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26日電(記者鄭明鴻 羅羽)晚上8點左右,家住貴陽市小石城磐城小區的王小芬乘坐電梯下到一樓,通過人臉識別進入設立在一樓的智能健身房。此時,已有不少小區居民正在健身房裡鍛鍊。
兩名社區居民使用智能健身房的健身器械鍛鍊。
王小芬徑直走向腿部推蹬機,準備開始鍛鍊。因為2019年2月騎車外出時的一次意外,她的膝蓋動了手術。今年4月取出鋼釘後,醫生叮囑她要加強腿部力量訓練。
「我每天晚上都來,每次練20分鐘左右,強度還不能太大。」王小芬原本計劃去商業健身房,得知智能健身房入駐小區後,她打消了這個念頭。「我家就住在樓上,坐電梯下來只要3分鐘,很方便。」
王小芬提到的「智能健身房」是貴州省首家24小時智能百姓健身房,於今年7月10日正式創立。記者在健身房看到,除跑步機、划船機等需付費使用外,其他器材均免費開放。健身房還聘請專業瑜伽教練,開設了相關課程。
一名社區居民在智能健身房的跑步機上跑步。
「健身房可以提供體質檢測及監測服務等。結束運動後,市民可通過手機查詢自己的各項體測和運動數據,便於進一步科學規劃健身方案。」健身房項目拓展經理李偉說。
據國家體育總局2015年發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就近進行體育鍛鍊是大多數受訪者的選擇。智能健身房則滿足了此類用戶的需求。
今年32歲的小區居民張磊平時工作繁忙,此前沒有健身習慣,閒時大都在家裡帶孩子或者打遊戲。智能健身房開業當天,他花240元辦了一張年卡,目前每周至少來健身房鍛鍊4次,每次1個小時左右。
「對於普通健身,這個健身房已經足夠了。主要是離家近,很方便。」張磊告訴記者,磐城小區到最近的商業健身房有近4公裡路程,不堵車的情況下,開車需要10多分鐘,「主要是不方便停車」。
「這裡之前是一個閒置的架空層,健身房入駐後,解決了小區活動場地少的問題,給業主提供了更多休閒選擇,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磐城小區物業經理蘇津說。
一名社區居民在智能健身房內打桌球。
記者了解到,在北京、重慶、浙江和湖南等省(市),智能健身房已有嘗試。2017年,主打24小時自助健身、按分鐘計費和移動手機端掌握健身信息等特色的智能健身房在重慶興起。之後,智能健身房逐步在一些寫字樓和小區流行開來。
「智能健身房滿足了小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也成為新冠肺炎疫情後居民就近健身的優先選擇。」李偉說,每天晚上都有不少居民前來鍛鍊。
記者在健身房看到,跑步機、划船機和桌球桌等器材較受歡迎,腳蹬機和坐式拉背等器材則有些被「冷落」。在張磊看來,這是因為大多數居民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器材,相關知識還有待普及。
記者還發現,由於採用全智能無人管理系統,部分居民前來鍛鍊時,也將小孩帶進了健身房,這帶來一定安全隱患。李偉告訴記者,他們正在面向社會招聘健身教練,近期將會有教練到崗上班,「教練到時候可以起到監管作用」。
李偉介紹,他們目前正在籌劃創立第二家智能健身房。「磐城小區這個健身房的面積是166平方米,空間小,擺放的器材有限,在以後的推廣中,我們希望能拿到200平方米以上的場地。」他說。
圖片:新華社記者鄭明鴻攝
中文編輯:王楚捷
新媒體編輯:韋驊
籤發:彭東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