族,富察氏卻不驕奢、不矯情,識大體顧大局,那是很懂事、很難得了,對比一下《甄嬛傳》裡的華妃年世蘭就知道了。
天不憐完人,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皇后,卻要接連承受喪子之痛。
富察氏總是忘不了永璉那乖巧可愛、聰明伶俐的小模樣,每每睡夢中,似乎能聽到永璉像往常一樣,小碎步跑到她床前,等她睡醒。她多希望兒子能再慢慢搖醒自己,叫著「額娘,額娘,陪我玩。」
乾隆更是傷痛不已,他本來已經把永璉立為皇太子,想著將來自己的位子給他繼承,沒想到這孩子沒過9歲就夭折了。
富察氏35歲時,有了第二個兒子。35歲的年齡,擱現在已經是大齡孕婦了,何況條件不先進的清代,那時候哪有什麼剖腹產,情急之下難產、大出血什麼危險情況都有,但富察氏冒死也要生,可見有多想要一個自己的兒子。
這一次,富察氏小心翼翼,對這個兒子倍加關愛,給他起名永琮,希望他像玉一樣,不但溫潤如玉,還能長壽久安。乾隆也很喜歡,有意立為太子。
誰知,永琮出天花,才一歲多又夭折了。那一年的除夕,當千家萬戶的百姓們沉浸在辭舊迎新的歡樂中,皇宮裡卻一片死靜,沒人敢說點什麼,這一次對富察氏的打擊簡直太大。
富察氏一生生了4個孩子,2兒2女,最後活下來的,只有1個女兒,其他都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折。回顧這一生,富察氏心有不甘,她身為皇后,侍奉皇上盡心盡力,主管後宮不妒不偏;身為兒媳,敬慈敬孝;身為母親,殫精竭慮。
如果說,上天因為給予這個女人太多,而剝奪了她作為母親的快樂,那麼我想,如果讓大多數女人來選,她們肯定寧願選擇能成為一個幸福的母親,而捨棄那所謂的榮華富貴。
永琮去世的第二年正月,元旦剛過33天,傷心的富察氏作為皇后,還是跟著乾隆東巡了。東巡這個事兒,之前就已經定好,那還是在皇太后的生日宴上,永琮還在襁褓中,乾隆一高興,決定全家東巡謁孔林、祀泰山,並通知山東方面做好準備。
如今,孩子雖然不在了,但皇太后的事兒不是小事,何況,富察氏一向識大體、端莊賢淑,說白了就是懂事,她沒經過多少考慮,習慣性地答應,就收拾行裝。
懂事的女人,雖讓人心疼,但所有的苦楚,最後還是要自己來承擔。
那一路很折騰,古代不比現在,還有平穩的馬路行駛,有舒適的轎車可以坐,古代即使皇家貴族,那也得是抬著轎子,一路顛簸,暈頭轉向。
而且,這次皇太后也在,皇后富察氏作為兒媳,一向懂事的她,少不了鞍前馬後的照料老太太;可她自己才剛剛痛失愛子、心結鬱悶,在老人面前又不能老是一副苦瓜臉,還要強作歡笑,這一外一內的勞累,難免積勞成疾,到泰山行宮時,終究病倒了。
本來身體就虛弱不堪(35歲高齡生孩子,身子總有損傷),加上行進中這一勞累,再感染點風寒,皇后終於有點挺不住了。
這一次,懂事的皇后,終於忍不住向皇上開口:「臣妾身子不佳,希望能早日回京療養。」
神經大條的乾隆,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結束出巡,往回返。
誰知,在龍舟行至山東德州時,富察氏病情加重,她再也堅持不住了,咽下最後一口氣。唯一活下來的女兒固倫和敬公主守在她身邊,親眼看到額娘閉眼。
那一年,富察氏年僅36,乾隆37。
這個本來很有後臺、地位很高的女人,本來至少可以活到頤養天年,看著兒孫滿堂,但她看不到那一步了,她能留下的,就是在後宮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在乾隆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影子。
乾隆還記得其他貴妃逝世時,富察皇后說:「我朝在諡號上都用『孝』字,假如臣妾逝後能加個『賢』字,那我會一生以此自勉,以符合這兩個字。」乾隆回想,夫妻一場,她對皇太后最孝,對自己最賢。他還算不辜負皇后,給她定的諡號為「孝賢純皇后」。
富察皇后去世後,她使用過的衣服、妝檯、家具等,乾隆命令一律保留,要原樣擺放。她生前住著的長春宮,誰也不能入住,原樣保存。每年到富察皇后的忌辰,乾隆都親自憑弔,一直持續了40多年。可見,這個懂事的女子,在乾隆心目中的分量。
富察氏葬在裕陵,乾隆每次謁東陵,都會到這裡祭上一杯酒,懷念她。據統計,乾隆一共去過17次,最後一次是帶著新繼位的嘉慶,當時已經86歲的乾隆,跟富察陰陽分隔了48年,仍然在懷念著這個女子。
乾隆一生可謂風流成性,但唯獨這個女子,讓她念念不忘,為什麼?因為她不但是一個好妻子、好兒媳、好母親、好皇后,還是一個好知己、好紅顏,識大體顧大局,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堪稱整個清代後宮典範。
這樣的富察皇后,無論哪個角色,都做得到位,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活成了眾人期待中的富察皇后,究竟是不是她自己真正想要的那個樣子?究竟有沒有活出真正的自己?
她讓人想到《紅樓夢》裡的薛寶釵,她一樣地會處世、懂人心、圓融,跟愛使小性的林黛玉相比,薛寶釵很會做人,但實際上,她真的開心嗎?並不。
薛寶釵要面對的是,父親早逝,一個整天惹是生非的哥哥和一個不能理家的母親,她只能讓自己成熟起來,在長輩那裡察言觀色,在平輩這邊周全迎合。
對薛寶釵來說,她不能不顧一切地「做自己」,她身上背負著家庭太多的責任和負擔。這樣的她,沒有輕鬆開懷地大笑過幾次。
這跟富察氏的處境很相似。雖出身高貴,富察氏不需要太去爭什麼東西,但為了維護住地位、維持住家族聲譽,她一樣需要成熟。她若沒那麼懂事,可能還輕鬆些,可她偏偏很懂事,要做個既孝且賢的女人,結果很可能就是, 壓抑了自己。
畢竟,身在皇宮,想要率性真摯地活著,是一種奢侈。
————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有意思,可點個讚鼓勵一下。謝謝。
我是【妖妖的微笑】
一個熱愛讀書、寫作、講書、旅行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