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初,洪秀全就以民族革命為宗旨發布《奉天討胡檄》,試圖以此標榜其行動的正統性、正義性,這與朱元璋北伐元朝時發布的《諭中原檄》如出一轍。
在檄文中,洪秀全稱滿清統治者為「胡虜」和「妖人」,大力宣揚滿人入主中原時曾經犯下的滔天罪惡,否定其統治中原的合法性。
定都南京之後,洪秀全親率文武百官前往明孝陵,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並宣讀了《祭明太祖陵寢文》。
在祭文中,洪秀全稱自己為朱元璋的「不肖子孫」,沉痛哀悼明亡往事,並以為漢族復仇相號召:
「昔以漢族不幸,皇綱覆墜,亂臣賊子皆引虎引狼以危中國,遂使大地陸沉,中原板蕩,朝堂之地,行省之間,非復吾有,異族因得以盤踞,靈秀之胄,雜以腥羶,種族淪亡,二百年矣。」
這是洪秀全為自己樹立光復漢人河山的政治旗幟,他希望以明亡的歷史記憶煽動漢族人民的反清情緒,為自己的起兵尋找合乎道義的法理。
洪秀全宣稱他是「體吾皇之心,與天下附託之重」,其兵鋒所到之處是為「藉吾皇在天之靈,默為呵護,君臣用命,百姓歸心」,定都南京是「謹依吾皇遺烈」,他的終極目標是效仿朱元璋「指日北徵,驅除異族,還我神州」。
通過這次謁陵的政治演出,洪秀全將自己塑造成了朱元璋的後繼者和漢人的拯救者。
由此,朱元璋推翻蒙元的偉大功績使他成為恢復漢官威儀的民族英雄,他的政治形象開始逐漸成為漢民族的精神象徵重回人們的歷史記憶。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在清王朝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土崩瓦解,然而,這場持續 14 年之久的戰火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始終蔓延著強烈的革命氣息,使華夷有別這一古老的民族思想得以重新煥發出時代的生機並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撰稿]朱儒超(讀史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