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全球政治經濟體系逐漸確立,形成了關貿總協定(後來的世貿組織)、貨幣體系、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四大支柱。從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開始向外轉移中、低端製造業,經濟重心脫實向虛。美元霸權要求貨幣不斷向外擴張。由於逐利需要,金融財團謀求最高投資效益,表現為國際資本不斷在全球流動,尋求最大利潤增長點,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強大動力。
客觀上講,這個經濟秩序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是融入其體系的一分子。改革開放後,中國加入到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當中。當時,在該體系中,從產業地位看,美國處於經濟鏈高端,通過提供資本和服務獲取收益;中國處於經濟鏈低端,通過從事製造業提供實物產品獲取收益,中美因垂直分工形成互補型經濟結構。從經濟關係看,美國長期佔據優勢,是主導一方,由於享有較大份額規則制定權,「允許」中國加入體系以獲取極大經濟利益;中國居於弱勢一方,積極爭取參與到體系之中,以推進自身現代化進程。從國家經濟生態看,美國是一個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虛擬經濟國家,主要靠佔有全球資本收益為生;中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實體經濟國家,是世界實際財富增長的主要貢獻者,為美式全球體系的持續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不但切實履行各項承諾,還不斷主動擴大開放。在服務貿易、保險證券、通信網絡、銀行金融等領域逐步放開;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完成相關法律修改,使其符合國際規則,並積極採取措施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執法力度;在進口貿易方面,多次主動下調關稅。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為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將在激發進口潛力、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等方面加大推進力度。在國際經濟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2018年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30%增量,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貢獻者,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主要動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直自詡二戰後國際規則秩序的主要倡導者、自由貿易標杆與旗幟的美國,近年來卻迅速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當前美國「退群」成癮,頻頻放言「很多國家都佔了美國便宜」「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是世界經濟秩序的破壞者」。2018年,美國政府不顧中方勸阻,執意挑起貿易摩擦,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以「智慧財產權侵權」為由頻頻發難,打壓中興、華為等中國企業,手段之卑劣令人髮指。當地時間2019年5月15日,美國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美國企業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企業所生產的電信設備。包括路透社在內的許多西方新聞媒體明確表示,這是針對中國華為公司所採取的最新舉措。
世界經濟秩序,中美到底誰是破壞者?為何美國如此針對中國?想進一步弄清其中真相,就要從美元霸權原理談起。
現代國際關係理論奠基人、美國著名學者漢斯·J·摩根索認為,大國都把權力當作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外交看成是以和平手段來實現國家利益,一旦外交失敗,軍事手段就會緊隨其後。美元通過綁架世界主要大宗商品買賣結算使各國不得不接受其作為世界貨幣,美國從中享用低廉又高昂的鑄幣稅。就像摩根索所說,一旦有國家反抗美式剝削,美軍便會緊隨其後對其進行軍事打擊。而若要維護美軍的絕對強勢,需要強大的科技做後盾,以研發製造具有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美國正是由於科技的冠絕全球,才保證了美軍作戰能力與其他國家的代差優勢,從而保證了美軍成為懸在受剝削國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所以,科技才是美元霸權最核心的支撐。
一直以來,在對待中國方面,美國的基本經濟政策是,將中國作為製造國家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但要阻止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遏制中國的發展,以維持和確保對美國最為有利的垂直分工體系,從而榨取更多利益。當前,中國製造業產值已大幅超過美國,科技競爭力也大幅提高,這無疑挑戰了美元霸權核心——科技優勢,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打斷中國的高科技發展進程,是美國維護美元霸權的內在要求。
世界經濟秩序,中美到底誰是破壞者?綜合上述現象與原理,不言而喻。(作者:郝立山,系國防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