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縣地處皖西北邊界,黃淮海平原腹地,與豫皖兩省九個縣市區接壤,面積1839平方千米,人口223萬人,是全國內地第一人口大縣和傳統的農業大縣。
2019年,全縣畜牧業總產值59.97億元,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37.8%,畜牧業已成為臨泉縣的支柱產業。全縣肉羊飼養量133.19萬隻,肉牛飼養量17.4萬頭,牛羊業總產值28億元。
臨泉縣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深耕牛羊產業,在牛羊的養殖方面積累了獨到的經驗,在牛羊肉加工銷售上,有上百家牛羊肉貿易企業常年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經商,並且佔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
在《物產中國》紀錄片拍攝期間,澎湃新聞專訪臨泉縣副縣長張亞平。請他談談對農業大縣來講,牛羊養殖對農民脫貧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應。
張亞平:臨泉縣有幾千年的牛羊養殖歷史,改革開放前,養羊業屬於家庭副業,養牛主要是耕牛,肉牛市場的牛源主要也是淘汰的耕牛。土地承包到戶後,牛羊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臨泉縣農業生產的支柱產業,臨泉的農牧業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是起步期(1979—1996年)。由於優質牛羊良種的引進和規模化養殖技術的推廣,農戶養殖積極性大大提高,規模養殖場初步興起,牛業發展由役用型向肉用型轉變,牛羊產業從家庭副業發展成為農業產業。
二是基礎期(1997一2014年)。隨著國家對牛羊產業政策扶持,「秸杆養畜」、肉牛改良等項目在臨泉的實施,規模化、標準化、良種化成為牛羊產業發展特色,臨泉縣牛羊養殖在全省佔有重要位置。
三是快速發展期(2015年至今)。2015年臨泉縣提出中原牧場戰略,制定了《打造中原牧場加快綠色肉羊產業發展2611行動計劃》,大力發展牛羊產業,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實行產業化、品牌化戰略,加快臨泉牛羊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一二三產初步融合,牛羊養殖數量均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縣畜牧業總產值59.97億元,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37.8%,畜牧業已成為臨泉縣的支柱產業。
澎湃新聞:在發展牛羊產業這塊,臨泉縣具備哪些優勢?臨泉黃牛和臨羊從外形、肉質等方面來看又具備哪些特質?張亞平:臨泉發展牛羊產業,有四個主要優勢:一是臨泉縣位於全國肉羊肉牛主產區和中原優勢牛羊產業帶,臨泉自古以來就有牛羊養殖的習慣,具有牛羊業跨越式發展的傳統優勢。二是臨泉有豐富的秸稈資源,每年產生優質的農作物秸稈,通過加工都是牛羊的優質飼草。三是牛羊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全縣肉牛和肉羊平均胴體重分別達234千克和18.8千克,比2015年分別提高了13.5%和 11.7% 。四是牛羊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全縣草食畜牧業初步形成了集良種繁育、規模化飼養、屠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產業鏈條逐步延伸完善。
臨羊具有形體俊美,繁殖力高,適應性強,肉質好、生長速度快等特點。臨泉羊肉系列產品具有肉質細嫩、香淳不羶、味道鮮美、口感清爽的特點。臨泉黃牛主要以半放養狀態為主,個體較大、繁殖性能好、出肉率高等特點。
澎湃新聞:從養殖方式、加工產品類型和銷售模式等方面來說,目前臨泉縣的農牧業發生了哪些變化?張亞平:臨泉牛羊養殖方式經歷了由家庭農戶散養到小規模集中養殖、再到大型標準化示範場的三個階段的轉變,目前主要以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為主,散養戶主要以母畜養殖為主,2020年臨泉牛羊養殖規模比重達到78.5%。
2015年以前臨泉牛羊產品加工以個體戶屠宰為主,沒有大型的牛羊產品加工廠,牛羊外銷主要以活畜為主。截止到2020年11月,臨泉已經建設3個牛羊肉加工廠,產品達40多個。以前臨泉牛羊買賣主要以經紀人為主,現在我們建設了安徽省最大的牛羊交易市場,交易更加規範便捷,育肥牛羊採取訂單式生產與銷售,原來是等著經紀人到戶進行購買,現在是剛飼養就已經籤訂協議,所以也不愁銷售。牛羊肉產品採取線上線下進行銷售,中原牧場公司在合肥市設立4個直營店,並在新媒體進行線上銷售,取得了較好的市場份額。
張亞平:2019年全縣肉羊飼養量133.19萬隻,肉牛飼養量17.4萬頭,產值28億元;積極引導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2019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35萬畝,產量107萬噸,產值9.6億元。2015年以來,全縣牛、羊及其它農特產品共助力3.7萬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澎湃新聞:在政策上,相關政府部門給予畜牧業哪些支持?張亞平:從政府層面,我們出臺了多項畜牧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及時調整劃定禁養區,為畜牧產業發展釋放空間。「中原牧場」作為臨泉縣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日益響亮。
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縣政府出臺了《臨泉縣現代農業發展扶持辦法(暫行)》,整合全縣涉農獎補資金,對建設倉儲、曬場、產品展示廳、保鮮冷藏庫、農產品產地小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購買農副產品加工設備以及對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予以補貼,有效調動農產品深加工業做大做強做優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積極為企業爭取省財政支持,爭取阜陽市「雙輪驅動」政策獎補。
在鼓勵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同時,縣政府積極搭建農產品銷售平臺,為特色優質農產品找出路。深入推進農產品「上線進城」,開通京東臨泉館、京東臨泉扶貧館,與淘寶、安徽移動「和生活」、「環球捕手」、「安徽壹號農倉」等大型電商戰略合作;全力打造「中原牧場」區域公用品牌,大力實施「母子品牌」戰略,深耕「厚道臨泉人,放心農產品」文化品牌,提升品牌營銷能力;組織農業企業參加合肥、上海農交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農民豐收節,提高企業知名度,暢通企業產品銷路,壯大龍頭企業隊伍。
澎湃新聞:臨泉在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方面有哪些經驗?遇到了哪些困難?張亞平:臨泉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油肉生產基地,是「全國生態示範區」,有著豐富的優質農特產品。但臨泉農產品大多採用傳統的生產模式,企業品牌意思不強,產品附加值低,銷售困難,品牌競爭力低一直是困擾臨泉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為解決這個難題,臨泉申請註冊了臨泉縣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原牧場」。由專人進行建設推廣,對全縣農產品進行整合,免費為企業產品提供包裝、設計,授權企業使用區域公用品牌,實行雙商標運營,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虎頭姜、領頭羊、芥菜、譚筆、貢文王等「臨泉五寶」聞名遐邇,中原牧場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負責公用品牌的運營管理,推廣「中原牧場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通從基地、加工、流通、品牌和市場全鏈條。
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面臨幾方面挑戰,一是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引導力還不夠,部分生產企業未納入管理,已納入企業產品、包裝、價格、渠道未完成區域統一。二是區域公用品牌品牌意識不夠高,目前只是貼標銷售,品牌定位和口號未體現,企業形象體統未完成打造。三是區域公用品牌運營主體資質不全,不具備分包資質,無法為縣適銷產品提供平臺保障。
澎湃新聞:請談談臨泉縣關於農特產品產業發展的規劃?張亞平:近年來,臨泉積極實施全縣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行動計劃。圍繞優質畜禽、糧油、果蔬、水產、花卉、中藥材、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聚焦聚力,久久為功,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創建,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生產基地穩固、加工提檔升級、銷售渠道暢通,將全縣建設成為長三角重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力爭到2025年,重點培育2個優勢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全縣建立由市場主體主導的縣級以上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類、加工類、供應類示範基地16個,面向滬蘇浙地區的農副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品年銷售額達到80億元。
推動食品產業轉型發展,建設特色食品產業園,促進食品產業集聚和整合,形成產業整體競爭優勢,進一步推廣「中原牧場」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將臨泉的特色農副產品推向更廣闊的的市場,把食品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
張亞平:臨泉的牛羊產業發展對環境沒有影響,反之還促進了臨泉生態環境的改善,牛羊產業的發展有利於秸稈的過腹還田。臨泉大力推廣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新發展理念。在環保方面主要推廣:養殖場全部實現「一控兩分三防兩配套一基本」。「一控」:即改造飲水節水設施。採用節水型飲水器,或採用防噴濺水嘴加裝飲水收集外排裝置,控制用水量,壓減汙水產生量。「兩分」:即改造建設雨汙分流、暗溝布設的汙水收集輸送系統,實現雨汙分離;改變水衝糞、尿泡糞等溼法清糞工藝,推行幹法清糞工藝,實現乾濕分離。「三防」:即配套設施符合防滲、防雨、防溢流要求。「兩配套」:即養殖場配套建設堆肥棚和厭氧發酵池。「一基本」:即糞汙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尤其是近兩年臨泉針對肉牛的規模及養殖特點,摸索總結出新型場床一體化綜合配合技術。即通過對傳統牛舍的改進,增加了牛棚副棚,採取在主副牛舍牛床鋪設碎秸杆,讓牛糞便進行充分混合、自然發酵後出售,主棚內每周清理1次,副棚內的糞汙與墊料每年清1-2次,清理出的糞便出售用於雙孢菇的種植和蚯蚓的養殖,完全實現了糞汙的零排放。目前這種模式已被列為省種養結合典型案例進行總結提高並推廣,同時臨泉畜禽養殖糞汙資源化利用模式被農業農村部作為先進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澎湃新聞:臨泉牛羊產業發展目前還面臨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臨泉縣都推出了哪些對策?張亞平:近些年臨泉縣牛羊產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養殖用地不足。臨泉土地資源緊張,89%的耕地被劃定為永久性基本農田,設施農業用地供應不足仍然制約牛羊產業發展,尤其是大型養殖項目無法落地。二是畜牧技術人才缺乏。受交通、生活條件和薪資待遇限制,臨泉規模養殖企業普遍缺少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人才,散養戶技術更加薄弱,不能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需求。三是畜牧產業鏈條不完善。缺少大型的畜禽良種繁育場,畜產品深加工程度不足,市場競爭力還不強,產業連結機制還不完善。四是牛羊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金融支持力度不夠,養殖企業貸款困難,部分企業流動資金缺乏,產業發展後勁不足。五是基層動物防疫及技術服務力量相對薄弱。目前國際國內重大動物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任務艱巨,但基層動物防疫及技術服務人員勞動報酬低、工作條件差,影響服務質量。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採取了一系列對策:一是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利用好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土地「三調」時機,最大限度為臨泉畜牧產業爭取發展空間,爭取建設一批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
二是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步伐,積極實施安徽省「158」行動計劃,大力開展安徽省「一縣一業(特)」肉牛肉羊產業全產業鏈示範創建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示範創建。加大招商力度,積極引進大型規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進駐。加快畜牧產業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推動寶臨食品肉牛養殖產業化聯合體項目、綠帝食品肉牛養殖小區項目和中原牧場冷鮮城項目早日建成投產。加快「臨羊」新品種培育步伐,重點建設一批畜禽良種繁育基地,搶佔畜牧產業發展高地。
三是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安徽科技學院牛羊產業研究院儘快建成、運營;充分發揮安農大皖西北試驗站科研示範作用;積極與與中科院、省農科院等省內外科研院校加強合作,為我縣畜牧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加快引進推廣應用新技術,開展技術攻關,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作用。加強畜牧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畜牧專業人才引進、培養和技術推廣服務力度,創新技術推廣模式,全面提高畜牧業產業科技含量和科技貢獻率。
四是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深入開展質量強縣創建活動,加大營銷力度,積極宣傳推介「中原牧場」區域公用品牌,推進畜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和商標註冊工作,爭創知名商標、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實施品牌引領戰略,提高「中原牧場」綠色畜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五是進一步加大畜牧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力度。出臺支持牛羊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加大財政獎補和金融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擔保方式,推動金融對接,充分利用農業發債、產業基金、網商銀行貸款等形式為產業項目融資,引導「勸耕貸」等商業貸款向畜牧產業傾斜,千方百計為養殖企業和畜產品加工企業解決資金難題。六是進一步增強服務功能。加強基層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防疫技術服務體系,壓實動物防疫責任。充分發揮產業推進小組作用,強化服務保障,提高市場服務能力,切實推進畜牧產業規範化、標準化、制度化進程,提升畜牧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減少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
澎湃新聞:你剛剛講到臨泉縣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請談談合作方向,以及這些合作將從哪些方面提升或者改變臨泉的牛羊產業現狀?臨泉十分重視科技創新,高度重視並長期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與中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合肥機械智能研究所合作在臨泉縣共建印遇龍院士工作站和國家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重點試驗室,重點開展牛羊產業技術研究;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建皖西北綜合試驗站,成立草食畜牧業產業聯盟,為全縣數百家牛羊養殖企業提供全面服務,重點開展「臨羊」新品種選育工作;與安徽科技學院共建臨泉牛羊產業研究院,著力解決牛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難題;與安徽省牛羊產業技術體系共同開展牛羊產業科技競爭力提升行動等,為臨泉畜牧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臨泉牛羊產業發展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是明確了牛羊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近年專家團隊先後幫助我縣編制了《打造中原牧場加快綠色肉羊產業發展2611行動計劃》《中原牧場戰略提升規劃》《臨泉縣肉羊產業發展三年規劃》等產業發展規劃,指導臨泉制訂了《臨泉縣現代農業發展扶持辦法》《臨泉縣加快肉羊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等產業發展政策,積極協助開展省「一縣一業(特)」肉牛肉羊產業全產業鏈示範創建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示範創建,切實發揮規劃引領和政策引導牛羊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用。
二是「臨羊」育種工作得到重大突破。通過安農大和我縣專家團隊的不懈努力,臨泉已建成安徽白山羊祖代種羊場1家、「臨羊」核心選育場3家、擴繁場3家,目前正在抓緊申報國家山羊新品種審定。
三是實現畜牧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在專家指導下,臨泉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全縣620家養殖場(戶)實現農牧結合,目前升級改造規模養殖場(戶)449家已經全部完成,建成4家集中處理中心(有機肥生產企業),大型規模養殖場(戶)配套率100%,臨泉畜禽養殖糞汙資源化利用模式被農業農村部作為先進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充分發揮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秸稈優勢,積極申報和實施國家糧改飼及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2017-2020年我縣連續4年實施「糧改飼」試點項目,資金總額佔全省的1/4。專業草業公司快速崛起,全縣現有草業公司22家,年加工玉米等作物秸稈飼料能力達到60萬噸,年帶動農作物秸稈飼料化轉化增收1.8億元以上。
四是中原牧場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在專家團隊指導下,臨泉建立了畜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出臺了《臨泉縣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原牧場」管理實施細則》,啟用了「中原牧場」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目前全縣共創建部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1個、省級示範場3個、市示範場19個,共有17個畜產品通過「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認證,擁有「中原牧場」、「臨羊」、「流鞍河」、「泉河灣」、「綠帝」、「鮦牛」等一大批註冊商標,中原牧場畜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顯著提升,牛羊產業鏈條進一步完善,一二三產融合步伐加快,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