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嫌家貧,兒不嫌娘醜」這句俗語的意思你明白嗎?
俗語,是民間通俗並廣泛流行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創造出來的,含有一定的意義。像飽漢不知餓漢飢;不打無準備之仗;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等,這些俗語都是老百姓經驗的總結,富有哲理。
農村還有一句俗語:「狗不嫌家貧,兒不嫌娘醜。」過去農村家家養狗,為的是看家護院,那時農村不富裕,有院牆的人家不多,開開房門就對大街,還有農用工具、吃的蔬菜都放在院子裡,如果是下地幹活,家中無人,那就由飼養的狗來看家。狗是個非常忠實的動物,即便主人一走幾天它也不會離去。那時生活條件不好,人都沒有什麼好吃的,窩窩頭,鹹菜條,再加一碗地瓜粥就是一頓飯,狗的食物就不用說了,人吃剩下的地瓜粥、地瓜皮吃上一小盆就是好飯了。但是,沒有誰家的狗因為吃的不好而棄主人而去,這就是狗不嫌家貧。其實,在物質豐富的今天狗的本質也沒有改變。
「兒不嫌娘醜」,爹娘生兒育女,辛辛苦苦把兒女養大不容易,爹娘再醜兒女也不嫌醜,爹娘再笨兒女也不應該嫌棄,這是在過去。可是,現在的人虛榮心太強,怕別人看不起,在外人面前不認自己的爹娘,不說自己是農村人,這樣的事情不少見。如一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父母進城看望兒子,兒子怕丟面子,在同學面前不敢承認是自己的父母,稱父母是老鄉。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娘醜。這句俗語已過時了,狗不嫌家貧沒有改變,兒已嫌娘醜,更嫌棄家庭貧困。狗不嫌家貧,而人卻嫌家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農民朋友們,你知道為什麼嗎?