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出現乾枯落葉,需要先將乾枯的枝幹部分剪除,這樣不但是為減少養分消耗,也可以避免惡化的情況持續蔓延,目的是為留下的部分能夠恢復長勢。然後,需分析造成這樣的原因,在後期的管理中進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才是避免類似情況再次出現的有效手段。
通常,根據我個人來看,造成杜鵑乾枯落葉的常見的原因主要有,光溫強度過高、澆水不恰當、土壤有狀況三個原因。可根據自己日常養護管理,觀察杜鵑目前的狀態後,確切的判斷出是因為什麼。
答案詳解
1、光溫強度過高
杜鵑花其實很嬌氣,在其正常生長過程當中,是既怕寒冷又懼酷暑。一般來說,養護杜鵑的溫度,適當調整在25度左右最好。然而,正常的夏季溫度,動輒30度以上才是常見現象。這個時候的杜鵑,就會進入休眠,植株停止生長,養分吸收減少。在這期間,如果是再伴隨光照過強,高溫和強光會加大水分的蒸發消耗,杜鵑會直接適應不了,其葉片就會出現乾枯落葉等情況。
這就需要判斷杜鵑日常的管理環境了,如果是將杜鵑放在室外養護,並且沒有任何的遮陽措施,目前還是全天陽光直射,光溫強度高,就是首先應該確定的原因之一。
2、澆水不恰當
杜鵑是喜溼的,在其正常生長的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是必不可少。另外,因為夏季高溫的緣故,水分蒸發較快,短短的一天就有可能造成盆土過於乾旱。也正因為此,需要給盆土及時的澆水補充。如果是澆水的次數較少,滿足不了杜鵑的正常生長需求,其枝葉就會出現乾枯落葉的現象。另外,澆水太多也不行,盆土經常是過於潮溼,會把杜鵑的根系給悶爛。表現在枝葉上,也是會有葉黃脫落的情況出現。
對於澆水是否恰當的判斷,主要是需觀察盆土的狀態和結合以往的澆水管理。盆土的乾濕,是直接可以通過眼看手摸在確定的。以往的澆水則需要自己回憶,如果經常是過勤或者過懶,澆水不恰當就也應該作為是造成葉黃乾枯的根源之一。
3、土壤有狀況
杜鵑花是花開的植物,對養分的消耗會相對更大一點,這就決定了肥力要有足夠供應的前提。尤其是花開期間和花開過後,需要是及時有效地用施肥的手段進行補充。如果是肥料太少,開始時候的杜鵑會停止生長,後期則會出現葉黃、乾枯等情況。另外,土壤鹼化也會造成它出現這樣,杜鵑對土壤的酸鹼非常敏感,一旦鹼性過大,葉黃掉落也會是正常現象。
要確定杜鵑的肥力情況很好判斷,如果是已經超過2個月沒有施肥,這肯定就會和落葉有所關聯。至於土壤有沒有鹼化,可以使用土壤酸鹼度測試器測試一下,PH值在5.5-6.5之間可為正常,超過7就可以確定鹼性過大了。
處理意見
在確定了造成杜鵑乾枯葉黃的原因之後,可根據本文開始所說的辦法進行處理。另外,在修剪了杜鵑的枝葉過後,需要將其放置在陰涼的地方進行緩苗。這個期間,就應該根據杜鵑原本的習性、結合自己以往的養護,適當的進行管理辦法的改善了。
首先要面臨的就是光溫的管理,杜鵑本來就不是特別喜陽,並且是有能耐半陰的特性。所以,不管是因為要緩苗,還是結合它本身的習性,這個夏天都建議是放置在室內,或者是光照不強的樹蔭下等地管理。光照直射的條件,則是一定要進行遮陽。因為陰涼的緣故,溫度和光照的強度都會減少,是改善外部環境的有效手段。待春秋溫度和光照都不強的時候,再適當地給杜鵑陽光即可。
其次是澆水辦法的調整,這個需要結合自己當地的情況,在根據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過後,確定盆土微幹的狀態。通常,澆水的管理不建議直接遵循一定規律,例如是要間隔多久澆一次的辦法。在決定澆水之前,一定是得判斷盆土的乾濕狀態,待其表面微幹的時候補充就行。這樣能避免積水,也可以滿足杜鵑的生長需求。
盆土情況的改善,這個時候只有是噴灑藥物的辦法。一般來說,需要待杜鵑恢復一段時間之後。起碼,需要等上個半月以上時間,待杜鵑的長勢已經穩定,或者是已經有了新芽長出就可以了。噴灑的藥物可選擇磷酸二氫鉀、硫酸亞鐵,建議是噴灑和澆灌盆土同時進行。可以間隔一周左右,連續進行3次。這樣,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酸鹼,也可以給杜鵑快速的補充些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
結語:對於出現乾枯落葉的杜鵑,處理起來其實簡單,根據上述的辦法進行修剪和緩苗即可。重要的難點,應該是在日後的養護改善方面。養護畢竟是個長時間連續進行的工作,容不得經常出現忽略。只有是盡心盡責的調整好上述的幾個方面,杜鵑才可以生長無憂,回報給我們花開鮮豔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