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舉世聞名,僅簡單4句話,說透人生,寫盡孤獨

2020-12-05 大偉歷史觀

《百年孤獨》舉世聞名,僅簡單4句話,說透人生,寫盡孤獨

在世界文學中有一本書始終散發著不朽的魅力,即使在今快文化盛行的時代,當人們撫閱它的時候也會再次發現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它便是文學界的一股洪流——《百年孤獨》。偉大的巨作也必將有一位靈魂獨特的巨匠——馬爾克斯。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哥倫比亞在長達百餘年的時間內,爆發幾十次內戰,外來者對拉美地區的精神與文化有著嚴重的歧視與排斥,而被孤立的文明是不會在大地上出現第二次的。而作者馬爾克斯希望在書中用魔幻的筆觸表達自己的憤懣,期望著拉美的人民團結起來,一起努力走出被外來者孤立的文化孤獨。

在書中馬爾克斯也用著尖銳的語言闡述著自己的內心,道出了孤獨的人必將是強大的,人生也將是走向孤獨。讀了很多遍《百年孤獨》這本書,每一遍都有不一樣的感悟,加之年齡的增長,對書中表達的思想也逐漸的清晰。隨著年紀的變化,從畏懼孤獨到習慣孤獨,再到享受孤獨,也正如書中所說「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人們在成長中找尋派遣寂寞的方法,漸漸地不再需要他人在自己周圍嬉笑喧鬧,而是更加享受獨處的時光,讓思緒隨自己內心而漂浮,活在自己的秘密世界中。

「越孤獨,越文明」孤獨的永遠都不代表著應該被歧視排斥。

01「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獨。」

馬孔多在大地上存在了百餘年,在百餘年裡歷經了七代人,代代都因孤獨而死,孤獨各有不同但又不是毫無聯繫,人人都有怪癖之處,與當時的環境顯得格格不入。從第一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精神世界與馬孔多的落後、與世隔絕格格不入,使其精神失常被綁在一棵樹上直至死去;到最後一代長著豬尾巴的嬰兒被螞蟻吃掉,無一不使人感到窒息和惋嘆。馬孔多這個小鎮從空白中被建立,又在百餘年後隨著最後一代人死去後消失在颶風中,誕生在孤寂之地,也只留下一片孤寂

在馬孔多生活的七代人都無法逃離孤獨,就如詛咒一般,每一代人都是第一代人和第二代女性的人格延續和發展,雖為同一家族的精神延續,但卻如同不長枝芽的樹枝,源於同根卻除此之外毫無交叉,也無絲毫綠意沉浸著死氣,整個家族沒有精神層次的實際溝通,充斥著疑慮和不了解,整本書多遍讀下來仍會有濃重的孤獨感,甚是沉重,但也無法完全領悟其中沉重的感情。

人們生來被賦予異於他人的人格精神,生來他人便不解自己的內心,也於內心的孤獨中死去。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從生到死都有自己獨特的道路要走,他人不明吾之悲歡,亦無須苟求,人也將是生死存於孤獨之中。

02世界萬事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既然生死於孤獨之中,那為何不去沉溺於孤獨之中,與其和解,去享受孤獨呢?

生來不帶何物,也在生命末尾孑身離去,世間的萬物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開始時追求欲望,老去後又在燦爛中離去。這幾乎是生命的定律,那我們必將要忍受生命裡可怕的孤寂嗎?答案是面臨孤獨是必然的,但它未必是可怕的。人們本能的追求外界事物的豐富多彩,也漸漸地習慣了喧鬧的世界,從而畏懼獨自一人,獨處的時候總會寂寞感來襲。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從一開始就學會接受孤獨,學會處在自己內心的世界中,去找尋自己的精彩。習慣獨處將會成為強大的,如同獅子永遠不屑於獵狗。

可是在環境的訓化下,人們本能的喜歡群居,總認為獨處的自己是弱小的,需要群體保護,這樣的想法沒有對錯可說,畢竟在人類演變的過程中長期群居抵抗外來危險。我們又該如何「馴化」自己去接受孤獨呢?

希望和群是人們的本能也是習慣,當我們把獨處變成習慣後也能讓其變成本能。習慣的養成總是從微小的事情開始,我認為最好的養成方式就是閱讀,在閱讀的時候我們會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書中的情感也由自己體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雖是獨自一人卻不會孤寂,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靜下來正視自己,審視內心。

除此之外,習慣孤獨也不應該活在過去中,如書中所言「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在過去中找不到獨處的環境,讓人內心紛亂,過去的美好與不快都是緬懷熱鬧,孤獨的人更適合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擁有的,接受當下沒有的,畢竟過去的只是回不來與得不到的。與沉溺回憶相反的當然是審視未來,思考在未來的道路上要如何行走,不在固有的原地徘徊,去找尋新的意義,在找尋中不斷成長,不斷地適應孤獨。

03孤獨的意義遠大於所預想的

人活著就一定要學會獨處,人生的道路中總會有需要自己獨自探尋的地方,它將是不易的,害怕孤獨必將是失敗的。具備接受孤獨的能力讓自己不會畏懼漫漫前路無人陪伴,能夠享受一個人的清歡。獨處不是一個人呆坐著,而是在一個人的情況下審視自己的內心,回歸自我。獨處的人生是一個人的燦爛,不會留下喧鬧後的空寂,能讓我們的人生在何時都能很好地度過,無畏生命中外界的各種聲音。享受孤獨的人有自己的清歡,雖不熱鬧但也燦爛。接受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之後定是烏雲散去見暖陽。

04鑑一本受益一生的書

《百年孤獨》這本書雖有廣有盛名,加之其書名讓人感覺有種不明而來的沉重與威嚴,讓人感覺它只可遠觀,其實不然,雖然他表達的內涵深邃,但是書中的內容卻不乏趣味,這是一本帶有濃重魔幻色彩的書,作者用了大量的神話參雜其中,把現實和虛幻結合起來,真真假假讓人浮想聯翩,有著濃烈的藝術效果,所以就算不領其意,作為一般的讀物也未嘗不可。若有興趣對其鑽研也會發現很多受益匪淺的東西,本文中也引用了一些頗有良意的句子分享給大家,若親自撫閱將會發現書中更多引人入勝的地方。而且紐約時報也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可見其地位之高,價值之大。而且讀這本世界名著的價值遠勝於用這些錢去消遣娛樂,娛樂帶來的只是短暫的快感,而讀書不只是閱讀時的寧靜和愉悅,還有對人生的思考,對自己的審視,終是受益一生。

讀書是改變人生的一大途徑,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書中能找尋自己渴求的,也能找到自己所面臨問題的解決方案,就算拋開這些人生大道,閒來無事讀一本良書又何嘗不是一件趣事呢。這本《百年孤獨》同樣值得你去品味鑑賞。

相關焦點

  •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用4句話,寫盡孤獨,說透人生
    梭羅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每天走在洶湧的人潮中,心中湧起的卻是無盡的孤獨感。這種荒謬的反差,卻是活生生的現實:我們是一群群居的孤獨者。很多時候,孤獨不在房間裡,而在人群中。人和人之間日益增加的疏離感,令我們感到一陣陣迷茫,彷徨,甚至焦慮。我們一邊尋找可以依靠的同時卻不敢輕易付出,我們害怕承諾,也無力去關愛。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僅15字,卻寫盡人生孤獨
    這本書我至少讀了5遍,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僅15個字,卻說透了人生孤獨,顛覆了我的認知,讓我開始懂得享受孤獨,如果你對人生感到迷茫,對孤獨感到厭惡,這句話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啟發。這句話便是:「生命中所有燦爛,終將用寂寞來償還」01燦爛是短暫的,寂寞、孤獨才是永恆對任何人來說,燦爛都是短暫的,寂寞、孤獨才是永恆。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最扎心一句話,僅16字,卻寫盡人生孤獨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最扎心一句話,僅16字,卻寫盡人生孤獨世界名著《百年孤獨》中有一句話,一共16個字:「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這是本書最扎心的一句話,顛覆了我們固有的認知,寫盡了人生的孤獨。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經典的一句話,只有15字,卻寫盡人生孤獨
    在前段時間看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那麼一定是世界名著《百年孤獨》」。這句話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認可,紛紛表示《百年孤獨》給予人生洗滌。這本書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該書的作者是馬爾克斯,他憑藉著這一本書在文學界名留青史。這本書需要慢慢品味,越看越有味道。
  •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百年孤獨》最經典十句話,讓你明白孤獨真諦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百年孤獨》最經典十句話,讓你明白孤獨真諦這本書被很多人稱為是,一生至少讀一次的書。即便你沒有看過這本書,我相信你也一定聽過。真正讀這本書的人很多,但真正讀懂的人很少《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 《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10個字,卻寫盡人生孤獨
    」-諾貝爾獎致辭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稱讚馬克斯為``塞萬提斯之後的最偉大的語言大師'',其他人則稱讚《百年孤獨》稱之為「拉丁美洲的《堂·吉訶德》「百年孤獨」的藝術魅力在於其神奇的色彩,孤獨的主題和悲劇性的含義,因為幻覺與現實融合創造的神奇環境令人著迷。奮鬥了一百年的馬孔多人民的孤獨旅程是悲慘的。
  • 《百年孤獨》:唯有經典永恆,真正明白這句話的人,或不怕孤獨!
    但如果你們看過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你就能感受出他對陳忠實的《白鹿原》影響有多大。《活著》的餘華說 :「馬爾克斯是個了不起的作家,我對他除了崇拜沒有別的了」。莫言曾說,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 《百年孤獨》震撼人心的16句話,讓你學會享受孤獨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大家人盡皆知的世界名著,就算沒有看過,但是也聽說過,尤其是裡面的經典名句: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更是讓無數人心靈震顫。《百年孤獨》讓作者馬爾克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家,瞬間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成為了「世界文學大師」。
  • 百年孤獨:為什麼看哭那麼多人?因為人生終究是一場孤獨之旅
    ——百年孤獨。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意義?自己的過往,曾經,以及未來!到最後卻發現,人來人往,留給自己的大部分時間卻是一種孤獨。 我們在人群中強顏歡笑,自己都覺得彆扭。每個人的身邊都不缺乏幾個要好的朋友,同事,但是真正能理解你的人,少之又少,沒人認能真正讀懂自己的內心世界。
  • 《百年孤獨》與拉美文學
    數百年來,它不斷遭到殖民和掠奪,緊接著又是內戰和惡魔般的獨裁,一次次殘暴的屠殺和滅絕。因而,《百年孤獨》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是虛構與現實相重疊的產物,正如馬爾克斯所說,不僅僅是文學,而是拉丁美洲異乎尋常的現實,使他獲得了這個獎。然而奇怪的是,馬爾克斯本人並不承認魔幻現實主義,他認為他是純粹的現實主義,書中的那些起義與血腥鎮壓真的都發生過。
  • 《百年孤獨》:百年瞬間即逝,生命的永恆是在輪迴中體味孤獨
    《百年孤獨》對於大家來說一定不陌生,喜歡它的人有很多彩虹屁要講,而不喜歡它的人一看到書的封面就開始進入自閉模式。關於《百年孤獨》的彩虹屁可以說是數之不盡、歷久彌新,從1967年出版至今就沒有停止過:《紐約時報》對它給出了史詩級的誇讚,稱它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加西亞·馬爾克斯,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小鎮的百年興衰榮辱展現出來,代代相傳的命運如同被詛咒一樣,相似的名字代表著相似性格,最終都難逃那羊皮卷上的孤獨。
  • 《百年孤獨》:孤獨就是宿命,輪迴往復,沒有人能逃脫
    也是妥妥地採用了同樣的句式,而這些精彩的開篇,他們模仿的都是《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一段:「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沒錯,莫言1984年買的那本盜版書就是《百年孤獨》,中國諸多知名作家們模仿的也是《百年孤獨》。
  • 《百年孤獨》裡最令人難忘的首飾是它
    《百年孤獨》裡最令人難忘的首飾是它今天說《百年孤獨》裡的首飾。看過《百年孤獨》的人肯定不會對一般的胭脂粉末難忘,而是對《百年孤獨》裡用大量篇幅所寫的這一種首飾難忘:小金魚。當然,看過《百年孤獨》的朋友都知道小金魚只是一種用金屬做成的金魚形狀的首飾。小編初看《百年孤獨》也一直在糾結它是用什麼做的,後來才從某些語句中感受出來了。原文:「奧雷連諾第二以為製作小金魚也許是有利可圖的事。
  • 《百年孤獨》中孤獨的人:一位在情感與道德中堅守孤獨的女人
    《紐約時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百年孤獨《百年孤獨》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認為,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圍繞馬孔多的世界將難以置信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因此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
  • 書評《百年孤獨》:花式抵抗孤獨
    紛雜的情節,層出不窮的人物,常常把我的思路攪成一團漿糊,卻還是一次次的堅持著,因為我想在其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在孤獨面前,我該如何自處。《百年孤獨》,寫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不斷有人出現,又逐漸消失。他們各有個性,有心靈手巧的,有聰明好學的,有強大力量的……他們都有著獨特的魅力,有著各自的成就,待百年過後,他們的故事逐漸被人遺忘,就好像一陣風吹過,飄起的風沙,終有一天塵埃落定。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看不懂全部,就看這一段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看不懂全部,就看這一段赫赫有名的《百年孤獨》自然是要讀的,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看了幾遍,還是沒有從魔幻的迷宮裡走出個頭緒,只覺得進了大觀園,到處是繁花似錦,整體說哪裡好,又說不出來,這一次,又一次拿起書,翻到了這裡,一下子被擊中了心靈。
  • 魔幻史詩《百年孤獨》:人類的孤獨,從來不會只有一種模樣
    這句話出自以角色名稱拗口難讀、人物關係極其混亂複雜著稱的《百年孤獨》一書,在看這本書時,我一直想弄明白一件事情:縈繞在布恩迪亞家族歷史中100多年的孤獨,其本體究竟是什麼?於是我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伊瓜蘭這對表兄妹兼夫妻開始,旁觀著百年時光在七代人中流逝、最終停滯,再回溯到創世紀的第一代,我意識到:生命的頹敗避無可避,而孤獨始終如影隨形。孤獨的6種模樣布恩迪亞,一個6代人都在與孤獨做纏鬥的家族。
  • 《人面桃花》裡的《百年孤獨》影子
    好幾年前讀過格非的《人面桃花》,第一印象是這本書和《百年孤獨》真的很像,有一種宿命的孤獨,還有字裡行間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尤其是開頭,《人面桃花》瘋癲的「父親」突然清醒並且出走,在後文中又閃回講到了他的理想主義。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生命是場單人旅行,孤獨是成長的自我蛻變
    但是人究其一生,從出生到死去,都是孤獨的,無論你在何時何地,有多少人陪著你。小說《百年孤獨》在拉丁美洲的某個半島上,一個海濱小鎮,同一座莊園,布恩迪亞家族整整七代人的恩恩怨怨,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拉美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一百多年來的生活畫卷,其中加入的神話故事,宗教傳說等元素,更讓這部書更加充滿了魔幻色彩,值得我們讀者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