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喜歡蛇的朋友們能關注本號
鮮為人知的血槽殺手——後溝牙毒蛇骨骼結構釋疑
說起毒蛇和毒牙,很多人會想到管牙和溝牙。如果說管牙是動物界完美的致命注射器,那溝牙便如同帶血槽的銳器。溝牙分為前溝牙和後溝牙,眼鏡蛇,環蛇,珊瑚蛇便是典型的前溝牙毒蛇;而後溝牙毒蛇普遍存在於遊蛇中,但具體哪些是真正意義上的後溝牙毒蛇,縱觀論壇上下還是存有一些誤區。下面本人將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圖文結合,從頭骨的角度剖析遊蛇科特化的毒牙——後溝牙。
毒牙(fang)指的是上頜骨特化的牙齒。先展示蛇頭骨大致的四種分化(無毒蛇,前溝牙毒蛇,管牙毒蛇,後溝牙毒蛇頭骨標本暫缺暫缺)。
紅色示上頜骨。
無毒蛇頭骨標本(黑眉錦蛇):
前溝牙毒蛇頭骨標本(眼鏡蛇):
管牙毒蛇頭骨標本(加彭):
說到真正意義的後溝牙毒蛇, 首屈一指便是舉世聞名的boomslang(非洲樹蛇):
國內已知唯一的一條活體boomslang飼養在大連旅順蛇島附近的蛇博物館,一條8歲左右的成年公蛇,純黑色。經某爬友介紹,此蛇曾經是綠色,體色並不穩定,自從07年春季發情變為純黑色,至今沒變回來。
而放眼中國蛇類,遊蛇科中的林蛇屬、水蛇屬、瘦蛇屬、金花蛇屬蛇類則是標準後溝牙毒蛇。它們的上頜骨內側牙齒特化,形成溝壑,根部的開口與毒腺聯通,末端鋒利,形成一套完善的毒液輸出系統。值得提出的是,後溝牙一般不止一顆,同眼鏡蛇科,蝰科的毒蛇一樣,具備3~5顆未發育完全的備用毒牙,圖片中未予顯示。
黃環林蛇的上頜骨:
黃環林蛇後溝牙特寫——典型的注射用的溝牙:
最後,附上眼鏡蛇溝牙背面,腹面,側面解剖鏡圖像:
從眼鏡蛇的毒牙解剖鏡像上,或許可以推斷溝牙是逐漸捲曲進化而成。雖說是溝牙,但實際上側面已經高度封閉,筆者曾多次做過噴射試驗,毒液大部分是從根部的大孔流入,從末端的小孔流出,幾乎沒有側漏。
而虎斑頸槽蛇也具備毒腺,攻擊時,毒液會沿著特化刃齒的傷口流入機體造成傷害,關於這點,門將版主的帖子中有較為詳細的介紹,這裡不再贅述。但從大小上,與相同體型的虎斑比卻是稍遜一籌。
然而,虎斑,赤練這些所謂的後溝牙毒蛇(可能大多數人都覺得是後溝牙的),其實不然,一些蛇類的上頜齒後側確實有顯著的特化,但並不都具備毒液流通的溝壑,不過它們的牙齒並非等閒。以虎斑為例,虎斑頸槽蛇上頜骨靠近口腔後側的無毒牙特化增大,但無溝,取而代之的是扁平鐮刀狀,內側具鋒利的刃。觀察它們捕食蛙和蟾蜍的過程,不難發現這類牙齒具有切割的功能。因為一些蛙和蟾蜍出於自衛的本能,被捕食的時候會吸氣使身體膨脹,給天敵特別是蛇類的捕食,吞咽造成困難,以虎斑為例,虎斑捕食蟾蜍時會盡力使用內側的切割齒將蟾蜍表皮劃開,放出膨脹的氣體。蟾蜍的脹氣防衛和和虎斑捕食蟾蜍的切割動作,或許可以解釋為蟾蜍和虎斑在生物進化史中發生了協同進化。(兩個相互作用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發展的相互適應的共同進化。)
那麼,這種非溝牙的後牙特化到底是怎樣的呢?接下來的虎斑頸槽蛇的頭骨標本可以清晰的展示:
此外,喜歡捕食無尾目的鏈蛇屬蛇類以及頸稜蛇也有類似的明顯特化。下面是頸稜蛇的上頜齒,內側薄而且鋒利,外側增厚:
兩種蛇的上頜骨比較:上為頸稜蛇,下為黃環林蛇:
這種切割齒的形成,可能為了適應捕食蛙和蟾蜍而進化的結果。至於這種相似的特化是可以作為一個新的分類依據,還是不同屬的蛇類因為相似的獵物而發生的趨同進化(趨同進化:不同的生物,甚至在進化上相距甚遠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條件相同的環境中,在同樣選擇壓的作用下,有可能產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態結構。),就有待進一步基因層次的驗證。如果後者的推測成立,那我們可以聯想到海洋中某些魨的自衛手段,在遭受海鱔等的攻擊時,會突然吸入海水將身體鼓成球狀。而這些魨的捕食者會不會也進化出類似虎斑的刃齒來應付這種膨脹呢?若是趨同進化的說法成立,那麼具有這種牙齒的捕食者在海洋生物中的發現也就指日可待了。
▍內容來源: 愛蛇之家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商務合作:18907773441
▍原創投稿微信號:yangsheren或yilai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