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烈日下,一名男子癱坐地上,一絲不掛。在他身旁,一名男子用棍子抵住其下頜,另一男子揪住其頭髮。其四周,多人舉著橫幅,譴責裸身男子。8月20日,上述視頻在網絡流傳。據報導,此事發生在四川成都龍泉驛區十陵鎮,事因是裸體男子拍攝虐狗視頻,併網絡傳播牟利,當地動物保護志願者將其「抓獲」並遊街示眾。
以「虐人」報復「虐狗」更可怕
結果只能更糟
虐待動物並以此牟利,當然令人不齒;而以暴制暴,打罵、侮辱「虐狗」者,不僅道德有虧,更涉嫌違法。事情不複雜,道理很淺顯,但類似「虐狗」「虐人」現象依舊時有發生,每每爭議爆屏。
更可怕的是,每一次爭議與討論,非但不能正本清源、平息爭議,反而放大了對立雙方虛妄的道德優越感。信息傳播在「人與狗」紛爭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深思。
事實證明,以「虐人」報復「虐狗」結果只能更糟,以暴制暴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使對立雙方在下一次衝突中變得更加不理性。本次事件中,志願者以「臥底」和「釣魚」的方式揪出「虐狗」者,又以「裸身示眾」的方式報復對方,這已涉嫌尋釁滋事和侮辱罪,志願者卻稱,此舉雖不妥但也是「不得已為之」。明明已涉嫌違法犯罪,還有滿腹委屈,仿佛一身正義,這種姿態比「虐狗」更可怕。
是在虐自己的心
在這些事件中,「人肉」者們往往化身為「正義使者」,將自己立於道德高地去審判對方,在他們眼中,網絡暴力不是暴力,一個人做了不好的事情,就應該在網上曝光,完全沒有考慮到這是「以暴制暴」。我們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私自洩露個人信息是違法行為。如果說對虐狗者是道德上的譴責,那麼對於「人肉」者來說,卻是要負法律責任。只是,在群情激憤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對虐狗者深惡痛疾,對「人肉」者卻不管不問。細細想來,那些「人肉」者們,和虐狗者又有什麼區別呢?只是施虐的對象不同而已,而且更具有破壞性。
網絡給了我們更多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但並不代表著,在網絡平臺上我們就可以不遵守法律規定。在網絡環境下,人人都是圍觀者,但也都有可能成為當事者。網絡暴力一天不除,今天如何對待狗主人,有一天我們就可能會被如此對待。
「虐狗」變「虐人」,值得雙方反思
違背文明和諧社會應有之義
珍愛生命,保護動物,維護動物福利,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堅決反對任何殺戮、虐待、殘害、遺棄動物的行為,這是文明和諧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一個公民應遵守的道德規範。從某種意義上講,動物生存狀態的優劣,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指標之一。另一方面,保護動物,也應該用文明的方式進行。愛狗人士保護小動物的善行無可非議,問題是,採取拉橫幅示威、毆打侮辱虐狗者等過激行為,在維護了狗福利的同時,卻侵犯了人的權益,甚至觸犯了刑律。特別是,在沒有立法禁止虐待狗、宰殺狗的前提下,單憑一個小動物保護協會和幾個志願者,去開展護狗行動,顯然力不從心,也意義不大。
折射動物保護困境
據了解,我國涉及動物保護的法律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但這部法律主要針對反走私、反盜殺等違法行為,並沒有考慮「動物福利」問題,且被列入保護範圍的動物種類有限。狗並非是野生動物,當然不在此法保護之列。而備受人們期待的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保護法》,卻仍然停留在專家建議階段,遲遲未能出臺,讓我們體驗到了動物保護之艱。
按照建議稿的內容,如果傷害動物,將視情節處以不同金額罰款,如果虐待動物致死,將負一定的刑事責任。建議稿中著重強調了「動物福利」的重要性。也就是強調動物的生理福利、環境福利、衛生福利、行為福利和心理福利,強調各種動物從生至死應擁有最基本的權利。可以想像,如果動物保護法得以施行,「虐狗」變「虐人」之類的尷尬事件,就不會重演,也不會再出現如此難斷的「狗官司」。
用法治阻斷「人虐狗後被人虐」的循環
在很多發達國家,虐待動物將面臨嚴重處罰,不少國家為此頒布了動物福利法或動物保護法,即便是在我們看來很隨意的飼養寵物行為也須依法而行,人類須盡到飼養責任,隨意遺棄寵物將受到法律懲罰。反觀國內,《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瀕危野生動物,對於其他動物尚沒有專門的動物保護法。我國在動物福利方面的法規確實還有空白,圍繞各種涉狗矛盾衝突,不能單靠道德的力量,最終應該由法律來規範。
然而公眾的動物保護觀念中也存在諸多誤區,誰該保護、怎樣算違法等問題還有待釐清。如果沒有法律的約束,不要高估人類的自覺。除了早日彌補國內對虐待動物的法規缺失,更希望在教育中補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一課。無論從現代生命倫理觀來看,還是從現實選擇來看,我們需要構建動物福利保護的理念,提升道德、構建文明,從而阻止虐殺虐待動物行為繼續發生。
同情和憐憫是人類共有的心理,對殘忍的厭惡是大多數人普遍的道德自覺。反殘酷是動物福利的基本內容,這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性發展的需要。消除對動物的殘忍和虐待,能有效淨化人們的心靈。善待動物,也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表現。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說:關心動物是一個人真正有教養的標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愈高,其道德關懷的範圍就愈寬廣。
(據京華時報、大眾網、長江網、東方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