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買加人馬龍·詹姆斯獲布克獎,主角是雷鬼樂鼻祖鮑勃.馬利

2020-11-27 澎湃新聞

牙買加人馬龍·詹姆斯獲布克獎,主角是雷鬼樂鼻祖鮑勃.馬利

鍾娜

2015-10-14 07:30 來源: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10月13日晚,馬龍·詹姆斯(Marlon James)憑藉《七次謀殺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問鼎2015年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圖為頒獎現場。

倫敦時間10月13日晚,44歲牙買加小說家馬龍·詹姆斯(Marlon James)以壓倒性優勢獲得評委青睞,憑藉《七次謀殺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問鼎2015年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他也成為布克獎史上第一位摘得獎項的牙買加作家。

馬龍·詹姆斯生於牙買加,現居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自2007年起教授英語及創意寫作課程。他的前兩部小說《約翰·克勞的魔鬼》(John Crow’s Devil)及《夜女人之書》(The Book of Night Women)初露頭角便獲若干獎項提名,《七次謀殺簡史》是他的第三本小說。全書長達686頁,呈現超過75個人物,緊緊圍繞牙買加雷鬼音樂鼻祖鮑勃·馬利於1976年12月3日被7名持槍男子圍攻、死裡逃生的經歷,通過目擊證人、殺手、議會成員、毒品販子、選美冠軍、FBI、CIA、記者,甚至鬼魂之口重現當年撲朔迷離的事件,是一部神來之筆的口述史。

評委會主席麥可·伍德盛讚《七次謀殺簡史》「驚人的音域和音區」,「書中有許多許多的聲音不斷向你襲來……從頭至尾都讓人驚喜。」他還希望讀者不要被它犯罪小說的外衣所嚇倒,「書中有許多地方非常非常有趣,很有人情味兒……它超越了犯罪的世界,帶領我們深入到一段離我們並不遙遠卻所知甚少的歷史當中。」

據詹姆斯自述,他最初設想的是寫一個小長篇,講一個來自芝加哥的白人殺手在邁阿密受僱暗殺一個牙買加毒品販子。詹姆斯彼時正在重新閱讀犯罪小說,他甚至為故事取好了標題——《看看愛情對我做了什麼》,「估計也就230頁(的故事)吧」。然而最後他洋洋灑灑寫了600多頁,殺手直到第458頁才登場。

詹姆斯多聲部的結構方式同樣也是無心插柳。他寫了若干中篇小說,每一個似乎都和鮑勃·馬利有那麼些關係,然而他卻找不到一個能獨立扛起一部長篇的人物。一籌莫展的詹姆斯對好友抱怨:「我不知道這是誰的故事!」好友奇怪地看著他,回答道:「你幹嘛非得認為這是某一個人的故事?你上一次讀(福克納的)《我彌留之際》是什麼時候?」直到此刻,詹姆斯才恍然大悟,自己其實已經有了一部福克納式的多聲部小說,而鮑勃·馬利則在不知不覺間成了串聯小說的暗線。

《七次謀殺簡史》

今年是布克獎向全球英語寫作者開放的第二年。自1969年首屆布克獎起至2013年,僅英國、愛爾蘭及大英國協國家作者在英國出版的作品才有資格參與評選。今年的短名單呈現出多元化與年輕化的趨勢,入選的六位作家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奈及利亞和牙買加,其中除英國作家湯姆·麥卡錫和印度裔作家桑吉夫·薩霍塔(Sunjeev Sahota)現居英國外,其餘四名作家居於美國。在此之前,麥卡錫是唯一一位作品曾獲短名單提名的作家,而在美國獲獎到手軟的瑪麗蓮·羅賓遜的作品《莉拉》(Lila)及曾獲布克獎的愛爾蘭作家安·瑞特(Anne Enright)並未入選短名單。

在布克獎走向國際化的同時,入圍短名單的六部小說也展示了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薩霍塔在小說《逃亡的那年》(The Year of the Runaway)裡描寫了三個來自印度的年輕人與一個印度裔英國女人在謝菲爾德發生的故事。這些移民各自懷揣過去的秘密,試圖在異國展開新的生活。湯姆·麥卡錫的《撒丁島》(Satin Island)更是一部野心之作:人類學家U被要求撰寫一部概括當代世界的研究匯報,隨著他逐漸沉迷於屏幕上石油洩漏、非洲交通堵塞、殭屍遊行的圖像,他試圖找到一條能將一切發生串聯起來的隱秘邏輯。

同樣讓人矚目的還有這六部小說不約而同的悲劇基調。柳原櫻(Hanya Yanagihara)的《小人生》(A Little Life)在出色地勾勒了四個夥伴深厚友誼的同時,也無情地展示了友誼也無法拯救的心碎與傷痛。看似溫暖平和的《一軸藍線》(A Spool of Blue Thread)讓探親的兒女們圍坐在家中圓桌邊,然後徐徐地揭開家庭生活中的希望、恐懼、敵對、矛盾和秘密。最典型的莫過於基戈澤·奧比奧瑪(Chigozie Obioma)的《漁夫》(The Fishermen)——20世紀90年代中葉,奈及利亞小鎮上四兄弟偷偷外出釣魚,遭遇瘋子阿布魯(Abulu),後者預言四兄弟中的一人會殺掉另一人,這道預言撕裂了親密無間的兄弟紐帶,引發了一連串的悲劇……就連評委們自己也承認:這份短名單書單的確「相當沉重」。

布克獎曾一度被批「過於重視可讀性」,評委們憑藉這次選擇扳回了一局。美籍作家柳原櫻的《小人生》此前被公認為獲獎熱門,佔據英國博彩公司排行榜首位,最終仍不敵詹姆斯的「復調美學與暴力美學」。伍德回憶曾有人告訴他,他們想將獲獎小說贈給母親閱讀,然而詹姆斯的書或許有點太難了。布克獎一向與圖書出版業績息息相關,去年得主理察·弗拉納根的作品《通往北方的小路》在英國售出了30萬冊,在全球售出近80萬冊。英國老牌書店Foyles的網頁編輯表示,「對書商來說,(如詹姆斯)這等野心與創意之作獲得認可和回報是振奮人心的,讀者們已經滿懷熱情地迎接這本書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布克獎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雷鬼先鋒 牙買加音樂教父鮑勃-馬利
    Bob Marley(鮑勃-馬利/瑪麗)(1945-1981),雷鬼(Reggae)音樂教父,牙買加將他的生日定為國家法定節日,不僅是因為他的音樂,也因為他為窮人爭取權利和反種族領域做出的貢獻。可惜英年早逝,1981年死於癌症,年僅36。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發新作 紀念雷鬼教父馬利
    曾以《九月的某一天》獲200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導演凱文·麥克唐納再推新作,他執導的《馬利》近日在SXSW電影節上進行了公映,片中主角鮑勃·馬利的兒子利奇·馬利以及《飢餓遊戲》的演員威廉·丹福均有亮相。
  • 麥克唐納紀錄片新作 《鮑勃-馬利》4月登陸北美
    凱文-麥克唐納紀錄片新作《鮑勃-馬利》4月登陸北美  搜狐娛樂訊 由凱文-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執導的紀錄片新作《鮑勃-馬利》(Marley),日前被美國Magnolia電影公司買斷了北美地區的發行權,影片將在今年的4月20日在北美進行大規模公映。
  • BBC愚人節前向已故藝人鮑勃·馬利發邀請函
    於是,在1976年,馬利決定在牙買加舉行一場名為「微笑的牙買加」的個人音樂會。然而意外發生了。   1976年正是牙買加大選之年,全國人民黨和牙買加工黨這兩個對立的政黨為了獲得大選勝利幾乎使得牙買加分裂了。牙買加人民也分裂成了兩派。暴力和犯罪充斥了整個國家。牙買加總理不得不對全國施行緊急狀態法以控制國內局勢。
  • 布克獎得主馬龍·詹姆斯新作,被評論稱為非洲版《權力的遊戲》
    2 月 5 日,牙買加作家、布克獎得主馬龍·詹姆斯的最新小說《黑豹,紅狼》(Black Leopard, Red Wolf)出版。在新作中,他將歷史、神話和幻想糅合在一起,構建了一個虛構的非洲。2015 年,馬龍·詹姆斯憑寫作生涯的第三部小說《七殺簡史》獲得布克獎,成為布克獎歷史上首位牙買加得主。《七殺簡史》的靈感源自 1976 年牙買加歌手、雷鬼音樂之父鮑勃·馬利的遇刺事件,小說裡多重的敘事聲音和節奏感極強的語言,讓馬龍·詹姆斯被文學界賦予文壇鬼才的稱號。
  • 詹小櫟《想去牙買加》上線 雷鬼節奏致敬Bob Marley
    爵士女伶詹小櫟新專輯第二波主打《想去牙買加》正式在各大平臺上線,《想去牙買加》是一首為紀念牙買加「雷鬼教父」即雷鬼音樂(Reggae)的鼻祖,BobMarley鮑勃·馬利而創作的歌。
  • 《流浪貓鮑勃》講述主角蛻變故事 劇情獲好評
    《流浪貓鮑勃》講述主角蛻變故事 劇情獲好評 2018-11-02電影由《黃石的孩子》、「007」系列導演羅傑·斯波蒂斯伍德打造,講述了街頭藝人詹姆斯與收養的流浪貓鮑勃相依為命,共同蛻變的故事。這部豆瓣8+的高口碑佳作,終於在影迷的千呼萬喚中揭開了神秘面紗。
  • 電影《流浪貓鮑勃》中的主角(和現實是同一隻)貓鮑勃去世了
    #流浪貓鮑勃去世# 電影《流浪貓鮑勃》中的主角(和現實是同一隻)貓鮑勃去世了。鮑勃主人詹姆斯發聲明緬懷:「鮑勃救了我一命。就是這麼簡單。他不僅僅給了我陪伴。在他的陪伴下,我找到了方向和目標。我們一起共同努力並取得了成功。書和電影真是太奇妙了。
  • 鮑勃·馬利精神猶存格萊美 他3個兒子獲得提名
    他的弟弟、現年37歲的史蒂芬馬利擊敗其同父異母兄弟朱利安馬利獲得格萊美最佳雷鬼樂專輯,這是馬利家族過去5年內第四次獲得此獎。  被稱為雷鬼樂之父的牙買加歌手鮑勃馬利1981年因癌症去世,年僅36歲。他1971年推出的專輯《Catch A Fire》引起英美樂界的關注,1973年發行的《Burin'》更是讓全世界樂迷都認識了雷鬼樂。
  • 2019布克獎開出「雙黃蛋」,阿特伍德與埃瓦裡斯託共享獎金
    2019布克獎開出「雙黃蛋」,阿特伍德與埃瓦裡斯託共享獎金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19-10-15 英國時間10月14日,2019年布克獎頒發給了兩位女作家。
  • 電影《流浪貓鮑勃》的原型/主角喵Bob離開了我們
    啊…流浪貓鮑勃去世了…[淚] 電影《流浪貓鮑勃》的原型/主角喵Bob離開了我們。他的主人James發文:Bob拯救了我,他帶給我的不只是陪伴,有他在,我找回了失去的人生方向和目標。沒有哪只貓像他一樣,以後也不會有了,我人生中的光好像滅了一樣,我會永遠懷念他。
  • 電影主角流浪貓鮑勃去世
    中新網6月17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6月15日,因《流浪貓鮑勃》系列書籍和電影而聞名於世的貓咪鮑勃去世。貓咪的主人詹姆斯·鮑恩在它去世後說,「覺得生命中失去了一道光」。據報導,2007年,染上毒癮的流浪藝人詹姆斯·鮑恩發現並收留了被遺棄的鮑勃。鮑勃的到來給鮑恩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改變,讓他逐漸走出了生活的陰影。2012年,鮑恩將自己與鮑勃的故事寫成書籍《流浪貓鮑勃》並出版,之後又出版了5本書,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十分暢銷。
  • 《馬利和我》:被治癒的心靈下,是一場妥協與不屈的相互慰籍
    當約翰和珍妮打開車庫門的時候,他們看到了一片狼藉的車庫和孤零零的馬利。他們並沒有苛責馬利,而是對馬利張開了懷抱。影片的溫情也在於此,整部電影並沒有著墨於馬利對傑羅甘夫婦的感情,而是突出了馬利給他們帶來的麻煩。影片並沒有給我們展現出一種順利成章的感情,而是在馬利製造出這麼多麻煩的矛盾下,傑羅甘夫婦依然深深愛著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