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票房」是王晶的答案。
作為商業片導演,王晶不斷用票房證明自己的價值。
徐克拍《東方不敗》大獲成功,香港導演紛紛打起金庸小說的主意。
比如王家衛拉著劉鎮偉成立電影公司,拉到臺灣資本,帶著一幫明星來內地拍《東邪西毒》。
因為拍片太慢,無法按照規定時間交片,逼得劉鎮偉花了27天,用同一陣容拍《東成西就》救火。
王晶不是王家衛,短平快的創作方式才是他的節奏。
看完《東方不敗》中一匹馬被分屍,王晶拍著大腿讚嘆「勁到飛起」,找到影片武指程小東,請他一起拍《鹿鼎記》。
王晶用了2個月拍完《鹿鼎記》,票房長虹,緊接著開拍第二部,又一次見證了《鹿鼎記》的搖錢樹體質。
永盛這邊也希望王晶再接再厲,開發新項目,複製《鹿鼎記》系列的成功。
他們決定玩一票大的,讓王晶開拍《倚天屠龍記》。
1.王晶很忙
1993年的王晶依舊很忙。
主創身份參與的電影,高達11部。
僅以編劇身份創作的影片有《城市獵人》和《神經刀與飛天貓》。
其中自編自導的就有《逃學威龍3》,《笑俠楚留香》,《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武俠七公主》,《追男仔》,《將計就計》和《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隔著二十多年的時光來看,最讓王晶念念不忘的項目還是《魔教教主》。
就在前天,王晶拍完《倚天屠龍記之陰陽聖火令》。
很多人認為王晶在炒冷飯,想要重新圈錢。
後半句我不反對,對王晶來說,電影就是商業手段,不能賺錢的影片他不做。
哪怕他投資許鞍華的《桃姐》,還是看好文藝片的賺錢能力。
有人說王晶在炒冷飯,我不太同意(你可以同意)。
《陰陽聖火令》的演員陣容,扮演張無忌的林峰,演趙敏的是文詠珊,飾周芷若的邱意濃,古天樂和甄子丹客串。
演員中絕大部分演員來自香港。
這也能看出王晶有一種想通過《陰陽聖火令》帶動香港本土演員成長的情懷。
王晶當然知道,如果單純為了賺錢,選用內地當紅演員,更利於收割票房。
作為商業片大導,王晶太明白市場風向和明星的商業價值。
在《魔教教主》裡面,王晶高度複製《鹿鼎記》中的女演員陣容。
假太后的扮演者張敏成為英姿颯爽的趙敏。
建寧公主的扮演者邱淑貞變成嬌俏可愛的小昭。
綠茶氣息濃厚的周芷若沒有用到林青霞、袁潔瑩、陳德容她們,而是找到了黎姿。
三人都在影片中奉獻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場面。
芷若揭面,
小昭轉身,
還有趙敏回眸。
影片結尾處,趙敏飛在空中,告訴張無忌,「就回大都找我吧」。
王晶他們沒想到,趙敏張無忌在大都相會,竟然要等27年。
2.爆款危機
如果《魔教教主》能延續《鹿鼎記》的商業奇蹟。我毫不懷疑,觀眾在1994年就能看到《倚天屠龍記2》。
然而,那一年香港觀眾只等到了臺灣版《倚天屠龍記》,王晶的電影版沒有音訊。
原因很簡單,《魔教教主》的票房成績讓永盛很受傷,票房剛過千萬。
傳聞影片的製作成本高達五六千萬。
對於這個說法,我持懷疑態度。
1993年的票房冠軍也只有4000多萬。92年香港票房冠軍《審死官》也只有4900萬,讓永盛嘗到甜頭的《鹿鼎記》也只有4100萬。
影片成本超過當時的票房上限,營收風險太大,永盛不會幹。
更何況一部成本千萬的電影,票房至少需要3000萬才能回本。如果永盛想要賺錢,投資5000萬,至少需要1.5億港元。
以港臺市場當時的購買力,向氏兄弟不會這麼幹。
無論真實的成本是多少,《倚天屠龍記》沒有立刻出第二部,都能證明,這部電影讓永盛賠錢了。
在1993年的票房排行榜上,《魔教教主》的票房排在29名。
有意思的是,《魔教教主》票房不如李連杰的片酬。
1992年,李連杰藉助蔡子明的力量,順利離開嘉禾。
原本想要自立門戶,和蔡子明大幹一場。
當年4月16,蔡子明被槍殺。
孤立無援的李連杰找到了永盛老闆向華勝向華強。
向氏兄弟非常看好李連杰的票房號召力,與其籤約,兩年拍6部電影。
永盛公司向李連杰支付7200萬港幣的片酬,折算下來,一部電影片酬就是1200萬。
《魔教教主》正是其中一部。
原本想要複製《鹿鼎記》系列的成功,結果卻拍了部賠錢貨。
多年以後,我們會發現這是金庸武俠電影衰落的徵兆,也是香港電影日落黃昏的預言。
3.魔改王
王晶拍片快,作品多,絕大部分都是時裝片。
古裝片只有《鹿鼎記》系列,《新少林五祖》,《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魔教教主》這幾部。
這是商業考量的結果。
古裝片需要在服裝造型、場景搭建上花費更多資金,不像時裝片那樣,可以減少成本,獲得最大利益。
《魔教教主》是王晶為數不多賠錢的作品。
我們不能將原因歸咎於王晶的敷衍。
他拍《魔教教主》時,依舊拿著拍《鹿鼎記》系列的創作熱情,大膽魔改,嬉笑怒罵。
王晶為《鹿鼎記》注入了更加無釐頭的風格。
比如韋小寶可以坐在六七張疊起來的椅子上講陳近南的故事。
而陳近南一出場,為了逃命鑽狗洞。
在王晶的電影中,英雄不再是英雄,而是裝腔作勢的投機分子。
陳近南可以一臉正氣地和韋小寶說,反清復明不過是要搶回屬於我們的錢和女人。
把反清復明當作人生理想不過是忽悠笨蛋的手段。
在改編《倚天屠龍記》時,王晶不再拘泥原著中的文化內涵,而是繼續大膽顛覆,突出張無忌魔性的一面。
大家都知道,原著中的張無忌天真善良,正宗老好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優柔寡斷。
在《魔教教主》裡,他非常富有心計。
用激將法引誘火工頭陀,學到九陽神功。
聽聞學會乾坤大挪移就可以當上明教教主,他練會後果斷毀掉秘籍,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即便是光明頂大戰,張無忌能夠救下明教,放過六大門派,不是他息事寧人,以大局為重,而是想要發展勢力,秋後再算帳。
王晶對張無忌的魔改未必讓當時的觀眾滿意。
畢竟很多人對金庸小說有很強的原著濾鏡,這也影響了《魔教教主》的口碑。
另一方面,跟風拍攝是香港電影圈的不良風氣(永盛影業就是靠此發家)。大家看到金庸武俠風靡一時,於是就紛紛開拍。
在拍攝《魔教教主》之前,李連杰就創辦正東影業,投資製作了《功夫皇帝方世玉》和《少年張三丰》,王晶自編自導《黃飛鴻之公雞鬥蜈蚣》。
此外還有《白髮魔女》和《白髮魔女傳》等武俠片的湧入,讓觀眾愈發感覺審美疲勞。
這也影響了《魔教教主》的發揮。
香港本土票房不能打,更糟糕的是,好萊塢電影開始在臺灣市場攻城略地,港片逐漸失去了臺灣市場。
1993年是港片的巔峰歲月,年產量高達187部,年總票房11.44億港幣,隨後逐年降低。
前文也提到,1993年港片票房冠軍《唐伯虎點秋香》剛剛過4000萬,遠遠低於92年《審死官》創下的4900。
讓港片電影人寒心的是,《侏羅紀公園》在香港拿到6000萬票房。
《魔教教主》讓永盛嘗到敗績,王晶也在後來尋求突圍,開始拍情色片。
一個搶盡風頭的商業大導,在港片衰落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三級片導演。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一個時代,就這樣不可避免地結束了。
#王晶版倚天屠龍記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